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品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应知,谓所余法同有师法。诸释论中,于诸余法,取舍之理皆未详说。然问障难等,及请作证,嘱令不应率尔宣说,似可放置。

   有师无师,《集经论释》说:“若有身命梵行障难,近亦如无。若无彼难,纵远处有亦当往求。”新疏中云:“先受失坏,后还净者,及不恭敬欲受律仪,不可依于无师之法,当须依止有师之法。”其中后者,若有尊长,由不恭敬,欲自受戒实不应理。然还净者,旧疏中谓:“若有尊长从尊长受,若无当依无师法受。”引《菩萨地》无师之法,以为证成。亦即无著菩萨意趣。以于律仪还净之时,说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故。现在圣教最极衰微,尤入大小乘门,正受上下诸律仪己,于自学处能多所作勤守护者,犹如晨星。别解脱戒,密咒律仪,初受戒法,若无尊长无法能受。受戒之境,况云具足论经所说一切德相,能于功德过失之中,功德增上亦属稀少。菩萨律仪最初受时,若未会遇具相之师,对佛像前以受戒法清净正受,能生圆满德相之戒。初得戒法,即与其余二戒不同。故具慧者,应于此戒善受善护,随自功能,具大勇势精勤修学。寂天菩萨云:“我今世有果,亦善得人身,今生佛族中,今成诸佛子。”此说若得如是律仪,当思寿未空过,获得人身已取坚实,入佛子数。又云:“从今我定当,作顺种姓业,此净无过种,不应令秽浊。”当发意志,念我从今任作何事,定不犯戒。已释受戒法。

   【科】丙三 释守护法分二

   丁初 总明守护法

   丁二 别释

   今初

   论曰:“又此菩萨,安住如是菩萨净戒,先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即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履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此段较藏文稍略)

   〖释〗又此菩萨安住所受菩萨净戒,应数观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应作。当先了知应进止处,其后为成正所作业,如所决择,即应如是守护勤学。又当专励听闻菩萨素怛缆藏,或此总摄素怛缆藏摩怛履迦。以于素怛缆中,宣说百千菩萨学处,为成办故,如其所闻当勤修学。《集学论》云:“菩萨律仪者,方广大乘说。”又云:“不舍善知识,常阅诸契经。”说由此等方便守护,不舍修习菩萨学处。善知识者,是为第一守护方便。应当听闻素怛缆藏,尤应听闻《菩萨地》及《集学论》于诸学处当勤修学,莫效贫儿数他财宝。《集法句论》云:“多说善语人,放逸不实行,如牧数他畜,不得沙门分。虽少说善语,正行法随法,能离贪嗔痴,此得沙门分。”《入行论》云:“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若尔,经中所出学处,初发业者当学多少?若佛亲遮,或虽未遮,然初业时不能实行。除此二外,于余一切菩萨学处,若不修学当知有罪。《集学论》云:“若为菩萨总所宣说,然非能修,或已遮止,初业菩萨不应修学。若非此二,一切应学。”又除彼二,遍学余者,有不能时,亦无有罪。即前论云:“若正勤修此一学处,于余学处未能守护,亦无有罪。如《无尽慧经》云:“ 若行施时于戒钝舍乃至广说,然于此中不应故缓。”《十地经》说,非于所余不勤修学,当随力能如应而行。”

   又若学习此诸学处,有犯无犯其理有二:一者。谓为引生一切有情一切喜乐,及为止息一切忧苦,若不三业至诚无谄精勤修行,而更弃舍,当知有犯。乃至舍一刹那亦成违犯。若虽勤修,然不勤求顺缘资粮,及未励力对治违缘,如前弃舍,亦名有犯。若为对治大忧大苦,不能忍受小忧小苦,及为引发广大义利,不能捐弃微小义利,刹那弃舍亦名有犯。若诸学处非自能学而不修学,此无违犯。未曾于此制学处故,无义利故,若反于彼勉力勤学,当知有犯。又此罪犯,总悔中摄即得还出,不须别悔。若诸学处是所能学而不勤学,当知有罪。论虽于此说名性罪,似就故知犯罪而说。二者、犯罪之理,总诸菩萨略有二犯:一未观察,而行成犯;二虽已观察,违其所应成犯。未观察而行成犯者,若未随力审谛观察应不应理,率尔发趣,或是遮止,或复弃舍,当知有犯。虽已观察,违其所应成犯者,谓虽观察应不应理,然故违越应进应止及应舍者,于彼倒行,下至违越旃陀罗奴所讥笑事,亦名有犯。《集学论》总学处时,作如是说。又《律仪二十颂》略摄应作非所应作云:“随于自及他,虽苦若有利,及利乐应作,不作乐无利。”其中利者,谓无染,无罪,于当来世,感乐异熟。乐谓乐受,现前安乐究竟利益,则于自他定应引发。若现前苦究竟无利,则于自他定不应为。现前虽苦,后有利益,是所应作。譬如遮止,善士所呵所有恶行,现前似苦,犹如辛药现似有损,于病有益,故当习近。又邪欲行现前似乐,然于当来能增多苦,犹如甘美杂毒饮食,必当遮止。如《菩萨地》利益安乐种类,自利利他时,应当广知。

  卷三

   【科】丁二 别释分六

   戊初 所断罪犯

   戊二 从犯护心之法

   戊三 毁犯还出方便

   戊四 说贪罪轻之密意

   戊五 罪犯轻重之差别

   戊六 乐住之因

   此中何身,生几类罪耶?所依身者,论中说云:“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谓须具二法:一、得戒未舍。二、意乐正住。

   罪之类别,惟有二种。《律仪二十颂旧疏》云:“菩萨律仪罪惟二类:一、他胜处法摄。二、恶作法摄。非如苾刍净戒律仪,有五类罪。”《新疏》与《庄严能仁密慧论》,亦说惟有二种罪体,或名二部。此论正义,亦实如是。故藏地人,及黑行论师《释难》中云:“菩萨律仪,有他胜处,崒堵罗罪,诸恶作罪,皆当防护。”说为三类,不应道理。若应理者,中下缠犯,应是粗罪。然此论说中下缠罪,为他胜法及恶作罪。故中下缠犯,体是恶作,类为他胜。譬如苾刍他胜罪中,粗及恶作,皆悉立为他胜类摄。

   【科】戊初 所断罪犯分二

   己初 他胜类

   己二 恶作类

   初又分五

   庚初 他胜自体

   庚二 他胜所作

   庚三 三缠差别

   庚四 可还净之殊异

   庚五 舍戒因缘

   初又分二

   辛初 此论所说

   辛二 余论所说

   今初

   论曰:“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以下论文与释文同者,即略其释文未译。)

   〖释〗此中他胜,略有二支。

   【科】壬初 共(共者于缠犯时兹当广说)

   壬二 不共分四

   癸初

   论曰:“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释〗此文分三:一说所对境。二所说事。三言说发起。今初明境,要依此境方成他胜,故须异自相续,能说,解义,与自同类之众生。论虽无文,义实应尔。二所说者,谓自功德及他过失。即是自赞,毁他有德众生恭敬之处。三发起分四:一贪求利敬之量。二贪心之量。三从谁得利养恭敬境之差别。四观察发起,须否俱贪利养恭敬。初利敬量中,利养谓衣服、饮食、房舍、车乘等,随一财利。恭敬,谓设床座等而为承事。二贪心量,非为供养三宝,及悲贫穷为除贫苦而求利敬,是于利养恭敬爱染为性增上贪求。三境之差别,求利之境,非自共产。若不尔者,自赞毁他全无义故。恭敬之境,于自徒众亦可希求,故不须异产。四观发起心须否俱贪,谓自赞毁他,于利养恭敬随一之事,定须贪著,然非须俱贪利养恭敬。即由如是发起之心,随说自赞或言毁他,他解义时,皆成第一同他胜法。(言同他胜者,义为类似他胜,非真实他胜。以上品缠违犯菩萨他胜处法,可还出故,下文详明)。《律仪二十颂新疏》(下称新疏)云:“他者,谓具足功德,是诸众生恭敬之处。”传说云海释(下称传释)云:“他有德者。”义与前同。《虚空藏经》与此论之别,至下当说。利养恭敬及贪著者,《新疏》中云:“有所获得故名利养,谓衣食等。善妙承事名曰恭敬。若于此等增上贪著,是名贪求。”《传释》亦云:“利养,谓诸饮食、衣服、宝等。恭敬,谓敬重承事设床座等。”

   【科】癸二

   论曰:“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释〗此中分四:一求者。二所求物。三所从求境。四由何意乐而不惠施。初求者,有《释论》云:“有苦,谓不具财物。有贫,谓乏无饮食。无怙,谓无养育者,如家主等。无依,谓无诸亲友能饶益者。”总谓匮乏二种资财,除菩萨外,现无余人为除其苦。彼由专意前来乞求。《传释》中云:“求者现前。”二所求物者,谓非刀等所不宜物,及非毒等诸不净物。此亦是约有害之时,三所从求境。《新疏》中云:“有可施物,及了解法。”谓自现有。四不施意乐者,谓悭吝所蔽决定不舍。论文虽于不舍财中说无哀愍,于不施法说由悭吝。然《新疏》及《传释》,俱于财法,说悭故不施。《律仪二十颂论》,亦即如是取其密意,极为善哉。(法尊按:汉文“性悭财故”一句,藏论为“性贪著故”。故有此辩论。)藏师有云:“自定不舍,犹非究竟,要待求者断其希望。”梵…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