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衆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末後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啊!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啓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爲什麼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衆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衆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願無盡,願願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真的,衆生界是無盡的,衆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系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叁善道受報,惡業是叁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衆生不造業呢?只要是衆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裏造業,爲什麼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裏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啊!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啊!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叁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爲什麼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爲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得清淨。末後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後面都一樣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們不管做一個什麼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爲什麼常常換個口味呢?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不想吃了,厭倦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啊!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的,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裏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麼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啊!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有人說這個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麼相幹呢?不相幹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衆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了,都供養他了。可憐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麼設計師,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對你們,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裏?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爲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麼苦惱的。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啊!我就告訴他,生活是難在那裏呢?我說很好過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裏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麼不好過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産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難過了。他聽了點點頭,對呀!不錯,是這樣子。那難怪嘛!那你的日子當然難過嘛!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産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産品,每叁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了,那你要換新,叁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麼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後,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了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臺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爲境轉,得大自在。所以無論對于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個一定要依靠普賢行願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爲基礎的。而我們這一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注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注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淨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行門裏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叁昧。有了這樣的依據,那這個注子非常有價值了,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啊!要以普賢行願力故,才能做到。
那麼十願到這個地方是第一願,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願,第二願是稱贊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贊歎。其實這個十願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于一切人,總自己以爲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那麼稱贊呢,這是對毀謗而言的;注子裏頭有幾句也很重要。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爲什麼不說稱贊諸佛呢?要換了一下,稱贊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麼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注裏頭有,那麼它也引經說的。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轉法錀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那麼這個是指報身佛說的,“報身如來”。“成實論”裏面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個是應化身佛。那麼這是講的叁身,講佛的叁身。叁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叁,叁而一。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叁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了,太圓滿了。如來者,諸法如意。那麼谛閑大師爲什麼不引用這一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爲什麼不引用諸法如意呢?他要配叁身,因爲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爲了要配叁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願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那麼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麼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于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裏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裏頭悟入義理。那麼稱贊,佛門裏頭梵呗也就是音樂,是屬于贊歎的。那麼十願從這個兩願,它把這個兩願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麼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裏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那麼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裏面所說的,詩叁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裏頭的標准。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以以禮樂治天下。那麼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了,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麼現在這個樂呢,禮在我們經書裏頭保存,樂失掉了。
現在只有禮記裏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地重要,這裏頭相當地高深。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但是現在佛門裏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麼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呗,梵呗就是稱贊如來,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唱,這才稱贊;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稱贊如來,稱贊自己的性德,這個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贊的時候,是接引衆生。諸位要曉得教學啊!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裏去教的,跑到你家裏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貢高我慢了。那用什麼方法呢?就是用唱歌來贊歎,讓別人聽,聽了之後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願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贊歎,佛門裏面贊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廣告,接引衆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贊要唱得好聽,你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了,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這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麼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那個就失敗了。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現在有很多贊,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麼,這個也是錯誤。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裏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後,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裏不要錢,請他還不來,那原因是什麼?我們唱得不好嘛!不如別人嘛!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裏頭有音樂,第二條就是稱贊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好,我們就講到此地。早晨給諸位的一張一念叁千,經本子送給諸位,你看我就貼在這個後面,這樣就不會丟掉了;把它貼在這個書後面,不要丟掉,因爲讀這個東西必須要參考。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