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礼的时候,同辈份的人送他一个号,叫字,所以有名有字,从这个时候起就称字不称名,不能称名了。纵然是在朝廷里作官,皇帝对他也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称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别人才能称名,所以称名很不好,称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师长可以称,由此可知父母跟师长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讲三世,那师长的恩超过父母,因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们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们的智慧是从师长那里启发的,法身慧命是得自于老师,这是超过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这一点诸位也要记清楚,要孝顺父母师长,怎么可以背逆师长呢!背逆师长是大不敬,杀老师是五逆罪之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阿罗汉就是老师的代表,这是五逆罪,老师等于是阿罗汉。末后这一句说“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应该要这样修学法。

  再看下面经文,“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读了这一节经文才晓得恒顺众生这个修学、这种行门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别强调,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恒顺众生完全给忘掉了。修什么法门他都很乐意,很愿意干,恒顺众生决定不干;你不肯修这个法门,所修一切法门都落空了,统统不能成就。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说得很好,有一段经文说,复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现四天下个一切众生色身形相。水像镜子一样的时候,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们的清净心,一切众生都照在镜子里面,照在水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说有一大海,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众生与自己清净心海是一不是二。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

  有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说明什么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心,众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经的意思上来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么众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不随顺怎么能修心性?不随顺众生怎么能够明心见性?做不到啊!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愿意随顺供养诸佛,而真正随顺供养诸佛就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正的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真正叫诸佛如来欢喜。离开众生想恭敬、礼敬诸佛,供养如来,承事诸佛,统统办不到,都落空了。你们诸位想想我们礼敬如来,泥塑木雕的画像不须要你礼敬,你礼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来的真身。如来苦口婆心教诫我们,教我们干什么?就是教我们恒顺众生,礼敬诸佛前面我跟诸位讲过,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是诸佛。称赞如来,一切众生是如来。广修供养,一切众生是我们供养的对象。不从这个地方下手认真去修学,你怎么个修法?修来修去都修成外道,几个人能成正果?我们今天在此地一会,诸位在过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否则的话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这一会呀!这一会句句给你讲真实话,这一会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这一会空过了。珍惜、不空过,就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这样做法,那么你这一生必成无上道。

  下面再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为什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如来?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是这样的?底下给我们说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修法。“诸佛如来以大慈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慈。”大悲心从那来的?佛法里面常说,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位想想离开一切众生,舍离一切众生,你那个慈悲、方便怎么样表达?纵有慈悲方便,没有用处了,到那里去用?没对象了,慈悲也没有了对象,方便也没有对象了。那么自己无始以来这些习气障碍,你怎么能除得了,必须要藉一切众生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障碍把它淘汰尽;你看无始劫最重的习气就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随顺,随顺众生就淘汰这个习气,随顺众生是显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决定不冤枉啊!我们恒顺众生,众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众生,我们就是以物质上供养众生,他又能得几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不肯随顺,不肯供养,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开显。

  天天拜佛,办好菜来供养佛,每天念供养咒,而对于一切众生不肯施舍、不肯帮助,诸位想想你能成就吗?那个心就错了!为什么供养佛呢?佛会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结他。为什么不对众生呢?众生对我没好处,我给他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供养他。这样的修学每一天增长我见、增长执著、增长分别、增长无明,在造罪业啊!你那个心执著的圈圈愈画愈小,生死根本就愈来愈坚固,你怎么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法子往生,为什么呢?对娑婆世界的根太坚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以恒顺众生拓开自己的心量,严格地讲,的确比前面的常随佛学还要重要,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学佛,真正想学佛一定要恒顺众生,要从这个做起。

  所以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如此,我们学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经过这些历程。注解里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我们修这个法门就是修自己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修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条有了,那两条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为什么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菩提心?这是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都是这样说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小乘人不愿意恒顺众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发不起来,想发也发不起来;菩萨大悲心能够发得起来就是菩萨乐意恒顺众生。我们一天到晚讲发菩提心,嘴皮上发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里喊的发菩提心,心里头一点也没发,这个都得要明了。

  在大经出现品里面又说:如来成正觉时,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时候,我们就吉相上来说,就示现的吉相上说,他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观上有个大转变;他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所以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看出一切众生跟他自己没有两样,完全是一样的。乃至于见一切众生入般涅槃,为什么呢?与自己同一个真性,所以在这个时候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清净智慧,而且是相续不断地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开显自己的性德。见了性之后,性德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那个性德有等于没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没有嘛!开显性德的无方大用。

  经上又说,菩萨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是前面跟诸位说的。为什么呢?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等觉广大周遍,无有休息。这是出现品有这么一段经文,都是说明我们恒顺众生的理论依据,你明白这个道理,不能不随顺,不随顺是大错特错。何况经上说得更好,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诸位一定听得耳熟,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什么佛呢?迷惑颠倒的佛,在迷之佛。虽然迷了,你的本能并没有失掉,就好比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复了,他并没有失掉,只是暂时酒醉而已,说几句醉话的时候,你不要当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们众生的分上,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当中还是有界线的。可是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达成一片,能够帮助你消除无明,能够帮助你成无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帮助你得一心,帮助你开悟,恒顺众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说得很好,“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是比喻,小注里把比喻什么都说出来了。“生死悬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像旷野一样,前途渺茫,无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不知道往那里去,这就好比在旷野,好比在沙漠里头一样。“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们没有善根。“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枝叶花果,那么这棵大树要在沙漠里面要想枝叶繁茂,开花结果,它要靠什么?要靠水来灌溉。

  “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这棵树的树根是一切众生,花是菩萨,果是佛,你就晓得菩萨与佛从那里来的?从众生而来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给予一切众生,你的菩萨道、你的佛道,都会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恒顺一切众生为的什么?为了自己要成菩萨,为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这说到我们自己本身,把这个比喻合到我们本身上来看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道理就在此地。“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我们看十大愿王里面这一愿的经文特别长,讲得多,也讲得非常详细,凡是讲得多、讲得细,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里呢?前面所讲的这七愿到那里修?在众生分上修,离了众生没有佛法,可见得前面七愿都是叫你恒顺众生,乃至于常随佛学也是要从恒顺众生那里去做的,这叫普贤行法,我们要牢牢地把它记住。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