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其余净信所缘,策举其心,或观四方,及月星等,或水洗面。四掉举恶作对治者,谓心于内正住一趣,修三摩地。五疑对治者,谓观过去已生,及未来当生等,全无有我,惟法因果,如理作意,于有谓有,于无谓无,远离增益及损减执。又于此一切,应诵诃责五盖及能引诸法过患,赞叹离彼五盖胜利之经论文句,思惟其义,其未生者,制令不生,生已令断。二依自增上净治者,谓五盖生已无间,当知彼盖令心杂染,令慧劣弱,损害善法,故不合我法,深生羞惭,断除不受。三依法增上净治者,谓五盖中随一生起,或将生时,念我起此,当为大师及知他心诸天,并诸智者之所诃责,故未生者,令其不生,生已断除。二以何威仪对治者,谓睡眠昏沉,当起经行而为净治。于余四盖善结跏趺住念净治。又一切时应不忍受,断除此等,非惟定时。
【科】癸三 结行过失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颂曰:“见味静虑德”。
〖释〗若自相续生静虑时,爱著其味,于爱味喜乐等,见为功德,是染违犯。若为断彼生起欲乐,无犯如前。诸论说为于定喜足之过,未见应理。又定生已而能障其相续久住及胜进者,有四烦恼:一有爱味,二慢增上,三无明增上,四见增上。《新疏》中说上三恶作如其次第,失坏律仪中引发胜定,不应思惟诸恶寻思,摄善法中不应忍受等至烦恼,及摄善法中,不应忍受等至味著。
卷五
【科】壬六 违犯般苦分二
癸初 对下劣境
癸二 对殊胜境
初又分四
子初 诽谤小乘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特,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颂曰:“毁谤声闻乘”。
〖释〗若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其文,不应修学其义,听闻受持修学全无益故,是染违犯。此是妄执诸小乘人于声闻乘须听闻等,菩萨不须,非是毕竟谤声闻乘,故与谤别解脱之根本罪,有大差别。作如是说犯戒之理,以诸菩萨于外道论尚须精勤研究,况于佛语。又制此戒,是少知者,说大乘人不须修学别解脱戒,造集谤法业障,从大险坑救护之最胜教授。若大乘人一向爱乐声闻乘法,为遮彼欲,令乐大乘,则无违犯。
【科】子二 一向勤学声闻乘法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颂曰:“有自法勤彼”。(藏文为是染违犯。)
〖释〗现有菩萨藏可勤修学,而一切弃舍,于声闻藏精勤修学,是染违犯。须于大乘精进不废,兼学小乘法藏。
【科】子三 一向勤学外道书论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求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颂曰:“勤非勤外论”。
〖释〗现有可精研之佛教,未精研究,而于自教不勤研究,反于不应专究之异论外论,精勤修学,是染违犯。言外论者,《传释》说,为外道因明声明等论。前戒所应勤修之事,谓菩萨藏,此戒总说佛教。就自身者,谓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精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上聪敏者,谓少许时便能记念。最胜子云:“能思义者,谓慧通利。能达义者,谓慧明了。如理观察者,谓俱生大慧。能速受者,谓能速学。”
【科】子四 于外道论爱乐修学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著,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颂曰:“精勤复爱乐”。
〖释〗于异道论及诸外论,依上戒轨研究善巧,然应如辛药,虽非所爱,为利他故,而相习近。若不如是,切心宝玩,次则爱乐,后复味著,是染违犯。上四恶作,《新疏》中说:“初罪失坏摄善法中,远离邪见。第二、第三失坏摄善法中,闻思加行。”于第四罪未见明说。
【科】癸二 对殊胜境分三
子初 诽谤慧境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颂曰:“诽谤大乘法”。
〖释〗谤菩萨藏是染违犯,由闻何事而诽谤耶?谓由听闻菩萨藏中,宣说甚深真实法义,或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非异生境,名曰甚深。非二乘境,名最甚深。言真实法义,或难思神力者,显随毁谤深广一分为恶作罪。诽谤有四:一谤所诠下劣或非智所依,曰不能引义。二谤能诠下劣或非福所依,曰不能引法。三谤说者下劣,曰非如来说。四由上三缘,故谤不能利乐有情。诽谤之因,谓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从诸法罪护心方便,谓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解,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今盲无无漏慧眼,惟应随顺如来眼行,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非我应为。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彼诸法,无不现知正等观见。如是正行虽不信解,然不诽谤,则无违犯。《庄严经论》云:“意过性恶故,尚不嗔恶色,况于犹预法,故舍置无罪。”《宝蔓论》云:“如来诸密语,非易了知故,说三乘一乘,当舍置自护。舍置无罪恶,憎惟恶无善。”初发业者,难得一切随顺己意,不能信解舍置无犯。
【科】子二 于果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信复增长。”颂曰:“自赞而毁他”。
〖释〗有染爱心,有嗔恚心,对他人所,自赞毁他,是染违犯。有染爱心者,《新疏》及《传释》,说为“骄醉心”,即是慢心。最胜子说为“我爱执心”。义同骄慢。故与他胜处罪,有大差别。又虽自赞毁他而无违犯中,就所为有三:一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而欲摧伏外道之时。二若为方便调彼伏彼。三若为令他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科】子三 失坏慧因分二
丑初 不住听闻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骄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心者,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法,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颂曰:“不往听闻法”。
〖释〗闻他说法论议决择,由骄慢心及二种心,而不往听,是染违犯。由余二心而不往听,非染违犯。虽不往听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七:一若未觉知说正法等。二若病无力。三若知倒说。四若知其法,是数所闻、所持、所了。五若自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六若为无间于境,住心引发胜定。七若慧迟钝,于先闻法为受、为持、为于所缘摄心令定。多闻等三,谓闻、知、究竟。难受等三,谓闻、思、修。就所为有一,谓为将护说法师心。
【科】丑二 于闻境邪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颂曰:“毁师但依文”。
〖释〗若于说法补特伽罗,故思轻毁,心不至诚起大师想,善知识想,身不恭敬,呵责嗤笑,恶言调弄,乐著言词,但依于文,非重正理,不依于义,是染违犯。总谓义善文不善,妙亦不依止,若义不善文言善,妙便依而住。有人释为“谤说法师,惟宣其文,不释其义,或不知义”。此全未了论之字义。《菩萨地》说四依时,义同上说,故应如是。最胜子及《传释》中,说是不敬法罪。以上三罪,如其次第,《新疏》说为“失坏断除恶见,多闻加行,摄善法中承事尊长。但依文者,义为轻毁法师但依文句。”
【科】辛二 违犯饶益有情分二
壬初 对总境
壬二 对别境
初又分二
癸初 不与义利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