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品释▪P19

  ..续本文上一页贩卖有情,压紫草子、胡麻、菜子等,尚为邪命恶作,况耕田等。

   【科】癸三 自他俱违分二

   子初 不护自称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增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弊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颂曰:“不避护恶称”。

   〖释〗谓能引生恶声恶称恶誉之事,令自言不威肃,不堪信重,其事于己若实,不护不雪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护雪,非染违犯。恶声等三,卓垅巴云:“约所说过软中重品。”不避护者,谓过将生,而不预防。不清雪者,谓过已生,而不断除。(此释与汉文稍异。)虽有恶声不护不雪而无违犯中,就说者有三:一若他外道。二若他憎嫉补特伽罗,虽善开晓而不信从。三若忿蔽者强欲谤说。《新疏》中云:“若他外道憎嫉。”合前二为一外道,不符本论。就所说事有三:一因自出家。二因行乞食。三因修善行,谤声流布。

   【科】子二 不作利他猛利加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现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颂曰:“虽有惑不治”。

   〖释〗见诸有情,应以种种令他忧恼辛楚加行及以身语粗暴不可爱乐,调伏方便猛利加行,乃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彼方便者,是染违犯。虽不现行而无违犯,谓观由此现行,令他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诸论亦有释为:令他少得义利,而自生大劬劳者。《新疏》云:“言有惑者,谓猛利加行,非但用此,亦复应以柔和加行,是“虽”字义。”此释为非但限用猛利加行,即以柔和加行不治亦犯。然似误解文义,此是谓,他虽有惑或有大过,自能治罚而不治除。又《新疏》说,上二恶作如其次第,失坏摄善法中,正念正知正行防守,于自愆犯审谛了知,知已悔除,及饶益有情戒中,诃责忆念。

   【科】壬三 违犯忍辱分三

   癸初 不住忍因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嗔报嗔,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颂曰:“他骂报骂等”。

   〖释〗舍离四沙门法,是染违犯。其中骂者,谓发嗔詈之言。“等”字中摄他嗔报嗔者,谓以令他愤恚意乐,发非爱语。他打报打者,谓以令他生苦意乐,而行捶打。他弄报弄者,谓互举过犯。

   【科】癸二 不断嗔心相续分二

   子初 自不断除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颂曰:“轻舍诸言者”。

   〖释〗若自于他有所侵犯,或自未为彼疑侵犯,于此二随一。若由嫉妒增上嫌恨之心,或骄慢所制羞耻卑下,不如理谢,是染违犯。若由余二心及放逸心而不谢者,非染违犯。虽不悔谢无违犯中,就所为者,谓欲方便调伏。就所谢境有五:一若是外道。二若他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三若他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反增愤怒。四若性堪忍,随谢不谢心无变异。五若他不欲受谢,或因悔谢反令羞耻。此后二缘,论文似一,诸释论中别释为二,此如释说。

   【科】子二 他不断除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很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颂曰:“弃舍他谏谢”。

   〖释〗因何斗诤他为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染违犯。若无嗔恚,惟由禀性不能堪忍,不欲受谢而不受谢,非染违犯。(汉论为亦染违犯。)虽不受谢无违犯中,就所为者,谓欲方便调伏。就境者,谓不如法,不平等谢。初谓非应正理,后谓惟以空言。又《律仪二十颂》新旧二疏,仅于后义说为非时,谓侵犯无间之时而不悔谢。《新疏》又说:若是外道及性好斗诤者亦无违犯。

   【科】癸三 不住对治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颂曰:“随逐忿心转”。

   〖释〗若于他所才发忿心,相续执持,不见过患,不修对治,生已不舍,是染违犯。若为断彼生起欲乐,虽勤遮遏然未能断,无所违犯,如前广说。觉贤论师说,此是生起忿恚执持违犯。四恶作中,《新疏》说初二,如其次第,失坏律仪摄善法二戒中,希求利他,及不忍受本随烦恼坏摄善法戒之因缘。后二违何未见明文。

   【科】壬四 违犯精进分三

   癸初 下劣加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颂曰:“为供事御众”。

   〖释〗若以贪著洗浴设座不被差等所有供事,及心希望供财物等爱染之心,管御徒众,是染违犯。以无染心管御徒众受承事等,则无违犯。

   【科】癸二 全无加行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颂曰:“不除懈怠等”。

   〖释〗谓若生起懒惰懈怠,“等”字摄取,贪睡眠乐,卧乐倚乐,忍受不舍,昼中非时,虽于夜时除中夜外,初后二分,亦复非量,是染违犯。虽复忍受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三:一病无气力。二行路疲极。三为欲断彼生起欲乐,广如前说。

   【科】癸三 贪恶劣事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颂曰:“贪说无义论”。

   〖释〗若乐谈说王臣盗贼妇女行欲等论,以爱染心虚度时日,是染违犯。若忘念谈,非染违犯。《传释》说此是从他闻虚度时日。言度时者,谓过上午而至下午,及过下午而至初夜等。或虽听说无违犯中,就听闻者,谓见他谈说安住正念须臾而听。就言论者,谓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最胜子等说精勤学时,此亦成犯。《新疏》中说上三恶作,失坏饶益有情戒中,如法御众,摄善法中精进波罗蜜多,律仪戒中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不正言论。

   【科】壬五 违犯静虑分三

   癸初 加行过失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骄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颂曰:“不求三摩地”。

   〖释〗欲定其心,怀嫌很心,骄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住心教授,是染违犯。以余二心非染违犯。虽不请求无违犯中,就自身有三:一病无气力。二若知彼颠倒教授。三自多闻能令心住,或以教授先已成办所教授事。

   【科】癸二 正行过失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颂曰:“不舍静虑障”。

   〖释〗能障静虑之五盖,随一生起,忍受不舍,是染违犯。若为断彼生起欲乐,无犯如前。五盖如《亲友书》云:“掉悔、及嗔恚、昏睡、贪欲、疑。当知此五盖,是劫善财贼”。掉举恶作合为一盖,昏沉睡眠合为一盖。此中分二:一明所净之盖及能引。二如何净治之法。初中贪欲者,谓心爱欲色声等五境,随逐而转。能引此者,谓于境增益可爱净相,非理作意。嗔恚者,谓于他欲作不饶益心,及损害心。能引此者,谓妄增益忿怒因缘,非可爱乐,非悦意相。昏沉者,谓痴分所摄内心昏昧,无堪能, 性。, 睡眠, 者,谓痴分所摄心极昧略。能引此二者,谓心思惟黑暗之相,无光明相。掉举者,谓贪分所摄不寂静相。恶作者,谓心生忧悔。能引此二。者,谓因亲属国土不死寻思,及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疑者,谓于三世为有为无,及于三宝业果四谛,犹豫猜度。能引此者,谓三世法,及缘彼法非理作意。

   二、如何净治之法分二:一以何对治净治。二以何威仪净治。初又分三:初依对治增上净治分五:贪欲对治者,谓修青瘀脓烂等不净相。二嗔恚对治者,谓修仁慈。三昏沉睡眠对治者,谓善取日月等光明之相,令心明广。或随念佛法僧戒舍天,或…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