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拔生死之苦。
此句是教学深远的宗旨。佛陀的教学,不仅是令众生一生得幸福美满,还要照顾来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来生,就不是圆满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讲这一世。孔、孟也教我们“以善攻恶”,但是没有“拔生死之苦”。佛教育的圆满,是不仅教我们这一生得幸福美满,而且教我们生生世世都得圆满。这是世间所有一切教学、宗教、科技,都达不到的,唯独佛法能达到。佛法的教学非常开明,应机施教,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里就讲得非常详细,世尊开了无量的法门,不是让人们都要学的,是为无量不同根性的人开的。
譬如,喜欢修定的人可以修禅定,他在那个教学法里能得利益,能得成就;要他来念佛持戒,他学不来。他说,这太痛苦,他受不了。心胸狭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喜欢,认为这样很庄严,看不惯不持戒的人放逸。由此可知,众生根性不同,佛就用那种方法来度化。喜欢很活泼,很开放,什么事不要那么约束,不要那么拘谨,佛就用大乘佛法来教你。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可以认为,我修学这个法门就可以批评别人,诽谤别人。因为我们的根性不同,观念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学的方法当然就不一样。
特别是对外国人介绍佛法,佛法讲求“孝亲尊师”,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外国人对父母跟对老师,就跟对待朋友一样看待,恭敬程度不够,没有孝养的观念。中国人对亲师十分恭敬心,而他们若有一分就很难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们,决定不能以中国人的标准。见到佛像要磕头,要拜三拜,这些规矩吓得外国人再也不敢来。所以,我们教他合掌问讯,他可以做到。这样就好,就很难得,不必要求他顶礼。饮食上,他们肉食习惯了,还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学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我们因无能力观机,往往把众生学佛的因缘断了,使他们这一生对佛教产生恐惧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门。这是我们的过失,殊不知佛法通权达变,没有定法。尤其近代,像黄念祖居士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外表礼拜,都是属于形式。形式没有关系,实质最重要,这样佛教才能普遍弘扬全世界。
这一部经典、念佛法门,比起其他经典法门殊胜在那里?《无量寿经》真的比较开放,本经要求的,可以说现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卧,是最不讲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净心。这句阿弥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念,这样才能普遍让人接受。念佛这么自在,这么开放!读这一部经也一样开放,一样不拘束。所以,它才能利益往后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才能普度一切众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实质。行善,心清净、心慈悲、心真实,以这个心处世、待人、接物,用这个方法“拔生死之苦”。这一句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
令获五德。
“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圆满就成佛。所以,诸位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须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发扬光大就是菩萨法,就是佛法。我们看到许多画的佛像,佛顶上有三个字,通常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译文写的,它的发音是“□阿吽”。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代表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十善的圆满;十善做圆满,就是三业清净。佛与凡夫不一样,凡夫三业不清净,三业都染;菩萨修“洒心易行”,断恶修善还没有做到圆满。圆满即是成佛。
升无为之安。
“升”是进展,晋升。不断的向上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无为”,也可以说证得无为,才是真正之“安”,安乐才达到究竟圆满。如果没有真正证得“无为”,所受的安乐仅止于现阶段。在现前这个阶段得到相似的安乐,不是真的。真实的安乐一定要证得无为。什么是“无为”?无为的对面是有为;知道什么是有为,就晓得什么是无为。简单的说,有为就是有生灭。什么是“生灭”?妄念生灭,起心动念,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只要有念头,即在有为法中,这种安乐就不是究竟。什么时候心里没有生灭妄念,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不行,“事一心不乱”还在生灭范围,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压住。称它“不生”,其实是“伏”,不是把妄念除灭,只是伏住它,因此还不是究竟。证得理一心,智慧开,有为、无为,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无为”现前,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安乐。
这种理论、方法,这种殊胜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学术所没有的。在这个世间,中国、外国的教学里没有,宗教里没有,科技里也没有,唯独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学称为最殊胜、最圆满。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佛就是希望“升无为之安”,目的在此。果然得到这种境界,在圆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萨;在别教是初地菩萨果位。我们凡夫业障深重,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在这一生中能不能证得?古来的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决定可以证得。假如不是我们世间凡夫能证得的,佛决定不说。佛说了没有意义,说的我们都做不到,岂不是开玩笑吗?佛讲经说法没有戏论。留在世间的经典里所讲的,都是我们世间人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
什么人能做到?老实人可以做到,因为老实人听话。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实的人。肯听话的人,是老实人;意见多,不肯听话的,不是老实人。百分之百听话,完全依照经典教导,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决定可以证得这个境界。凡是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对于佛的教训没有完全做到,这个过失不在佛,不在理论,不在方法;在我们自己,自己学习的心态有问题。佛说这段话,实在是苦口婆心的开导我们。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
“般泥洹”,梵语音译,义为“入般涅槃”,就是“入灭”的意思。佛的化缘已尽,将来要入灭,不再住此世间。
“经道”就是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相,以及离苦得乐的理论与方法。佛所传给我们的理论与方法,因为去佛久远,逐渐变质,最后也会在此世间消失。佛的教学变质了,如现前的佛教变成宗教,变成迷信,这就是“经道渐灭”。佛法本来是破迷开悟的,现在学佛人愈学愈迷,就是经道渐灭的现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须恢复它教学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行。一定要恢复它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宗旨,佛法才能再弘遍全世界。这要靠我们四众弟子一起努力。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收到了相当的成果。当然,我们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大力推行。应该教世人认识“佛陀教育”,认清佛法本来的面目,才会真正喜欢佛法,热爱佛法,大众一起来修学,来传播。经道渐灭,这个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是:
人民谄伪。复为众恶。
“谄伪”就是不老实、不实在,虚伪、欺诈。今天这个社会果然如此,人与人之间不讲信用,不守法度。学佛的四众弟子,同样的也克制不了自己的烦恼、迷惑、习气、染浊,也犯大过。
“为”是造作。此言众生旧习气现前,又复造恶,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五痛”是指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烧”指来世地狱苦报。作恶之人,将来堕落三途的愈来愈多。“久后”就是指我们现在。我们距离佛在世时已有三千多年,时间这么长久,造恶受报愈来愈严重。这几句说明今天的社会状况。怎样挽救?下文教我们挽救的方法。
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这三句经文是佛在此教导我们挽救世运之道。我们自己得到此经,从这部经典学到自己一生幸福美满的方法;我们也希望一切人,个个一生中都幸福美满。我们有义务把这部经典、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人,推荐给大众,希望人人都能明了。
“如佛经法”。佛在经论里所讲的理论、所教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社会虽然很乱,学佛的人多了,就会影响社会。学佛的人多,念佛的人多,这个地区的灾难就会减轻,就会化解。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为无灾难。修行不仅帮助自己,实在是帮助社会,帮助广大的群众。正因为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我们自己修学要格外认真,格外努力。
佛的开示到此告一段落。下文是弥勒菩萨代表与会的听众,感谢佛的教导。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这两句话总结前面佛所讲的“五烧五痛”。“如是”就是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都不错。今天的社会状况,确实与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事理因果都说到了,我们不能不佩服。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佛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类别,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帮助。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众生。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在此法会中的教诲,真是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唯恐我们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诲。我们要记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
“违”是违背;“失”是忘失。佛的教训决定不能忘记,而且一定要遵守,绝不违背。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才能帮助这个社会,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们确实有责任,也确实有信心。
《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