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好,阿弥陀佛,不起欢喜心,保持心平静;众生对你不好,阿弥陀佛,你也不要结怨,绝对是以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一切怨亲债主,这就叫对树根念,就是这么个意思。

  没有这些境缘修什么呢?没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这个道理,功夫怎么会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转不过来。再看下面经文,“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个善男子是普贤菩萨叫著善财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给他说话的,这一段话就特别重要,所以特别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对于上面所讲的意义,你应该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财,所以善财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号,凡是修普贤行的人都叫做善财,善就是多善根,财就是多福德,能够发心修普贤行愿,这个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缘当然在其中。你遇到这个法门能够修,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这是因缘哪!善根、福德、因缘,三者都具足,只要这三者具足一生没有不成就,所以我们应当要依教修行,应当要直下承当。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众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里面说,“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就是一层一层给我们解释,“可谓彻法底源,毫无覆隐。”经文的意思无有穷尽,诸位要细细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详细,我们不能照大疏讲,照大疏讲时间太长了,我们这一个星期一愿都讲不了,实实在在讲得详尽,讲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圆满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圆满就是菩提心圆满;菩提心圆满,你就登地了,这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的。你看菩提心发了,发了要修,十住菩萨修直心,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萨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萨修大悲心,这三心圆满了就是地上菩萨,登地了,这是华严经上的。此地这是讲回向,圆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圆满了,这个时候登地了,登地这是真正的供养如来,拿什么供养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来供养,这是真供养,是你自己修行成果,这真正不辜负老师的教导,老师就是诸佛。

  后面总结,“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也不必多说,我们再看最后一愿,第十“普皆回向愿”,这是总回向,前面的两愿是别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唯有恒顺才真正达到下化的效果,真实的自利利他。“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回向有三个意思,注子里面有,“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前面恒顺众生,这九门功德“皆悉回向”。“回是转义,向是趣义。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给别人。

  现在有一些人学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给人呢!他不肯给人,他怕一给人,自己功德就没有了。其实他搞错了,功德实在讲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给人了也给不尽的,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就是钱财吧!我有钱财统统都给你了,我不是没有了吗?你命里头有,你命里头钱财没有用掉,你这个地方去了,不久它又来了,真的是如此啊!连福德舍都舍不掉,何况是功德呢!现在本省我看供财神供的关公很没有道理,关公怎么会做财神呢?我只晓得从前大陆上财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觉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越王勾践的大夫。这个人真正是了不起,国家在有难的时候帮助国君真正复兴,把吴国打败,自己国家复兴起来。他晓得勾践之为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在苦难的时候他需要你帮忙,太平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属于那种杀功臣的那个皇帝,那种帝王,所以他晓得。国家一恢复之后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给勾践,他逃掉了,他不愿意做官。

  逃了以后当然勾践也不会轻易饶过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会理财,发大财,三聚三散,这个人了不起,发大财统统布施,布施掉又从头做起,没有几年又发了,发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发,命里头有啊!他舍不掉啊!你舍了,不多久又来了,后面来的比前面一定多。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真正钱财攒积是要在攒积在众生,众生是树根,你能够布施众生,你命里头有这个财富你没有享受,你给众生去享受了,你还是没有受到。没有受到你命里头有的并没有失掉,你命里还是存的那么多,因为你的财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给别人享的不算数,所以舍不掉啊!今天世间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痴,不知道事实真相,你晓得事实真相那真是大胆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将来自己得的财富是自自然然得来。

  那个布施虽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还痛;布施之后又后悔,布施是布施了,将来财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现在赚钱好不容易啊!为什么呢?以前你布施不痛快嘛!所以才招来这个果报;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样,今天得的财富就不相同了。譬如供养法师,你在家里办个斋,请法师到你家里去应供,你这有福;将来你自己有福报,你赚钱要到外面去赚,很辛苦地赚来。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师那里去,恭恭敬敬送到那里去供养他,将来你的钱不费力气自然来了。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回向是大学问,把你的功德统统回向掉,回向实际上把你的功德扩大了,绝对不是减少了,而是扩大了,而是将功德发展到圆满了,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

  那么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业趣向三处,回向向三处,“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你看跟华严经的教义完全相应,我们所修一切善法为谁修的?为一切众生修的,一点点的善事都是希望这个善都给众生,成果都献给一切众生。“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诸位要记住不能回向众生就没有办法回向诸佛,这是一定的道理。诸佛前面讲的是花果,众生是树根,没有根那有花果呢?“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我们修善是事,希望事与理能够相应,事有限,理是无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无量无边,所以事与理一相应,那功德真是无量无边,叫称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没有局限,这样修念念都是圆满功德,所以一定要回向。

  “大疏云”,就是别行疏钞,“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这就讲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实在讲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狭下劣的心胸拓开了,像诸佛一样能够真正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义。底下讲“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这是讲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云广大。”所以会修的,他为什么念念都能修圆满广大的善法,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懂得回向;这一回向心就清净了,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不回向三轮不空,他著相嘛!回向就是不著相。“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这是作一个比喻来说。

  角,从前古时候吹号角一样,像现在我们吹号,我们声音本来很小,经过这个角回声在里面,声音就扩大了,就能够远闻了,取这个意思说明回向的的确确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扩大。请看经文,“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这指前面的九愿,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乃至包括当中的七愿,把这些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法界众生,回向菩提实际,向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讲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讲的回向诸佛。那么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与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下文说“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定要以诚心,要以真心,真诚之心来回向。

  底下这一段讲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经文讲回向佛果,第一个是回向众生,这一段是回向菩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讲的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是真实的愿。“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愿是发心代众生苦,跟地藏菩萨的本愿没有两样,我们在地藏经里看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众生受苦。我们看小注,注解里面讲回向一定要发愿,回向跟愿有连带关系,那么回向跟愿有什么不同呢?确实有不同。你发愿,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么回向?没东西回向。回向是做到了,你这个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才能够拿这个功德去回向,所以你发愿的时候你并没做到,这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注解里写得很清楚,“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这个界就是法界,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你看菩萨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有这个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缘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他的愿是圆满的,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念发心的时候,圆满功德,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愿,又有这个力量,没有去做,那你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就是征问,假设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加以解释。问题是这么说,“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呢?”众生有苦,受果报了,那是他造罪业,我没有造这个罪业,我怎么能代他呢?这个是有道理的,一切众生受苦受难,那一个佛菩萨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没有办法。所以经上常说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也代替不了谁。楞严会上尤其显示得明白。

  阿难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闻,只著重听经多闻,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个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个大定,奢摩他、三摩、禅那这种定功到时候大概我的大哥就会给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释迦牟尼佛堂兄弟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认为没有关系,你们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时候大哥就给我了。结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原来佛的定没有办法给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灾有难,佛菩萨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为什么要发心代呢?我们这个心是真愿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同体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释有七个意思,这七个意思里头确确实实有两条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这代苦是有缘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没有功夫的话,你没有这种神通、没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还得要那个苦难的众生与你特别有缘分,没有缘分的话,你想代他还不让你代,那就没有法子。好,我们下一个钟点再来讨论。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