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

  净空法师法语

  净空法师讲述

  忍

  慎言与自省

  为人与处世

  涵养与识见

  改过与自强

  积德、惜福与感恩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因缘果报

  忍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慎言与自省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疑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为人与处世

  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祸,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涵养与识见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未,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改过与自强

  △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闪,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一息尚存,弥天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积德、惜福与感恩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顺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

《净空法师法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