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品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住其余淨信所緣,策舉其心,或觀四方,及月星等,或水洗面。四掉舉惡作對治者,謂心于內正住一趣,修叁摩地。五疑對治者,謂觀過去已生,及未來當生等,全無有我,惟法因果,如理作意,于有謂有,于無謂無,遠離增益及損減執。又于此一切,應誦诃責五蓋及能引諸法過患,贊歎離彼五蓋勝利之經論文句,思惟其義,其未生者,製令不生,生已令斷。二依自增上淨治者,謂五蓋生已無間,當知彼蓋令心雜染,令慧劣弱,損害善法,故不合我法,深生羞慚,斷除不受。叁依法增上淨治者,謂五蓋中隨一生起,或將生時,念我起此,當爲大師及知他心諸天,並諸智者之所诃責,故未生者,令其不生,生已斷除。二以何威儀對治者,謂睡眠昏沈,當起經行而爲淨治。于余四蓋善結跏趺住念淨治。又一切時應不忍受,斷除此等,非惟定時。

   【科】癸叁 結行過失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于味靜慮見爲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頌曰:“見味靜慮德”。

   〖釋〗若自相續生靜慮時,愛著其味,于愛味喜樂等,見爲功德,是染違犯。若爲斷彼生起欲樂,無犯如前。諸論說爲于定喜足之過,未見應理。又定生已而能障其相續久住及勝進者,有四煩惱:一有愛味,二慢增上,叁無明增上,四見增上。《新疏》中說上叁惡作如其次第,失壞律儀中引發勝定,不應思惟諸惡尋思,攝善法中不應忍受等至煩惱,及攝善法中,不應忍受等至味著。

  卷五

   【科】壬六 違犯般苦分二

   癸初 對下劣境

   癸二 對殊勝境

   初又分四

   子初 誹謗小乘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特,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于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于佛語。無違犯者,爲令一向習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說。”頌曰:“毀謗聲聞乘”。

   〖釋〗若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其文,不應修學其義,聽聞受持修學全無益故,是染違犯。此是妄執諸小乘人于聲聞乘須聽聞等,菩薩不須,非是畢竟謗聲聞乘,故與謗別解脫之根本罪,有大差別。作如是說犯戒之理,以諸菩薩于外道論尚須精勤研究,況于佛語。又製此戒,是少知者,說大乘人不須修學別解脫戒,造集謗法業障,從大險坑救護之最勝教授。若大乘人一向愛樂聲聞乘法,爲遮彼欲,令樂大乘,則無違犯。

   【科】子二 一向勤學聲聞乘法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菩薩藏未精研究,于菩薩藏一切棄舍,于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頌曰:“有自法勤彼”。(藏文爲是染違犯。)

   〖釋〗現有菩薩藏可勤修學,而一切棄舍,于聲聞藏精勤修學,是染違犯。須于大乘精進不廢,兼學小乘法藏。

   【科】子叁 一向勤學外道書論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于佛教中求精研究,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頌曰:“勤非勤外論”。

   〖釋〗現有可精研之佛教,未精研究,而于自教不勤研究,反于不應專究之異論外論,精勤修學,是染違犯。言外論者,《傳釋》說,爲外道因明聲明等論。前戒所應勤修之事,謂菩薩藏,此戒總說佛教。就自身者,謂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精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上聰敏者,謂少許時便能記念。最勝子雲:“能思義者,謂慧通利。能達義者,謂慧明了。如理觀察者,謂俱生大慧。能速受者,謂能速學。”

   【科】子四 于外道論愛樂修學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玩,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頌曰:“精勤複愛樂”。

   〖釋〗于異道論及諸外論,依上戒軌研究善巧,然應如辛藥,雖非所愛,爲利他故,而相習近。若不如是,切心寶玩,次則愛樂,後複味著,是染違犯。上四惡作,《新疏》中說:“初罪失壞攝善法中,遠離邪見。第二、第叁失壞攝善法中,聞思加行。”于第四罪未見明說。

   【科】癸二 對殊勝境分叁

   子初 誹謗慧境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頌曰:“誹謗大乘法”。

   〖釋〗謗菩薩藏是染違犯,由聞何事而誹謗耶?謂由聽聞菩薩藏中,宣說甚深真實法義,或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非異生境,名曰甚深。非二乘境,名最甚深。言真實法義,或難思神力者,顯隨毀謗深廣一分爲惡作罪。誹謗有四:一謗所诠下劣或非智所依,曰不能引義。二謗能诠下劣或非福所依,曰不能引法。叁謗說者下劣,曰非如來說。四由上叁緣,故謗不能利樂有情。誹謗之因,謂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從諸法罪護心方便,謂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解,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今盲無無漏慧眼,惟應隨順如來眼行,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非我應爲。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彼諸法,無不現知正等觀見。如是正行雖不信解,然不誹謗,則無違犯。《莊嚴經論》雲:“意過性惡故,尚不嗔惡色,況于猶預法,故舍置無罪。”《寶蔓論》雲:“如來諸密語,非易了知故,說叁乘一乘,當舍置自護。舍置無罪惡,憎惟惡無善。”初發業者,難得一切隨順己意,不能信解舍置無犯。

   【科】子二 于果邪行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人所,有染愛心,有嗔恚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信複增長。”頌曰:“自贊而毀他”。

   〖釋〗有染愛心,有嗔恚心,對他人所,自贊毀他,是染違犯。有染愛心者,《新疏》及《傳釋》,說爲“驕醉心”,即是慢心。最勝子說爲“我愛執心”。義同驕慢。故與他勝處罪,有大差別。又雖自贊毀他而無違犯中,就所爲有叁:一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而欲摧伏外道之時。二若爲方便調彼伏彼。叁若爲令他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

   【科】子叁 失壞慧因分二

   醜初 不住聽聞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驕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爲護彼說法心者,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于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法,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頌曰:“不往聽聞法”。

   〖釋〗聞他說法論議決擇,由驕慢心及二種心,而不往聽,是染違犯。由余二心而不往聽,非染違犯。雖不往聽無違犯中,就自身有七:一若未覺知說正法等。二若病無力。叁若知倒說。四若知其法,是數所聞、所持、所了。五若自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六若爲無間于境,住心引發勝定。七若慧遲鈍,于先聞法爲受、爲持、爲于所緣攝心令定。多聞等叁,謂聞、知、究竟。難受等叁,謂聞、思、修。就所爲有一,謂爲將護說法師心。

   【科】醜二 于聞境邪行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頌曰:“毀師但依文”。

   〖釋〗若于說法補特伽羅,故思輕毀,心不至誠起大師想,善知識想,身不恭敬,呵責嗤笑,惡言調弄,樂著言詞,但依于文,非重正理,不依于義,是染違犯。總謂義善文不善,妙亦不依止,若義不善文言善,妙便依而住。有人釋爲“謗說法師,惟宣其文,不釋其義,或不知義”。此全未了論之字義。《菩薩地》說四依時,義同上說,故應如是。最勝子及《傳釋》中,說是不敬法罪。以上叁罪,如其次第,《新疏》說爲“失壞斷除惡見,多聞加行,攝善法中承事尊長。但依文者,義爲輕毀法師但依文句。”

   【科】辛二 違犯饒益有情分二

   壬初 對總境

   壬二 對別境

   初又分二

   癸初 不與義利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謂于能辦所應…

《菩薩戒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