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品释▪P2

  ..续本文上一页 丑二 开不与取

   五三 开欲邪行

   五四 开妄语

   丑五 开离间语

   丑六 开粗恶语

   丑七 开绮语

   癸二 重于违自分三

   子初 失坏净命

   子二 失坏轨则

   于三 味著三有

   癸三 自他俱违分二

   子初 不护自称

   子二 不作利他猛利加行

   壬三 违犯忍辱分三

   癸初 不住忍因

   癸二 不断嗔心相续分二

   子初 自不断除

   子二 他不断除

   癸三 不住对治

   壬四 违犯精进分三

   癸初 下劣加行

   癸二 全无加行

   癸三 贪恶劣事

   壬五 违犯静虑分三

   癸初 加行过失

   癸二 正行过失

   癸三 结行过失

   壬六 违犯般若分二

   癸初 对下劣境分四

   子初 诽谤小乘

   子二 一向勤学声闻乘法

   子三 一向勤学外道书论

   子四 于外道论爱乐修学

   癸二 对殊胜境分三

   子初 诽谤慧境

   子二 于果邪行

   于三 失坏慧因分二

   丑初 不往听闻

   丑二 于闻境邪行

   辛二 违犯饶益有情分二

   壬初 对总境分二

   癸初 不与义利

   癸二 不拔损害分二

   子初 不为拔苦分二

   丑初 不拔别苦

   丑二 不拔总苦

   子二 不除苦因

   壬二 对别境分二

   癸初 不作饶益分六

   子初 于有恩邪行

   子二 于忧恼邪行

   子三 于有贪邪行

   子四 于徒众邪行

   子五 于随顺邪行

   子六 于有德邪行

   癸二 不作降伏分二

   子初 不纠行非法者

   子二 不转圣教者

   戊二 于罪护心之法

   戊三 犯已还出之方便

   戊四 佛说贪心罪轻之密意

   戊五 犯罪大小之差别

   戊六 安乐住缘

   乙三 释其差别分七

   丙初 难行戒分三

   丁初 第一难行

   丁二 第二难行

   丁三 第三难行

   丙二 一切门戒

   丙三 善士戒

   丙四 一切种戒

   丙五 遂求戒

   丙六 此世他世乐戒

   丙七 清净戒

   乙四 尸罗胜利分二

   丙初 究竟胜利

   丙二 现时胜利

   乙五 尸罗总摄

   乙六 尸罗所作

  卷一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摩诃萨埵!

   敬礼大悲所励意,荷难行担无量劫;

   到无上位发大音,醒觉众生无明眠。

   佛法王位所嘱受,绍胜法王地自在;

   阿逸多尊净事业,惟愿将护诸含识。

   慈尊双足悦意莲,接者吉祥皆增广;

   恭敬顶戴绍胜子,稽首圣者无著足。

   无胜口传胜教授,谓誓受学佛子行;

   正修次第此中释,乐大乘者当敬听。

   颇有自许为大乘,然于佛子进止处;

   慧眼瞑闭有余者,虽诵论文于要处。

   乐修大乘为佛子,惟一净道胜教授;

   未能获得决定解,弃舍佛制放逸行。

   犹如醉象无钩制,彼心于此无爱乐;

   大乘种力不下劣,有善根者增欢喜。

   此如《曼殊室利根本经》授记云:“无著苾刍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后边,当得大菩提。”谓广发大愿,住持正法,多生修积无量资粮,获得法流妙三摩地,已到自他宗海彼岸,择法慧力,余难测量,名圣无著。此从慈尊总得听闻无量法门,特广听闻大乘道果。总摄此义,著一大论,曰《菩萨地》。虽其如是,然于大乘宿少修习,观慧下劣,精进微弱,故于此论犹不能学。由见是已,为利彼故,《菩萨地》中《戒品》之义,令诸狭慧易解而释。

   先如教授发菩提心,是为佛子请行所依。次若不以受菩萨学,受律为先学菩萨学,无时能趣无上菩提。故此即是三世菩萨

  唯一大道。《菩萨地》中说三聚戒后云:“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当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今学。”《戒品释》亦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菩萨律仪。菩萨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于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惟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

   又虽发菩提心,若于学处不勤修学,决定不能得大菩提。故求菩提,当学学处而为心要。《圣三律仪经》云:“迦叶!若善男子,若善女人,入菩萨乘,闻如是法,若不无间殷重修行,此定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要勤修行,乃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无修行。迦叶!若无修行,能证无上正等菩提,猫兔亦当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若无修行,彼证无上正等菩提。迦叶!声于无上正等菩提现等觉故,云当成怫,无量有情皆当成佛。”

   若谓已受菩萨律仪修菩萨学,是入波罗蜜多乘者。若入密咒则不须尔,故非一切菩萨共道。

   此乃最大邪执,《三补止经》、《金刚空行经》、《金刚顶经》等皆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于三聚戒,别别坚固持。”此说者受金刚乘律仪,须先发心受学三戒,续乃受持五部律仪。堪为依据曼陀罗轨,亦多宣说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其共同者,即菩萨律仪故。又发心已受菩萨学,如其所学,除学三学或六度外,波罗蜜多大乘中亦无余道故。四部密咒随入何门,皆须此故。故发大心与六度道,是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二所共道。请密咒师于一切种不应弃舍,如《曼殊室利根本经》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弃舍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不舍自咒。”《金刚须经》云:“六波罗蜜行,如次应当学,具足有情利,而行菩萨行。”《金刚幕》第十二品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故二大乘虽有少分开遮不等,多分共同。故当了知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随入何门,决定须受如是律仪。

   今释戒品,其中分二:

   【科】甲一 摄为嗢柁南

   甲二 释嗢柁南义

   初者 (科目甲乙及一二等,为使观阅,译者所加)

   云何菩萨戒?如略摄戒嗢柁南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谓九种相。其自性戒者,谓戒总相。一切戒者,谓广宣说戒事差别。难行戒者,谓入难行不共差别。一切门戒者,谓由何入或如何入所有差别。善士戒者,谓修行者所依差别。一切种戒者,谓相差别。遂求戒者,或如大疏谓除苦作用,或境及所作二事差别。二世乐戒及清净戒者,谓果差别,如其次第断证差…

《菩萨戒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