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提树下打坐;可是那个座呢?我们现在上面画了一个台,金刚台,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那个台上,地下铺的是草,是铺的草,这个草座上打坐的,没有这么好的这个台。

  这种台呢?是菩萨眼睛里面看到有台,我们凡夫肉眼看释迦牟尼佛铺的是草坐,铺的草。是在定中所说的。时间呢?在我们看起来不长,是两个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说的。给什么人说的呢?就是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萨们,为他们所讲的。权教菩萨,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跟我们凡夫,不见亦不闻,我们也没见到这个法会,也没有听说,是佛在定中所说的。那么说完之后,当然要结集,就是纪录,保存下来。保存下来就是被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里面,并没有流传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流传在世间。

  那么到以后,佛灭度九百年间,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了一位菩萨,叫龙树菩萨,这个人聪明绝顶,实实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读书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过目不忘,这个世间所有的典籍,他读尽了,连这个佛的经典也读尽了。读尽了以后,贡高我慢,认为这个世间他是第一了,再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了,傲慢心就生起来了,今日之话就是值得骄傲,其实骄傲是大病,骄傲是大毛病。那么大龙菩萨看到了,所以就特别接引他到龙宫里面去,他说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间学问你都通达了,可是还有好的东西,你还没见到,我那里有收藏的。那么龙树菩萨就跟到他一块到龙宫,一到龙宫,看到他所收藏的经藏,龙树菩萨这个傲慢心马上就息掉了,为什么呢?才晓得自己读的东西太渺少了,看看华严经,完全的华严经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来之后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我们中国人计算一本书是算字数,这一本书份量多少,算字数。像通常讲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数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数为单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长短,长行文都一样,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个单位,那么这一部书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么换句话,成四句就晓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们现在所讲这个华严经是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长短不一样的四十万句,以这个为单位。那么完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就数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能够接受的,龙树菩萨本身也没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么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费时间,你们去查参考书去吧,那真是天文数字啊!有多少品呢?一个四天下微尘数品。

  我们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见小巫,没法子比呀!这是他看到完整的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说的,真正不可思议。这个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说是节录的了,也是完全的,节录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这个呢,龙树菩萨可以接受了,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间一般人不行,一般人还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么,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减少了,好像提纲,纲要了,等于说是大本的纲要,纲目,有多少呢?有十万偈,有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觉得,这很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这一部经带出龙宫来,流传在我们世间。

  于是后来有一些学者,对于华严经提出异议,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说华严经、说龙宫,现在科学发达了,潜水艇到海底去了,没有发现龙宫。所以就有人有疑,疑问多端在猜测龙宫,大概是皇宫。从前皇帝都称为真龙天子,那个皇宫也可以称为龙宫,这个话讲不通的。皇宫里头绝对没有这么大的藏经楼,能够藏上大本的华严经,不可能的。刚才说过,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存在,有诸天存在,有这些龙存在,这个是事实真相,你不能不承认的。但是佛教认为他们也是众生,他并不是宇宙的主宰,我们自己命运,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们对他尊敬,就跟一般人,人与人相见尊敬是一样的,人与人相见应该礼敬,所以人对于那些神,对于这些天,乃至于对于鬼,都应该要尊敬。

  孔老夫子说得很好,敬鬼神而远之,这个就对了,遇到的时候要行礼,要尊敬,要彼此打个招呼,但是不必要亲近他,我们有什么疑难,用不著去问他,应该是这个态度。所以龙树菩萨把这个经带出来了,这是我们世间才有这一部华严经;而这一部经,我们对它要尊重,决定不能怀疑,诸位将来在理上要通达了,这个疑虑就完全消除了。经带出来是梵文,流传到中国,这个本子是残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头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传到中国华严经,当中缺少的经文太多了。你看看十万偈,最初到中国来是东晋,华严经来到中国,只有三万六千偈,一半都不到;那么但是也很珍贵,很难得了,所以也就翻译出来了。翻出来之后,我们称之为六十华严,就是六十卷晋译的,六十卷经,现在在台湾也有流通,华严莲社把它印过,我们华藏法施会过去也曾经印过一千部流通,因为这个经读的人很少,所以就没有大量地流通。

  那么读诵最多的呢?就是八十华严,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时候第二次翻译,就是实叉难陀从印度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之后;这个人在西域那个时候,也是非常有声望,知名度相当高的一位法师,我们中国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对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请到中国来,在那个时候聘请是皇帝聘请的。那么他来的时候,带来了华严经,也不完整;但是比晋译的经多出了九千颂,所以一共有四万五千颂。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非带欢喜,那个时候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做皇帝的时代,就请实叉难陀把华严经重新再翻译一遍;译场规模也非常大,武则天自己也常常去参与。

  那么经译完整之后,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补充晋经缺失的部分,是补充了不少,虽然不是完整的经,但是全经义理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相当明朗了,所以称之为新经,就是新译的华严经;那个六十华严叫旧译,这个是新译。这个经译成之后,当然翻译成功,先要送给皇帝看,送给武则天看。那么武则天在这个封面上题了一首偈,就是开经偈;你们现在所念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武则天作的,特地替华严经在封面上题一首偈。那么这首偈作得实在天好了,以后无论是出家的法师、大德们,在家的居士们,说再作一首开经偈,作不出来;不管你怎么作,比不上武则天这一首,所以以后就没有人作了,就用武则天这一首开经偈,作得太好了。那么这是第二次的翻译。

  而我们今天读的这一部分呢,是新旧两种译本上都漏掉的,都没有的,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要研究的这一部分,这就是经文的缺失。这个一部分呢,是在唐朝代宗的时候,贞元年间,西域有一个小国的国王,叫做乌荼国王,对中国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当作礼品送到中国来。送到中国来呢,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它不一共是有四十八品吗,四十八品里头最后一品,这一品叫普贤行愿品,一共有四十卷,这一品完整的,没有缺失,完完整整的一品经。这来了之后,我们中国人太喜欢,所以当时请般若三藏为首席,来担任翻译的工作。所以译成之后,就叫做四十华严,四十卷,四十卷华严,那么就是八十后面的入法界品。

  你看八十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现在完整的有四十卷,几乎补充了一半,这一品经是完整的,那么这是说它三次的翻译。三次翻译呢,就是这四十华严与八十华严,后面二十一品是重覆的。所以在晚近,像弘一大师、徐蔚茹居士,他们一些人提倡,就是读华严,怎么个读法呢?应当读八十卷经前面的五十九卷,读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后再接著读四十卷,读四十华严,就总共九十九卷,那么这是我们中文译本最完整的华严经。那么我们觉得弘一大师提倡的很有道理,确实有道理。所以我是提倡念九十九卷的华严经,因此我们华严经在最后这一次,我们影印流通的时候,我们就以这个意思来印。华严经我们是印了不少次,流通分量相当之多,印了不少次,那么在这最后一次,就是以这个构想,我们印九九华严。

  印这个经之前,我特别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说不太合适;他说华严只有六十、八十、四十,怎么跑了一个九九华严。那么他告诉我一桩重要的事情,就是佛法今天衰灭了,谁灭了佛法呢?学佛的四众弟子把佛法灭掉了,这个罪太大太大了。所以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学佛不要学到阿鼻地狱去了,学佛是要成佛;纵然佛不能成,人天都得不到,将来要堕阿鼻地狱,这个未免太冤枉了。所以他就警告我,劝我的时候,不能这样作法,一定要保持佛法原来的面目,读可以这么读法,作不能这个作法。我那时说从前有人曾经这个作法,他说那是别人,我们不能效法,我们要效法正道,正确的道路,不能效法偏路,这个不可以学的,要走正路不能走偏路。所以他就教我印八十、印四十、印这个两种。读的时候呢,可以照弘一大师这个方法来读,我就接受了。

  所以我们这次最后印的精装本五册,一二三四册是八十华严,第五册是四十华严。我们念的时候怎么念呢?念一二三五就可以了,因为第四册跟第五册是重覆的,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最后印的是唐译二种,因为这两种都是唐朝译的,六十华严是晋译的。所以这是老人非常慈悲,爱护我们后学;我们尊重,我们觉得他讲的话非常之正确,所以我们印这个本子呢,就印八十与四十,这是把这部经的来源概略地跟诸位说明。那么其次我再要告诉诸位,我跟华严经的因缘,可以说非常之有缘。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这一部经也是我主要修学的一部经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这在初学的时候,民国四十七年,初学的时候在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么以后,就是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经,也是我启请的,那时有八个人启请,我是其中之一。同时我学佛,在台北期间的时候,一直跟方东美先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对华严也特别有兴趣,曾经称赞这一部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诸位晓得他是个大哲学家,他把华严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所以曾经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华严哲学。那么这个录音带由杨政河整理出来之后,出版了两册,上下两册。叫华严哲学,那是他在辅仁大学所讲的。那个时候他在学校讲这个东西,我也正好在台北市讲华严经。那么这个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认为华严经有最圆满的哲学理论,有最精密的修学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时是更难得,难能可贵的,还有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这种教科书在这个世间是找不到的,理论、方法、境界,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对这个书极力在赞叹。而明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学天台,以后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说,这一部经在翻译上,无论是文字,无论是理论,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别在这个,就是四十华严,指末后这一部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知识开示的当中,非常地详细明白,这是指什么呢?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开示太宝贵了,真正能够救末法时期许许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认为流通八十华严,应当把四十华严要一总流通,因为知识开示,那是四十华严比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要详尽得太多。那么蕅益大师的赞叹更不必说了,蕅益大师赞叹认为这一部经,特别是指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所作的,他说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佛学大辞典,如果从这部疏钞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学佛事半功倍;岂止事半功倍,不止,在这上奠定了基础,他后不管学那一宗,学那一派,学那一部经论,修那个法门,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劝一般知识分子,从华严经疏钞入门。那么我们今天因为有时间上限制,只介绍最后的一章,而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的总结论。好,我们休息几分钟,底下一堂课就不用仪式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