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好,阿彌陀佛,不起歡喜心,保持心平靜;衆生對你不好,阿彌陀佛,你也不要結怨,絕對是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怨親債主,這就叫對樹根念,就是這麼個意思。

  沒有這些境緣修什麼呢?沒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功夫怎麼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再看下面經文,“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個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給他說話的,這一段話就特別重要,所以特別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對于上面所講的意義,你應該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某一個人的專號,凡是修普賢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就是多善根,財就是多福德,能夠發心修普賢行願,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緣當然在其中。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修,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因緣哪!善根、福德、因緣,叁者都具足,只要這叁者具足一生沒有不成就,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教修行,應當要直下承當。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衆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裏面說,“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就是一層一層給我們解釋,“可謂徹法底源,毫無覆隱。”經文的意思無有窮盡,諸位要細細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詳細,我們不能照大疏講,照大疏講時間太長了,我們這一個星期一願都講不了,實實在在講得詳盡,講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恒順衆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圓滿;菩提心圓滿,你就登地了,這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你看菩提心發了,發了要修,十住菩薩修直心,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叁心圓滿了就是地上菩薩,登地了,這是華嚴經上的。此地這是講回向,圓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圓滿了,這個時候登地了,登地這是真正的供養如來,拿什麼供養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來供養,這是真供養,是你自己修行成果,這真正不辜負老師的教導,老師就是諸佛。

  後面總結,“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不必多說,我們再看最後一願,第十“普皆回向願”,這是總回向,前面的兩願是別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唯有恒順才真正達到下化的效果,真實的自利利他。“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回向有叁個意思,注子裏面有,“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前面恒順衆生,這九門功德“皆悉回向”。“回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于叁處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給別人。

  現在有一些人學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人呢!他不肯給人,他怕一給人,自己功德就沒有了。其實他搞錯了,功德實在講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給人了也給不盡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就是錢財吧!我有錢財統統都給你了,我不是沒有了嗎?你命裏頭有,你命裏頭錢財沒有用掉,你這個地方去了,不久它又來了,真的是如此啊!連福德舍都舍不掉,何況是功德呢!現在本省我看供財神供的關公很沒有道理,關公怎麼會做財神呢?我只曉得從前大陸上財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覺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範蠡,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真正是了不起,國家在有難的時候幫助國君真正複興,把吳國打敗,自己國家複興起來。他曉得勾踐之爲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苦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幫忙,太平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屬于那種殺功臣的那個皇帝,那種帝王,所以他曉得。國家一恢複之後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逃掉了,他不願意做官。

  逃了以後當然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會理財,發大財,叁聚叁散,這個人了不起,發大財統統布施,布施掉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發,命裏頭有啊!他舍不掉啊!你舍了,不多久又來了,後面來的比前面一定多。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真正錢財攢積是要在攢積在衆生,衆生是樹根,你能夠布施衆生,你命裏頭有這個財富你沒有享受,你給衆生去享受了,你還是沒有受到。沒有受到你命裏頭有的並沒有失掉,你命裏還是存的那麼多,因爲你的財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給別人享的不算數,所以舍不掉啊!今天世間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癡,不知道事實真相,你曉得事實真相那真是大膽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將來自己得的財富是自自然然得來。

  那個布施雖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還痛;布施之後又後悔,布施是布施了,將來財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現在賺錢好不容易啊!爲什麼呢?以前你布施不痛快嘛!所以才招來這個果報;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樣,今天得的財富就不相同了。譬如供養法師,你在家裏辦個齋,請法師到你家裏去應供,你這有福;將來你自己有福報,你賺錢要到外面去賺,很辛苦地賺來。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師那裏去,恭恭敬敬送到那裏去供養他,將來你的錢不費力氣自然來了。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回向是大學問,把你的功德統統回向掉,回向實際上把你的功德擴大了,絕對不是減少了,而是擴大了,而是將功德發展到圓滿了,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

  那麼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業趣向叁處,回向向叁處,“一向衆生,名回自向他”,你看跟華嚴經的教義完全相應,我們所修一切善法爲誰修的?爲一切衆生修的,一點點的善事都是希望這個善都給衆生,成果都獻給一切衆生。“二向諸佛,名回因向果。”諸位要記住不能回向衆生就沒有辦法回向諸佛,這是一定的道理。諸佛前面講的是花果,衆生是樹根,沒有根那有花果呢?“叁向實際,名回事向理。”我們修善是事,希望事與理能夠相應,事有限,理是無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無量無邊,所以事與理一相應,那功德真是無量無邊,叫稱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沒有局限,這樣修念念都是圓滿功德,所以一定要回向。

  “大疏雲”,就是別行疏鈔,“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爲也。”這就講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狹下劣的心胸拓開了,像諸佛一樣能夠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義。底下講“若不回向,其心狹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這是講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雲廣大。”所以會修的,他爲什麼念念都能修圓滿廣大的善法,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懂得回向;這一回向心就清淨了,心裏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叁輪體空。不回向叁輪不空,他著相嘛!回向就是不著相。“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回向,亦複如是。”這是作一個比喻來說。

  角,從前古時候吹號角一樣,像現在我們吹號,我們聲音本來很小,經過這個角回聲在裏面,聲音就擴大了,就能夠遠聞了,取這個意思說明回向的的確確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擴大。請看經文,“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這指前面的九願,禮拜是第一願,隨順是第九願,乃至包括當中的七願,把這些所有的功德統統回向法界衆生,回向菩提實際,向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講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講的回向諸佛。那麼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與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下文說“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一定要以誠心,要以真心,真誠之心來回向。

  底下這一段講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經文講回向佛果,第一個是回向衆生,這一段是回向菩提,“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到這裏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是真實的願。“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願是發心代衆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裏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衆生受苦。我們看小注,注解裏面講回向一定要發願,回向跟願有連帶關系,那麼回向跟願有什麼不同呢?確實有不同。你發願,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麼回向?沒東西回向。回向是做到了,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後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回向,所以你發願的時候你並沒做到,這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注解裏寫得很清楚,“前二行,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衆生”,這個界就是法界,盡法界虛空界的衆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叁際也。”你看菩薩心量多麼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爲什麼呢?他有這個願,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願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的時候,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願,又有這個力量,沒有去做,那你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不是真正的願,真正的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到。“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征就是征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麼說,“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衆生有苦,受果報了,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麼能代他呢?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衆生受苦受難,那一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沒有辦法。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

  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叁摩、禅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爲沒有關系,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大哥就給我了。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爲什麼要發心代呢?我們這個心是真願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裏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還得要那個苦難的衆生與你特別有緣分,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好,我們下一個鍾點再來討論。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