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提樹下打坐;可是那個座呢?我們現在上面畫了一個臺,金剛臺,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那個臺上,地下鋪的是草,是鋪的草,這個草座上打坐的,沒有這麼好的這個臺。

  這種臺呢?是菩薩眼睛裏面看到有臺,我們凡夫肉眼看釋迦牟尼佛鋪的是草坐,鋪的草。是在定中所說的。時間呢?在我們看起來不長,是兩個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說的。給什麼人說的呢?就是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們,爲他們所講的。權教菩薩,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跟我們凡夫,不見亦不聞,我們也沒見到這個法會,也沒有聽說,是佛在定中所說的。那麼說完之後,當然要結集,就是紀錄,保存下來。保存下來就是被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裏面,並沒有流傳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流傳在世間。

  那麼到以後,佛滅度九百年間,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了一位菩薩,叫龍樹菩薩,這個人聰明絕頂,實實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讀書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過目不忘,這個世間所有的典籍,他讀盡了,連這個佛的經典也讀盡了。讀盡了以後,貢高我慢,認爲這個世間他是第一了,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他了,傲慢心就生起來了,今日之話就是值得驕傲,其實驕傲是大病,驕傲是大毛病。那麼大龍菩薩看到了,所以就特別接引他到龍宮裏面去,他說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間學問你都通達了,可是還有好的東西,你還沒見到,我那裏有收藏的。那麼龍樹菩薩就跟到他一塊到龍宮,一到龍宮,看到他所收藏的經藏,龍樹菩薩這個傲慢心馬上就息掉了,爲什麼呢?才曉得自己讀的東西太渺少了,看看華嚴經,完全的華嚴經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來之後告訴我們,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我們中國人計算一本書是算字數,這一本書份量多少,算字數。像通常講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數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數爲單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長行文都一樣,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個單位,那麼這一部書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麼換句話,成四句就曉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們現在所講這個華嚴經是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長短不一樣的四十萬句,以這個爲單位。那麼完全的華嚴經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就數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能夠接受的,龍樹菩薩本身也沒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麼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費時間,你們去查參考書去吧,那真是天文數字啊!有多少品呢?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

  我們常講恒河沙數,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見小巫,沒法子比呀!這是他看到完整的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的,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說是節錄的了,也是完全的,節錄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這個呢,龍樹菩薩可以接受了,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間一般人不行,一般人還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麼,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減少了,好像提綱,綱要了,等于說是大本的綱要,綱目,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有四十八品,龍樹菩薩覺得,這很適合,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這一部經帶出龍宮來,流傳在我們世間。

  于是後來有一些學者,對于華嚴經提出異議,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說華嚴經、說龍宮,現在科學發達了,潛水艇到海底去了,沒有發現龍宮。所以就有人有疑,疑問多端在猜測龍宮,大概是皇宮。從前皇帝都稱爲真龍天子,那個皇宮也可以稱爲龍宮,這個話講不通的。皇宮裏頭絕對沒有這麼大的藏經樓,能夠藏上大本的華嚴經,不可能的。剛才說過,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存在,有諸天存在,有這些龍存在,這個是事實真相,你不能不承認的。但是佛教認爲他們也是衆生,他並不是宇宙的主宰,我們自己命運,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們對他尊敬,就跟一般人,人與人相見尊敬是一樣的,人與人相見應該禮敬,所以人對于那些神,對于這些天,乃至于對于鬼,都應該要尊敬。

  孔老夫子說得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這個就對了,遇到的時候要行禮,要尊敬,要彼此打個招呼,但是不必要親近他,我們有什麼疑難,用不著去問他,應該是這個態度。所以龍樹菩薩把這個經帶出來了,這是我們世間才有這一部華嚴經;而這一部經,我們對它要尊重,決定不能懷疑,諸位將來在理上要通達了,這個疑慮就完全消除了。經帶出來是梵文,流傳到中國,這個本子是殘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頭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傳到中國華嚴經,當中缺少的經文太多了。你看看十萬偈,最初到中國來是東晉,華嚴經來到中國,只有叁萬六千偈,一半都不到;那麼但是也很珍貴,很難得了,所以也就翻譯出來了。翻出來之後,我們稱之爲六十華嚴,就是六十卷晉譯的,六十卷經,現在在臺灣也有流通,華嚴蓮社把它印過,我們華藏法施會過去也曾經印過一千部流通,因爲這個經讀的人很少,所以就沒有大量地流通。

  那麼讀誦最多的呢?就是八十華嚴,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第二次翻譯,就是實叉難陀從印度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這個人在西域那個時候,也是非常有聲望,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法師,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請到中國來,在那個時候聘請是皇帝聘請的。那麼他來的時候,帶來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所以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非帶歡喜,那個時候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做皇帝的時代,就請實叉難陀把華嚴經重新再翻譯一遍;譯場規模也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去參與。

  那麼經譯完整之後,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補充晉經缺失的部分,是補充了不少,雖然不是完整的經,但是全經義理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相當明朗了,所以稱之爲新經,就是新譯的華嚴經;那個六十華嚴叫舊譯,這個是新譯。這個經譯成之後,當然翻譯成功,先要送給皇帝看,送給武則天看。那麼武則天在這個封面上題了一首偈,就是開經偈;你們現在所念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武則天作的,特地替華嚴經在封面上題一首偈。那麼這首偈作得實在天好了,以後無論是出家的法師、大德們,在家的居士們,說再作一首開經偈,作不出來;不管你怎麼作,比不上武則天這一首,所以以後就沒有人作了,就用武則天這一首開經偈,作得太好了。那麼這是第二次的翻譯。

  而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分呢,是新舊兩種譯本上都漏掉的,都沒有的,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要研究的這一部分,這就是經文的缺失。這個一部分呢,是在唐朝代宗的時候,貞元年間,西域有一個小國的國王,叫做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當作禮品送到中國來。送到中國來呢,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它不一共是有四十八品嗎,四十八品裏頭最後一品,這一品叫普賢行願品,一共有四十卷,這一品完整的,沒有缺失,完完整整的一品經。這來了之後,我們中國人太喜歡,所以當時請般若叁藏爲首席,來擔任翻譯的工作。所以譯成之後,就叫做四十華嚴,四十卷,四十卷華嚴,那麼就是八十後面的入法界品。

  你看八十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現在完整的有四十卷,幾乎補充了一半,這一品經是完整的,那麼這是說它叁次的翻譯。叁次翻譯呢,就是這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後面二十一品是重覆的。所以在晚近,像弘一大師、徐蔚茹居士,他們一些人提倡,就是讀華嚴,怎麼個讀法呢?應當讀八十卷經前面的五十九卷,讀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後再接著讀四十卷,讀四十華嚴,就總共九十九卷,那麼這是我們中文譯本最完整的華嚴經。那麼我們覺得弘一大師提倡的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所以我是提倡念九十九卷的華嚴經,因此我們華嚴經在最後這一次,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我們就以這個意思來印。華嚴經我們是印了不少次,流通分量相當之多,印了不少次,那麼在這最後一次,就是以這個構想,我們印九九華嚴。

  印這個經之前,我特別到臺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說不太合適;他說華嚴只有六十、八十、四十,怎麼跑了一個九九華嚴。那麼他告訴我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法今天衰滅了,誰滅了佛法呢?學佛的四衆弟子把佛法滅掉了,這個罪太大太大了。所以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學佛不要學到阿鼻地獄去了,學佛是要成佛;縱然佛不能成,人天都得不到,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未免太冤枉了。所以他就警告我,勸我的時候,不能這樣作法,一定要保持佛法原來的面目,讀可以這麼讀法,作不能這個作法。我那時說從前有人曾經這個作法,他說那是別人,我們不能效法,我們要效法正道,正確的道路,不能效法偏路,這個不可以學的,要走正路不能走偏路。所以他就教我印八十、印四十、印這個兩種。讀的時候呢,可以照弘一大師這個方法來讀,我就接受了。

  所以我們這次最後印的精裝本五冊,一二叁四冊是八十華嚴,第五冊是四十華嚴。我們念的時候怎麼念呢?念一二叁五就可以了,因爲第四冊跟第五冊是重覆的,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最後印的是唐譯二種,因爲這兩種都是唐朝譯的,六十華嚴是晉譯的。所以這是老人非常慈悲,愛護我們後學;我們尊重,我們覺得他講的話非常之正確,所以我們印這個本子呢,就印八十與四十,這是把這部經的來源概略地跟諸位說明。那麼其次我再要告訴諸位,我跟華嚴經的因緣,可以說非常之有緣。我在臺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這一部經也是我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這在初學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初學的時候在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麼以後,就是李老師在臺中講華嚴經,也是我啓請的,那時有八個人啓請,我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學佛,在臺北期間的時候,一直跟方東美先生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對華嚴也特別有興趣,曾經稱贊這一部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哲學家,他把華嚴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所以曾經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那麼這個錄音帶由楊政河整理出來之後,出版了兩冊,上下兩冊。叫華嚴哲學,那是他在輔仁大學所講的。那個時候他在學校講這個東西,我也正好在臺北市講華嚴經。那麼這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認爲華嚴經有最圓滿的哲學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時是更難得,難能可貴的,還有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

  這種教科書在這個世間是找不到的,理論、方法、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對這個書極力在贊歎。而明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學天臺,以後專修淨土,成爲淨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這一部經在翻譯上,無論是文字,無論是理論,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別在這個,就是四十華嚴,指末後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些善知識開示的當中,非常地詳細明白,這是指什麼呢?對于我們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開示太寶貴了,真正能夠救末法時期許許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認爲流通八十華嚴,應當把四十華嚴要一總流通,因爲知識開示,那是四十華嚴比八十經的入法界品,要詳盡得太多。那麼蕅益大師的贊歎更不必說了,蕅益大師贊歎認爲這一部經,特別是指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所作的,他說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佛學大辭典,如果從這部疏鈔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學佛事半功倍;豈止事半功倍,不止,在這上奠定了基礎,他後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派,學那一部經論,修那個法門,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勸一般知識分子,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那麼我們今天因爲有時間上限製,只介紹最後的一章,而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的總結論。好,我們休息幾分鍾,底下一堂課就不用儀式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