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品释

  菩萨戒品释

  宗喀巴大师 撰

  法尊法师 译

  内容提要

   《菩萨戒品》即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乃全书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首。分总明持戒、广辨戒相和总结劝学三部分。第二部分为主体,说明菩萨戒相,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重戒为:一、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二、他求财法,悭吝不施;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四、谤大乘法,说相似说。轻戒为:一、不供养、颂赞、信念三宝;二、贪著利养、恭敬无厌;三、不敬长老,不答来问;四、不受他请;五、不受施物;六、求法不施;七、弃舍犯戒有情;八、于诸遮罪不应与声闻共学而共学;九、为利他故七支性罪应开不开;十、邪命不舍;十一、威仪不静;十二、不乐涅槃;十三、于恶声誉不护不雪;十四、护他忧恼不作调伏;十五、报复嗔打骂弄;十六、犯他不忏谢;十七、不受他忏谢;十八、于他怀恨坚持不舍;十九、染心畜徒众;二十、贪睡眠倚卧;二一、贪无义语虚度时日;二二、不求教授;二三、不除盖障;二四、贪世间禅;二五、轻弃声闻乘;二六、舍菩萨藏专学声闻藏;二七、未精佛教,研异学、外论;二八、爱乐异、外论;二九、谤菩萨藏甚深法义;三十、怀爱恚心,自赞毁他;三一、不往听正法;三二、轻慢说法者;三三、不为助伴;三四、不瞻病苦;三五、见作非不为说正理;三六、不报恩惠;三七、不慰忧恼;三八、求财不施;三九、不以财法摄受徒众;四十、不随他心转;四一、他实有德不欲赞扬;四二、不折伏行非法者;四三、不现神通引摄制伏。轻重诸戒各分上、中、下品,各有舍不舍戒及可否悔除的界限。总结归纳可分为三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第一类即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文中没有详列。

   印度注本有海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释》,德光《菩萨戒品疏》、月官《菩萨律仪二十颂》、最胜子《菩萨戒品大疏》、静命《律仪二十颂疏》、觉贤《菩萨律仪二十颂释难》等,已译成藏文。宗喀巴大师认为菩萨戒为波罗蜜多与金刚乘的共同律仪,于是采诸家之说,参诸经论,揉以己见,作集大成之《菩萨戒品释》。1399年底,在拉萨与《事师五十颂》、《密宗十四根本戒》一同宣讲,针对当时自称大乘、不守律仪、假借密法胡作非为的人而发,开其从戒律入手整顿佛教的先声。其独到见解,对非金刚乘学人亦有裨益。

  科判

  甲一 摄为嗢柁南

  甲二 释嗢柁南义分六

   乙初 自性略标分二

   丙初 自性分四

   丁初 功德数量

   丁二 功德所作

   丁三 此诸功德因果道理

   丁四 德数决定

   丙二 戒殊胜分四

   丁初 妙善

   丁二 无量

   丁三 饶益

   丁四 大果胜利

   乙二 一切广释分三

   丙初 释所受戒分四

   丁初 差别

   丁二 自性分三

   戊初 律仪戒

   戊二 摄善法戒分三

   己初 略标

   己二 广释分八

   庚初 发生三慧

   庚二 于殊胜田积集资粮

   庚三 随喜功德及有德者

   庚四 习近堪忍

   庚五 回向发愿

   庚六 供养三宝

   庚七 修不放逸

   庚八 修资粮所依之善

   己三 摄义

   戊三 饶益有情戒

   丁三 圆满之因分三

   戊初 律仪戒圆满因分十

   己初 不顾过去诸欲

   己二 不乐未来诸欲

   己三 不著现在诸欲

   己四 乐住远离

   己五 言论寻思悉皆清净

   己六 不自轻蔑

   己七 柔和

   己八 堪忍

   己九 不放逸

   己十 轨则正命清净分二

   庚一 轨则清净或行清净

   庚二 正命清净

   戊二 摄善法戒圆满之因

   戊三 饶益有情戒圆满之因分十一

   己初 饶益求助伴者分二

   庚初 助伴事业

   庚二 助伴有苦

   己二 饶益愚于正理者

   己三 饶益有恩

   己四 救济怖畏

   己五 开解忧恼分二

   庚初 丧亲生忧

   庚二 耗财生忧分二

   辛初 一切世人共同苦因

   辛二 不共分二

   壬初 由自未善分二

   癸一 未善守护所有财产者

   癸二 于诸财宝未善招集者

   壬二 因他令失

   己六 饶益匮乏资具者

   己七 饶益求依止者

   己八 饶益求随心转分二

   庚初 略标

   庚二 广释分七

   己九 饶益正行

   己十 饶益邪行

   己十一 饶益应现神通调伏之有情分二

   庚初 以神通恐怖

   庚二 以神通引摄

   丁四 摄义

   丙二 释受戒法分二

   丁初 总义

   丁二 正义分二

   戊初 有师法分三

   己初 加行法分五

   庚初 请白分二

   辛初 补特伽罗差别分二

   壬初 身差别

   壬二 境差别

   辛二 受法差别分二

   壬初 受者受法之差别

   壬二 境授法之差别

   庚二 修集资粮

   庚三 劝速授戒

   庚四 修胜欢喜

   庚五 问障难

   己二 正行法

   己三 结行法分四

   庚初 请证

   庚二 赞扬胜利

   庚三 礼谢供养

   庚四 不应率尔宣说律仪

   戊二 无师法

   丙三 释守护法分二

   丁初 总明守护法

   丁二 别释分六

   戊初 所断罪犯分二

   己初 他胜类分五

   庚初 他胜自体分二

   辛初 此论所说分二

   壬初 共

   壬二 不共

   辛二 余论所说

   庚二 他胜所作或过患

   庚三 三种差别

   庚四 可还净之殊异

   庚五 舍戒因缘

   己二 恶作类分二

   庚初 总标

   庚二 别释分二

   辛初 违犯摄善法分六

   壬初 违犯布施分五

   癸初 正障财施

   癸二 坏悭吝对治

   癸三 违犯无畏施分二

   子初 属于殊胜境

   子二 属于总境

   癸四 不为他作布施之缘分二

   子初 不受他请

   子二 不受资具

   癸五 违越法施

   壬二 违犯持戒分三

   癸初 重于违他分二

   子初 正明重违他分三

   丑初 弃舍增上可怜愍境

   丑二 不学共制

   丑三 学不共制

   子二 显于性罪学习之差别分七

   丑一 开杀生

   …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