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品释▪P13

  ..续本文上一页佛乘者,遮止大菩提。

  令舍别解脱,安立于大乘。执谓有学乘,不能断贪等,

  亦令他受待。赞说自功德,为利养恭敬,赞颂而毁他。

  谓我得甚深,而倒说妄语。令治罚沙门,施与三宝物,

  及受其施与。令舍奢摩他,正住诸财宝,惠施读诵者。

  此诸根本罪,是大地狱因,对虚空藏前,梦中当悔除。

  弃舍菩提心,不忍悭贪故,不施诸求者。若勤求欢喜,

  不忍恕有情,由忿打有情。由惑及顺他,宣说相似法。

   初他胜,谓不与取三宝物他胜。此中分六:一、物主。经中惟云:“若塔、若僧、若四方僧。”言塔双显佛及佛法,故为三宝。此中佛者,谓佛如来,或形像等。法谓教法,或证正法。言若僧者,谓有简别。四方僧者,谓无简别。又若异生须四苾刍,若是圣者,一补特伽罗亦名僧伽。言三宝者,不可执如余论所说,谓实如来,无漏灭道,诸圣有学,以说塔庙及四方僧故。又云:“或夺塔物,或夺施僧,及四方僧。”此显物主非定须三宝,随一即犯。二、所取物。经无明文,故田舍等处所,及饮食乘等随一资具。物量大小,亦无明文,义亦难定。当如何量,成不与取业道,即以彼量为下边际,堕资具数。又云“施僧”,故随物主,摄未摄持,犯罪皆同。由其回施三宝随一,即彼为主。三、能盗人。盗僧物时,要须自未堕彼僧数。四、意乐。分二:一想,若发起心有差别者,须不错乱。若无差别,犹预以上,须无错乱。盗有错误不成业道,是不与取总教义故。二发起心,谓三宝物,非自能主,欲令离彼。若以悲愍等心为利他故,而行夺取,如下所说有无犯时,虽他律仪诸根本罪,于余律仪容有开许。然此律仪诸根本罪,即于此律定无开许。故此要为自夺,或以染污心而为发起。有说须贪,然不决定。五、加行。经云:“自夺或教他夺。”故若自作及教他作,皆盛违犯。又若暗窃,或以力夺,亦皆成犯。如旧译云:“窃夺三宝物。”六、不与取量,谓起得心。此中夺佛物等,有三他胜。

   第二他胜,谓诽谤正法他胜。此中分二:一所谤之正法,经云:“或说声闻出离,或说独觉出离,或说大乘出离,若自毁谤,若令他灭,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言或者,谓显随一。随谤三乘,相应之经。又“毁谤大乘法”时,说谤甚深,或广大神力一分大乘,犯恶作罪,而《菩萨地》与此论,说谤大乘是他胜罪。故此之大乘,要双宣说甚深广大二分之经。如是声闻出离,谓说四谛。独觉出离,谓说十二缘起小乘法藏。若谤一分小乘义亦犯恶作,如谤大乘。若作是念:谤一分大乘经义犯恶作罪,谤声闻独觉出离,犯他胜罪,不应正理。以谤前者,较谤后者,罪尤重故。答曰无过。随于上下任何律仪,皆不定依罪重罪轻,制重制轻。如别解脱戒,杀平常人制为他胜,出佛身血说为粗罪。又大乘戒,若不与取在家之财,未制他胜。以悭吝心,于有苦求者,不施己财,制他胜罪。二毁谤之理,《集学论》及《集经论》所引经文,为“毁谤令灭”。然经原文为“毁谤灭除”。《菩萨地》中,惟自谤大乘,无令他谤。由许此二义同,故令他谤非必须支。自毁谤者,谓谤非如来说。若尔,“毁谤声闻乘”犯恶作罪,有相违过。答:彼仅轻蔑,非如是谤。后当广说。此有谤大乘等,三他胜罪。

   第三他胜,谓损害出家他胜。此中分二:一所害境,经云:“随佛出家,或受学处,或未受学处,或犯尸罗,或具尸罗。”颂中亦有“虽”字。故言犯戒苾刍,惟是一例。二如何损害分二:一发起,谓于彼境,损害意乐,即杂染心。二加行,谓夺袈裟,逼令还俗,降其出家,随行一事。又说捶打、禁闭、令舍命根,犯他胜者,是捶打伤害损恼他胜所摄。又夺袈裟,物主是出家有律仪者,须未满足四苾刍数。若满四数,则是第一根本罪摄。此有夺取袈裟,及逼降出家二他胜罪。

   第四他胜,谓作无间罪他胜。有弑父母,及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种无间根本重罪。又除破僧,其余四罪,是《菩萨地》第五他胜所摄。

   第五他胜,谓持邪见他胜。谤无黑白业果,前生后世,略起此见,即断善根。故受行十不善,及教他受行,非定须之支。

   第六他胜,谓坏处所他胜。此中分二:一所坏处所,谓村、城、邑、国四中随一。二能坏中,一发起,谓以染污心坏彼意乐。二加行,谓随以何种摧坏方便,而行摧坏。又《集经论》,引前五罪为国王罪,及以第六而为第二,无间以前,为大臣五罪,经文亦尔。若坏村等中有情之根本罪,是捶打等他胜所摄。若坏其中所有财产之根本罪,则为第一,或第十三他胜罪摄。故此是坏处所,有坏村等四根本罪。

   第七他胜,谓对非法器者,说甚深法他胜。此中分三:一说所对境,谓有未善修心之有情,已发大菩提心,若为说空返生恐怖。二所说法,谓离一切戏论之空性。三说已如何,谓闻说空性,深生恐怖,退失大菩提心,发起小乘之心。此约自未审观法器。若已观察自觉彼人堪为法器,然实非器,则无他胜。

   第八他胜,谓遮止大乘他胜。此中分二:一所遮境,谓已趣佛者,即是已发大菩提心入大乘人。二遮止之相,谓遮止云:“汝不能行六到彼岸,不能成佛。当发声闻独觉乘心,速脱生死。”此惟遮止即便犯耶,抑须退耶?答:如《入行论大疏》说:“若遮无上正等菩提,令他发起小乘之心,是名第二。似须退舍。”(此言第二及下戒之第三者,是就初发心八条之第二第三也。)

   第九他胜,谓谤别解脱他胜。此中分二:一所对境,谓如理修学别解脱调伏。二令了解之相,谓云:“何用净护调伏尸罗,当发大菩提心,诵大乘经,则由烦恼所作三业一切恶行,皆得清净。”是说发心,及诵大乘,即能清净。旧泽虽云:“遮止别解脱及发心,令读大乘。”然新译文及《虚空藏经》所说正确。《入行论大疏》亦云:“令舍别解脱律,说惟发大乘心,读大乘经,便得清净,是名第三。”何故下说,若诸菩萨遮声闻乘不应修学,犯恶作罪耶?答:恶作罪者,惟今了解,他胜罪中,如其遮止要他弃舍。

   第十他胜,谓谤声闻乘他胜。此中分二:一所谤境,谓有学者乘。言学者乘,即声闻乘,然亦通独觉乘。故谤二乘随一,或总谤二。二毁谤之相,谓实心谤云:“随于小乘如何修学,终不能尽烦恼边际,或谓不能无余永断。”经中虽云:“汝莫听闻声闻乘法,莫为他说,当弃彼法。”又云:“惟当信解大乘法教。”然非必须之支。以经又说,如是说时,若他闻已,信受其见,其境亦犯根本罪故。故颂文“亦令他持”非必须之支。如此戒说,其境亦犯根本重罪。如是于前第七第八戒时,其境若有菩萨律仪,亦犯舍菩提心根本重罪,下当广说。然非彼戒根本罪数。又此他胜,与第二谤二乘他胜亦有差别,前为谤教,此是谤证。又前谤为非如来说,此则谤为不能永断三有根本,故亦不能出离生死。

   第十一他胜,谓自赞毁他他胜。此中分四:一对说之境,《集学论》引经云:“于敬彼者前,亦由嫉妒故,而自称赞。”“亦”字义显,非惟须对所毁之境。自赞毁他,或对所毁补特伽罗,或对信敬所毁处者。别译经中,虽无“敬彼”之文,义定应有。二所说事,谓自功德及他恶名。三宣说之相,谓为求利养恭敬名称,读诵宣说大乘经典,而行两舌,谓我不顾利养恭敬,是大乘人,余则不尔。总说上人法自称赞者,须除下戒说上人法。此与前二戒,皆是自赞。四发起心,谓由贪著利养恭敬增上力故,嫉妒他得利养恭敬。经说由其嫉妒而说。寂天论师,引《菩萨地》他胜罪时,未引初罪,意谓同此他胜。故《菩萨地》义当如此戒而释。然就《菩萨地》文,则此戒中犹未能摄,似尚须引菩萨地文。又赞毁别分,及贪利养恭敬随一,皆成违犯,义同前说。又此赞毁为实为虚耶?答:经略标时,谓行两舌,后摄义时,谓由虚妄因缘成大重罪。《传释》云:“实无功德过失,说其德失。”新译论云:“赞者,谓以正非正德,而自称赞,邪妄称赞。”就前句文,似显真妄同犯。然依后句文,则前句义,为胜劣功德,后句义,显虚妄宣说。

   第十二他胜,谓妄说上人法他胜。此中分二:一对说之境,谓能解义补特伽罗。二宣说之相,谓告彼云:此是我证,由悲愍故,为汝宣说。汝亦应当如是修习,现证此空与我无异。此谓实无如是证德,除嫉妒心,由余染污意乐说虚妄语,他解义时而成违犯。若苾刍身具菩萨律仪,则于同时犯二他胜。《入行论大疏》说:“若说惟由读诵能证深法,亦劝令他如是受持,是根本罪。”此与经相违。

   第十三他胜,谓取三宝物他胜。此谓辅臣,依仗王势,苛罚沙门。既苛罚已,令诸沙门,盗取补特伽罗物,或僧伽物,或四方僧物,或塔庙物,税交彼等。彼等受已转呈于王,王臣俱犯根本重罪。其治罚沙门根本罪,摄于第三根本罪。取三宝物根本罪,摄于初罪。故今此罪,谓取一苾刍,或二或三补特伽罗所有财物是其差别,余如前说。

   第十四他胜,谓立恶制等他胜。此中分二:初立恶制,一制所对境,谓诸如法正行苾刍。二安立何制?谓于彼等怀损恼心,安立恶制,令舍随顺止观作意,增长烦恼。二、不与取修定资财分四:一物主谓勤修断苾刍。又此物主,若是圣人或满僧数,则成第一根本重罪。故非圣人,并不满四。二财物,谓彼苾刍随一资财。三意乐,谓增彼意乐,四加行者,谓不与取彼等财物,施读诵者。经说:“彼二俱犯根本重罪。”言彼二者,谓刹帝利,及说修断者恶名之苾刍。有说其读涌者犯根本罪,与经相违。“言此诸者”,加于后人罪,经说此八为初发业者之罪。“大地狱者”,谓罪过患。“梦者”谓出罪方便。当观《集学论》,犯根本罪,岂非如云“应重受律仪”,由此悔除云何能出?答:由此悔除,虽如经说能免恶趣,然还戒时,则须重受律仪。《集学论》引《善巧方便经》说,犯根本罪犹可还净。如彼应…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