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详,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知足,绝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不求进取而消极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不要驰逐于色声等五欲,不要玩物丧志,而要省欲除奢,俭以养廉。这样的人才会有作为,才能对人类社会有大的贡献。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好比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来取舍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知足,过着心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清高的人格,是由于能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一分。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名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请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时间是无头无尾无影无踪的,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财富,拥有多高的学问与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得。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因缘果报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记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切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奉劝一切世人,法性本来空寂,时时反省为要,因果丝毫不爽。每日动念行为,自做还是自受,检点功过多少,谁也替你不了。
△白日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青天。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修善决定有乐境,造恶必定受痛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混浊,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
△有感即应,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学佛之因,必感见佛与成佛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无虚弃,果无浪得。往生传载高僧传列,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净空法师法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