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颂曰:“须伴不往助。”
〖释〗初从决择所应作事,乃至福业,于此八事,若由二心不往助伴,是染违犯。由余二心,非染违犯。言正说者,卓垅巴云:“未善方言者,教其方言。”余如前释。虽不往助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五:一病无气力。二若先许余。三若转请余有力者助。四若勤修余殊胜善品。五自性愚钝,不善教授。就所作有一,谓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不顺正理。就境有二:一若知求者自力能办。二知有依怙。就所为有三:一若欲方便调彼伏彼。二若为将护余多有情嫌恨之心。三若护僧制。
【科】癸二 不拔损害分二
子初 不为拔苦
子二 不除苦因
初又分二
丑初 不拔别苦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却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颂曰:“不供事病人”。
〖释〗见遭重病,若由二心不往供事,作瞻侍等,是染违犯。由余二心非染违犯。虽不往事无违犯中,就自身有四:一病无气力。二转请有力顺病人意。三若慧钝浊不善说法,自不善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四若先许余。就境有三:一若知病者,有依有怙。二自有势力,能自供事。三长病所触堪自支持。就所为有一,谓为勤修广大善品,护其障难。
【科】丑二 不拔总苦
论曰:“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颂曰:“不救拔众苦”。
〖释〗有犯无犯,是染非染,如同病者。所拔之苦,救拔方便,俱如前说。
【科】子二 不除苦因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很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忄龙][忄戾],不为宣说,皆无违犯。”颂曰:“不诲诸放逸”。
〖释〗若见有情,为求现法及后法事,广行非理,由二种心不为宣说,称彼机宜无过正理,是染违犯。由余二心,非染违犯。虽不宣说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二:一若自不知所应说法,自无能力。二若转请余有力者说。就境有四:一若知彼自有力能改。二若有善友之所摄受。三若知于自怀嫌恨心,喜出粗言,颠倒执受。四若性[忄龙][忄戾],于说正理不生爱敬。就所为有一,欲以不说方便调伏。此戒广说,如前应知。
【科】壬二 对别境分二
癸初 不作饶益
癸二 不作降伏
初又分六
子初 于有恩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颂曰:“于恩不报恩”。
〖释〗若于有恩诸有情所,不欲报恩,名不知恩惠。不忆其恩,或不思恩,名不了恩惠。纵不能增,当以或等或下,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染违犯。由余二心非染违犯。虽不酬报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一,谓勤加功用欲报其恩,无力无能不获酬报。就境有一,谓彼不欲受。
【科】子二 于忧恼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颂曰:“不解他愁恼”。
〖释〗见他丧失亲属财宝,多生愁恼,怀嫌很心,不往开解,是染违犯。由余二心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如于事业,不为助伴。忧恼差别,开解方便,如前广说。
【科】子三 于有贫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颂曰:“不施求财者。”
〖释〗见有求者,如理正求饮食等事,若由二心而不给施资生众具,是染违犯。由余二心及放逸心,而不施与,非染违犯。虽不施与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一,谓现无有可施财物。就物有二:一不如法物,谓于现法后法有过。二所不宜物,不宜求者。就所为有三:一若欲以彼不施方便,调彼伏彼。二若施所求,于王匪宜,将护王意。三为护僧制。
【科】子四 于徒众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颂曰:“不利诸徒众”。
〖释〗摄徒众已,怀嫌恨心,而不时时教授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家,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是染违犯。由余二心及放逸故,不住教授不住教诫,不为追求,非染违犯。虽不教等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二。一若病无力,不任加行。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就所为有二:一若欲以此不教不求方便调彼。二若护僧制。就境有三:一若知徒众有大福德,或自能求衣食等事。二若已无倒教授教诫。三若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不堪调伏。财法摄受之轨前已广说。
【科】子五 于随顺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颂曰:“不随他心转”。
〖释〗若不随顺他心而转,是染非染如前戒说。虽不随转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一,谓病无力,不任加行。就所为有五:一若彼所爱非彼所宜,彼后自损或返害己。二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众多非宜非爱,为护众多不喜乐心。三若护僧制。四若降外道。五若欲方便调彼伏彼。此戒前已广释。
【科】子六 于有德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标等,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骄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颂曰:“不赞扬功德”。
〖释〗若他实有如前所说信等功德,不欲显扬,他实妙说,不赞善哉,由一种心及余三心,是染非染,如前戒说。虽不赞扬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二:一病无气力,不能赞说。二若为待他言论究竟。就境有一,谓若知彼性好少欲,赞其功德,反令不喜。就所说有一,谓彼德说相似非实。就所为有四:一若欲不赞方便调彼。二若护僧制。三若知由此引彼杂染、骄举、无义,为遮此过。四若为降伏外道。
【科】癸二 不作降伏分二
子初 不纠行非法者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