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顶礼:
成就具德金刚萨埵因,上师莲足之下敬顶礼。
对何者顶礼呢?于上师的莲足下顶礼膜拜,这里的莲足是指下身,通过如此礼拜来表达极为恭敬之意。如何进行顶礼呢?依照经典中所说以三门恭敬如理的方式稽首顶礼上师。为什么要礼拜上师呢?《喜金刚第一回第七品》中云:“西日无二之智慧。”也就是说,上师是成就具无二智慧的金刚萨埵果位的根本因。关于金刚萨埵,如《宣说金刚顶十六勇士续》中云:“何为金刚萨埵尊,殊胜菩提之智慧,彼者必定称金刚,智慧金刚所产生,彼称金刚萨埵也。”与三菩提真如无二无别的法身智慧即是金刚,由法身中出现的色身是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表示三身之义。
乙二、立宗:
诸多无垢续中所宣说,略而言之此当敬谛听。
忠诚劝告诸位听闻者对于这里所讲述的依止上师的方式,不仅仅是口头上,而是表里如一,以极大的恭敬心来谛听。
接下来断除他人认为此论是以自己分别念臆造的疑虑,
若有人想:如果此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是以您个人的分别念所造的话,那有什么可信度呢?您怎么知道应该这样依止上师呢?实际上,此《事师五十颂释》只不过是摄集许多无垢续部中所说的内容在此宣讲而已,因此理应诚信不疑。是哪些续部中说的在以下行文中有说明。
如果又有人想:既然如此,那从这些续部中了知就可以,您造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不然,虽说彼等续中有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在续部中极为详细、上下不一、零散存在等,因而在这里归纳汇编而宣说,并非无有意义。这完全是为了遣除某些人认为此《事师五十颂释》与诸续部重复而无必要造此论的疑虑。
甲二(论义)分三:一、依师之方式;二、依止之时间;三、如何堪为法器。
乙一(依师之方式)分三:一、总说依止之方式;二、特殊依止之方式;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丙一(总说依止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依师之方式;二、广说依师之方式。
丁一(略说依师之方式)分三: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二、做到恭敬之方式;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
戊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
得受殊胜之灌顶,金刚上师之面前,
十方世界中所住,如来三时敬顶礼。
虽然灌顶有能成熟之因灌顶、能解脱之道灌顶与解脱之果灌顶三种,但此处指的是得受第一能成熟之因灌顶的上师,为弟子的应敬处。本颂中的殊胜是指清净之义,即依照续部中所说而如理进行灌顶。关于授予灌顶的金刚阿阇黎,《窍诀穗·第五穗》中云:“金刚即菩提心,宣说菩提心之自性世间出世间之行为者,乃为金刚阿阇黎,即上师也。”
对于上师,如果安住于东方等十方的一切如来也是于上午、中午、下午三时之座间前来顶礼,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诸位弟子应礼上师就更是不言而喻了。这里主要是说明务必要恭敬上师的理由。关于这一点,《吉祥密集续第十七品》中云:“善男子,简而言之,十方世间界中住世之所有佛菩萨于三时中莅临,如来于彼阿阇黎前以供品供养后返回各自佛刹,并以金刚语赞道:吾等诸佛之父亲,吾等诸佛之母亲……吾等诸佛之导师。, ”归纳这其中所说之义,在《大幻化网第十品》中也有如是宣说。月称论师、则乐瓦、夏德巴、无垢藏等许多成就者关于这一内容的注释中(没有了义、不了义的分析而是)直截了当地作如是解释。他们与《事师五十颂》作者的观点一致,我本人也跟随他们的这一共同观点。之所以说如来尚且恭敬承侍上师,其余的所有弟子就更不用说了,也是为了强调说明特别要恭敬上师的理由。《时轮金刚大疏》中引用了“得受殊胜之灌顶”这一偈颂,其中对此是以了义、不了义两种方式加以阐述的,对如来的意义也是以其它方式说明的,虽然同是一个论典,可是由于出处不同而两种说法不尽一致。如前所说,此处是为了阐明初学者对于得受灌顶的上师需要特别恭敬的理由,对此如果按照其它的方式解释,就不能成为应恭敬的理由了。一般说来,续部中的每一金刚句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实它们之间互不相违。
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前诸佛作礼的观点也并非是不合理的。如《修胜义续》中云:“具功德之菩萨摧轮回,自身显示梵天世间界,彼即具德上师非他者。无量佛陀亦恒供养之,十方佛陀菩萨恒礼之。”《集经论》(古印度佛学家龙树所著的一部主要讲述菩萨行的论著。)中引用《宝蕴经》云:“阿难,若有菩萨入于马车内欢喜享受五种欲妙,彼无有余者拉车,阿难,如来亦以头引彼菩萨之马车也。”这里所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一、总说应敬之方式;二、特殊应敬之方式。
己一、总说应敬之方式:
以大信心三时中,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养于上师,恭敬稽首礼其足。
作为弟子,应当于上午等三时中在为自己开示金刚乘道的上师前以顶礼膜拜其足的方式恭敬承侍。若有人想:那是不是说单单顶礼就可以了呢?并非如此。事先要供养中间放有花束的曼茶,再双手合十虔诚作礼。依照恰罗匝瓦的译文“供置花曼茶,合掌礼其足,如此敬上师。”则更好理解些。总而言之,要以无比清净的大信心而敬重上师。
己二、特殊应敬之方式: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是一位出家人,而金刚上师是一位在家人,或者自己是一位已经受了近圆戒的僧人而上师是未受比丘戒的一般新僧人,那么自己也要依照前面所说的方式恭敬上师吗?
在家抑或新僧侣,为断世间人诽谤,
陈设佛经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礼师。
在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师是一位在家人等情况下,一般而言,在需要顶礼等时,应在面前摆设经书、佛像等,身体直接顶礼三宝所依,而心里观想礼拜上师。因为身体若直接对上师顶礼,有世间人在场的时候容易使他们诽谤教法,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当然,如果无有所避讳的人,也就不应当这么做了。持禁戒者是指受持出家学处的沙弥等僧人。
若有人又想:如果对在家等身份的上师身体不直接顶礼之时,是不是所有的承侍都不应当做呢?
供养座垫身起立,帮助上师作事等,
具禁戒者皆当行,不作顶礼断劣事。
如此上师之前,不需作洗脚等的劣事以及五体投地的顶礼,除此之外的所有承侍,具禁戒的弟子都应当尽力而为。
那么,对上师该作什么承侍呢?
上师未来之前敷设座垫,上师到达之时起立迎接,全力以赴协助上师办事,供养财物等承侍都是受持戒律的弟子应该做的。《胜乐上释》中云:“上师虽是在家身份或沙弥,然而供养座垫等承侍需做,顶礼、洗脚等承侍不需为。”佛在续部中说:所谓的不顶礼上师也是指除了讲经说法以外的时间,在传法时前面陈设经书等而作顶礼。《无垢光释》中也对这两部论中的说法进行了阐述,并且《胜乐上释》中也宣说了对于新受戒的比丘金刚持上师同样应当作礼拜等一切恭敬之事。声闻部对此是这样辩论的:你们大乘的经典中说出家僧人对某些在家人作礼,本来戒律中说顶礼的对境是本师和那些戒腊高于自己的僧侣,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大乘并非是佛语。《燃智续》在驳斥此种观点时旁征博引了许多讲述出家人顶礼在家菩萨的佛经。所以说,在通常情况下比丘对在家金刚持上师顶礼并非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任何时候都毫不忌讳地这么做,则会引起某些人的非议,这样一来,对佛教之根本的戒律必然会造成危害,为了避免这一点,而说不要直接对在家上师礼拜。在不产生任何诽谤的某些场合中,持戒的出家人仍然需要对在家上师顶礼。此外,《无垢光释》中说:如果有比丘金刚持在的时候,不能对在家金刚持上师承侍。其密意是为了使人们对戒律尤为恭敬,进而令佛法长久住世。对此,有些金刚大阿阇黎发表看法说:所谓的在家身份或新出家者是就他们尚未作金刚上师之前而言的,否则与上面所提到的一切佛陀也顶礼金刚上师的说法已经相违。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上面特殊地说明了为避免别人诽谤,出家僧众不能对在家身份的上师作礼,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顶礼的时间是在当金刚上师之前的话,那么作礼时间就错乱了。
戊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分二: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
己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
若有人想:那么,所恭敬的对境上师与能恭敬的弟子二者在结为师徒关系之前是否需要相互观察呢?
上师以及诸弟子,相同失毁誓言因,
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
本颂中的勇士是指传授金刚乘教言的上师以及听受的弟子。上师在传授金刚乘教法之前,首先要慎重观察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同样,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需要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通过如是观察而抉择是否应当结为师徒关系。如果未经过此种观察,而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则上师会因为对非法器泄露密法而失毁誓言,弟子也由于不能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而破誓言。正是鉴于上师弟子二者同样都会有破誓言的可能性,所以相互观察了解才是有必要的。在观察时,上师如果发现弟子不能堪为法器,则不可传讲密法。《金刚鬘讲续》中云:“犹如狮子乳,不应置土器,大瑜伽续部,切莫传非器。”见到未经观察而随意灌顶的严重过患后,彼续中又云:“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
己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分二:一、所舍上师之法相;二、应依上师之法相。
庚一、所舍上师之法相:
若想:如果需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是否具备资格,那何种人不具备上师的条件呢?
具慧弟子切莫依,无有悲心憎恨害,
骄傲贪执爱炫耀,不护根门之上师。
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能依止哪些上师呢?即从悲心到爱炫耀之间的所有过患样样具全的上师。无有悲心是指不愿意救度苦难深重有情的无有悲心者不能堪任密乘的善知识。憎恨是指嗔心十分强烈。害指的是言…
《戒律辑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