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講述

  忍

  慎言與自省

  爲人與處世

  涵養與識見

  改過與自強

  積德、惜福與感恩

  看破、放下、隨緣、自在

  因緣果報

  忍

  有些行爲我們很難辨別其是非對錯,有時看似凶惡的行爲,細細推究卻是救人的善心。有時看似濟世的利行,卻反而害了對方。古今聖賢都重視忍辱,但也有奮身衛護,或舍生取義的。“忍”,乃成聖作賢第一切要功夫,但關乎大局群衆利益,當爭不爭者,轉入消極,卻是過惡。

  經雲:“若以诤止诤,至競不見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貴!”除了維護教譽,一切爭執,均宜以“忍”來平息!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真正勇敢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顔婢膝的谄媚、屈辱和喪失人格,而是高尚難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寬容的涵養,仁者的心量,故“仁者無敵”。爲什麼無敵?何以無敵?乃是仁者不與小人計較,他們爲千秋萬代而爭,不爲一時之氣而爭。他們爲救苦救難而做,不是爲個人私利而做。

  △忍耐好,忍耐是奇寶。一朝之忿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小,忍氣不下心病生,終日將你苦纏繞。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忍辱,不但要忍受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窮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頹喪卑賤之念不生;于富貴順利的佳境中,忍驕矜沈迷之念不生;于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沈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雲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何時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愚癡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邊風。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是非無實相,轉眼完成空。

  △“嗔火能燒功德林”愈是憤怒的時候,愈要克製自己,不輕易口出惡言,傷人傷己。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語言,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和功德。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隨高隨下隨緣過,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無休歎息,家貧家富因果顯。萬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閑一日仙。

  △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有余地。須知每個人都會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慎言與自省

  有些行爲我們很難辨別其是非對錯。我們應該慎言,但不該說而說固然不對,該說的不說也不對。比如曆代祖師大作獅吼,他們如果緘口默言豈不是大損失?又如發現一個間諜或壞人不去檢舉,因而危害到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和安全,這樣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對事物的正知正見是重要的。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銀子,沈默是金子。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懲尤猬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共興。君子所以甯默勿躁,甯拙勿巧。

  △不管一個人說得多好,你要記住,當他說得太多的時候,疑終究會說出蠢話來。

  △叁緘其口爲宜!世人對于有才幹的人,通常是妒羨交加的,唯有收斂鋒芒才是上策!當然,過份沈默也不是好事,在適當的時候發表中肯的言論,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

  △開口動舌無益于人,戒之莫言;舉心動念無益于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于人,戒之莫行。

  △人說一句諾言,每視爲無關輕重,殊不知尚須另造二十句諾言,以維持其先發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爲要;涉世,以慎言爲先。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只爲強出頭。

  △從家是說了再做,我卻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卻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勿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責人時需想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律己時需想著:“細行不矜,終累大德。”

  △人能仔細反省,就會生起悔過自新的勇氣來。應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痛痛快快,切切實實地把它表露出來,從反省中去認識自己,從反省的鏡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爲人與處世

  古今達士之爲人處世、涵養識見是智慧之結晶,可令學人受用終生,但我們也不能僵直理解、機械照搬,比方說“君子不妄語”,當我們到人家家裏去拜訪,過了吃飯時間,主人問:“吃了飯嗎?”你明明未吃,爲了不打擾對方,卻回答說;“吃過了”。縱然欺騙了對方,其出發點卻是好的。又如醫生安慰患了絕症的病人,雖然打了妄語,但其動機是善良的。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在正知、正見、正行的基礎上活學活用。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成功的第一步。

  △處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言行相顧,心迹相符,始終不二,幽明無間。易世俗所難,緩時流之急,置身于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爲隨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銳氣,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斂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顯得太特殊,即所謂和光同塵,韬光養德。

  △待人處世的態度不可太輕率,否則將爲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過份慎重,以致爲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

  △節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治家法;隨順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深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禍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爲愚。

  △立身要高于人,處世要知退讓。世人多半爲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見者,則能保持超然的態度,以行道爲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汙染,就要有高于別人的見識。

  △處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不蹈無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門,不進藏物之所,非但避禍,亦以遠禍。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處世讓一分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涵養與識見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養心。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治之以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過于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得到。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無限意未,亦有無限受用。

  △覺人之詐而不說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責焉?

  改過與自強

  △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閃,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一息尚存,彌天惡猶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善念,隨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爲貴。

  △作福更宜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悔前莫如慎始,悔後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爲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當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爲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積德、惜福與感恩

  △成人之惡,罪莫大焉。導人爲善,德莫大焉。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生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富以能施爲德,貧以無求爲德,貴以下人爲德,賤以忘勢爲德。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急難救人,一善可當百善。

  △得放寬時且放寬,積些陰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順知退,好景須留日後看。

  …

《淨空法師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