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有十种无尽,此地只引用了一种,就是虚空界尽,其实法法都无尽。这个十种,第一个就是众生界无尽。世界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就是智慧。心所缘界无尽。佛之所入境界无尽。

  末后一条说。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也无尽。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尽的。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这是大病啊!这是与我们真心理体完全相违背了,如果与我们真心理体相应,那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他这个心是无尽的,确实是相续不断地。拿我们现在话讲,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所以经上讲成佛要无量大劫,这个意思就是启发我们要以无尽心来修学,你才有成就。其实是不是真的要无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就是唤醒你的无尽心。我一天、两天成佛了,那个心还是无尽的,不是说到成佛了,这个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众生的心永远无尽,所以诸佛成了佛之后,还要退回来,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说倒驾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尽,就不会有这些事相了,所以永远是无尽的。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愿无尽,愿愿都无尽,先从这个地方修起,我们的敬心是没有止尽的。“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真的,众生界是无尽的,众生的业也是无尽的。业是造作,所以我们讲事业,通常讲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的结果叫做业,所以业系苦。你造作的业,必定是有善有恶,善业是三善道受报,恶业是三恶道受报,只要你造业,必定就有果报,我们想想那个众生不造业呢?只要是众生,没有一个不造业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业,你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那里造业,为什么呢?睡觉的时候作梦,梦里头还造业,造业没停止的时候啊!刚才说一切法都无有尽,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个造业有尽没有?没有尽啊!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造业。

  所以诸位要晓得,业有三业,身业、语业、意业,我们睡了觉了,身不造业了,语不造业了,意还在造业,还在继续不断。所以为什么礼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断,道理在此地,因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业了,意业才能够得清净。末后这个结语非常之好,结语是每一段后面都一样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劳,厌是厌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们不管做一个什么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样的,他就厌倦了。比如吃东西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常常换个口味呢?天天吃一样的菜饭,吃上个一个星期,不想吃了,厌倦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样的,时间久了一定起厌倦的心,这叫凡夫啊!佛菩萨不如是,佛菩萨天天一样的,他不疲不厌,这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是应当要学习的地方。

  佛门里面,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就这么一个样子,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没有厌倦啊!你们衣服天天要变花样,一种款式设计出来了,穿了没几个月,新的样子出来了,那个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见不得人一样。有人说这个衣服不合时,穿出去人家要笑话。谁笑你?自己笑自己,外头绝对没人笑。你穿个不合时髦的衣服,你穿到外头,看看有没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该!他死,我不死,他笑死与我什么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众生的弱点,就把握你弱点,天天在动脑筋搞新花样,叫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他了,都供养他了。可怜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么设计师,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对我们出家人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对你们,他神通广大,花样太多了,所以说妖魔鬼怪在那里?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认识,你还把他当好人,现在妖魔鬼怪充满了社会,到处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烦恼,叫你身心不能安稳,天天为生活苦恼,其实生活那有什么苦恼的。

  我有一次坐计乘车,那有个司机跟我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过啊!我就告诉他,生活是难在那里呢?我说很好过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个十几年穿不坏,家里买个电冰箱也可以用个十来年,怎么不好过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产品,新花样出来了,才没有穿两天又要换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难过了。他听了点点头,对呀!不错,是这样子。那难怪嘛!那你的日子当然难过嘛!你天天要换新的,还没有用坏,可以用的不能物尽其用;那个魔王在那变把戏,天天在变,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转,这苦死了。你要不对他所转,好,新的产品出来了,尤其现在电器产品,每三个月就有新东西出来了,那你要换新,三个月换一次,真的,你怎么样赚钱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晓得这个东西买了之后,可用个十年,他就是再换个几百次新花样,我如如不动,等我这个用旧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换一个。那些魔看到没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样了,没人买了嘛!所以日子很好过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转,这个就难过了。

  尤其在台湾,生活非常容易,不为境转,得大自在。所以无论对于物质、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厌是很大的障碍;我们今天要突破这个疲厌,那就是精进;这个一定要依靠普贤行愿力,这个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真心修行,这是真正的普贤行。如果以妄识,这个妄识就是随境所转,那就不是修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为基础的。而我们这一次研究弥陀经疏钞,看到莲池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明,他这个注解所依据的经论,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据经论给我们讲清楚,他这个注解,我们也很难对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据的经论,是净土五经,旁及一切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行门里面所依据的,是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有了这样的依据,那这个注子非常有价值了,有内容,我们能信得过,跟此地意思是一样啊!要以普贤行愿力故,才能做到。

  那么十愿到这个地方是第一愿,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礼敬诸佛讲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其实这个十愿也是对十种病根的,礼敬是对我们这个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我们对于一切人,总自己以为自己很高,轻视别人,所以用礼敬诸佛来治这个病。那么称赞呢,这是对毁谤而言的;注子里头有几句也很重要。前面讲诸佛,此地讲如来,名字换了一换,当然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呢?要换了一下,称赞如来,如来与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是要首先辨别清楚的,小注里头有,那么它也引经说的。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十号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称号,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讲法。

  第二个它引用金刚经上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金刚经上有这个意思。“转法錀经”上说“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那么这个是指报身佛说的,“报身如来”。“成实论”里面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个是应化身佛。那么这是讲的三身,讲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说,一体三身,他那个讲得非常圆满。而如来这两个字,金刚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得尤其是好,解释如来解释得太好了,太圆满了。如来者,诸法如意。那么谛闲大师为什么不引用这一句,而引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呢?为什么不引用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为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实最圆满的意思是诸法如义。如果从诸法如义上来说,它这个含义与境界,跟第一愿的诸佛,实在讲没有差别,完全是一样的。

  那么换一种名词来说,显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说,只要说的是这个境界,这桩事情,用什么名词都可以,所以叫我们对于分别、执著上,不要起争执。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这个意思。所以往往这是一个境界,佛说很多名词,用意都在此地,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要在名相里头悟入义理。那么称赞,佛门里头梵呗也就是音乐,是属于赞叹的。那么十愿从这个两愿,它把这个两愿摆在前面,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也是不谋而合。

  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用什么方法呢?用礼乐。用礼,修身,修身业。用音乐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烦恼了,起波动了,演奏一首音乐,唱一首歌,这个心情就开朗了,所以是乐养心,特别是养性情。所以孔夫子在当时把唱歌的歌词,就是诗,从前的诗篇都是歌词,都可以入谱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订。那么他有一个原则,这就论语里面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思无邪就是从前孔老夫子教学,音乐里头的标准。所以是礼乐不能少,读书人都会弹琴,都会唱歌,所以以礼乐治天下。那么这一篇总得要跟诸位讲讲这些问题了,要讨论到这些问题,那么现在这个乐呢,礼在我们经书里头保存,乐失掉了。

  现在只有礼记里头有一篇乐记,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贵,是我们中国古代乐教的音乐之学,非常非常地重要,这里头相当地高深。佛门也是如此,佛门的礼就是戒律,戒律跟礼一样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礼乐教学,非常著重音乐。但是现在佛门里头,礼与乐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么今天晚上,几位法师出来教你们唱梵呗,梵呗就是称赞如来,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唱,这才称赞;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称赞如来,称赞自己的性德,这个是第一义。其次的称赞的时候,是接引众生。诸位要晓得教学啊!佛与儒都是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是求学,没有说老师跑到你家里去教的,跑到你家里教,学生对老师就轻慢、瞧不起,学不到东西,所以学是要来求的。那个好老师,他自己非常谦虚,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头做广告,也不作自我宣传,谁知道他?所以学生就要介绍,学生介绍还不是很明显;某人有学问、有道德,你要去亲近他,这样讲不可以,这样太不谦虚了,显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识的弟子,某善知识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贡高我慢了。那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唱歌来赞叹,让别人听,听了之后他自己有感动,他自己愿意来,用这个方法。

  所以赞叹,佛门里面赞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广告,接引众生的手段,是这个意思。所以赞要唱得好听,你一唱,大家在门口一听,他就不想走了,他就进来了,这就成功了。这他一听的时候,这个也没什么听头,他跑掉了,那你就失败了,那个就失败了。所以乐要能达到这个功效,而且歌词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现在有很多赞,你听,听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晓得它内容是什么,这个也是错误。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乐,所以念佛里头有节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听到念佛的声音,听到之后,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参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乐很能够吸引人,你看许多人花了钱,买了票,听音乐去;我们这里不要钱,请他还不来,那原因是什么?我们唱得不好嘛!不如别人嘛!假如我们音乐比他还要殊胜,还要好听,我们卖再高的票,他都会来。所以这个很有道理,也是一门大学问,不能够轻视。

  普贤菩萨修行法里头有音乐,第二条就是称赞如来,就是乐教,所以要认真地来学习。好,我们就讲到此地。早晨给诸位的一张一念三千,经本子送给诸位,你看我就贴在这个后面,这样就不会丢掉了;把它贴在这个书后面,不要丢掉,因为读这个东西必须要参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