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拔生死之苦。
此句是教學深遠的宗旨。佛陀的教學,不僅是令衆生一生得幸福美滿,還要照顧來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來生,就不是圓滿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沒有“拔生死之苦”。佛教育的圓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得圓滿。這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達到。佛法的教學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了的。善導大師在《觀經》注疏裏就講得非常詳細,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不是讓人們都要學的,是爲無量不同根性的人開的。
譬如,喜歡修定的人可以修禅定,他在那個教學法裏能得利益,能得成就;要他來念佛持戒,他學不來。他說,這太痛苦,他受不了。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喜歡,認爲這樣很莊嚴,看不慣不持戒的人放逸。由此可知,衆生根性不同,佛就用那種方法來度化。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不要那麼約束,不要那麼拘謹,佛就用大乘佛法來教你。明了事實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認爲,我修學這個法門就可以批評別人,誹謗別人。因爲我們的根性不同,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學的方法當然就不一樣。
特別是對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講求“孝親尊師”,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對父母跟對老師,就跟對待朋友一樣看待,恭敬程度不夠,沒有孝養的觀念。中國人對親師十分恭敬心,而他們若有一分就很難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們,決定不能以中國人的標准。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叁拜,這些規矩嚇得外國人再也不敢來。所以,我們教他合掌問訊,他可以做到。這樣就好,就很難得,不必要求他頂禮。飲食上,他們肉食習慣了,還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學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我們因無能力觀機,往往把衆生學佛的因緣斷了,使他們這一生對佛教産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是我們的過失,殊不知佛法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近代,像黃念祖居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禮拜,都是屬于形式。形式沒有關系,實質最重要,這樣佛教才能普遍弘揚全世界。
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那裏?《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本經要求的,可以說現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臥,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這樣才能普遍讓人接受。念佛這麼自在,這麼開放!讀這一部經也一樣開放,一樣不拘束。所以,它才能利益往後末法九千年的衆生,才能普度一切衆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實質。行善,心清淨、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心處世、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是教我們了生死,出叁界。
令獲五德。
“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圓滿就成佛。所以,諸位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須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發揚光大就是菩薩法,就是佛法。我們看到許多畫的佛像,佛頂上有叁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國譯文寫的,它的發音是“□阿吽”。這叁個字就是十善業。“□”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代表身、口、意叁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十善做圓滿,就是叁業清淨。佛與凡夫不一樣,凡夫叁業不清淨,叁業都染;菩薩修“灑心易行”,斷惡修善還沒有做到圓滿。圓滿即是成佛。
升無爲之安。
“升”是進展,晉升。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無爲”,也可以說證得無爲,才是真正之“安”,安樂才達到究竟圓滿。如果沒有真正證得“無爲”,所受的安樂僅止于現階段。在現前這個階段得到相似的安樂,不是真的。真實的安樂一定要證得無爲。什麼是“無爲”?無爲的對面是有爲;知道什麼是有爲,就曉得什麼是無爲。簡單的說,有爲就是有生滅。什麼是“生滅”?妄念生滅,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只要有念頭,即在有爲法中,這種安樂就不是究竟。什麼時候心裏沒有生滅妄念,這個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不行,“事一心不亂”還在生滅範圍,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壓住。稱它“不生”,其實是“伏”,不是把妄念除滅,只是伏住它,因此還不是究竟。證得理一心,智慧開,有爲、無爲,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無爲”現前,這才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
這種理論、方法,這種殊勝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學術所沒有的。在這個世間,中國、外國的教學裏沒有,宗教裏沒有,科技裏也沒有,唯獨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學稱爲最殊勝、最圓滿。我們要特別重視,學佛就是希望“升無爲之安”,目的在此。果然得到這種境界,在圓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在別教是初地菩薩果位。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能不能證得?古來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假如不是我們世間凡夫能證得的,佛決定不說。佛說了沒有意義,說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是開玩笑嗎?佛講經說法沒有戲論。留在世間的經典裏所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
什麼人能做到?老實人可以做到,因爲老實人聽話。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實的人。肯聽話的人,是老實人;意見多,不肯聽話的,不是老實人。百分之百聽話,完全依照經典教導,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這個境界。凡是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對于佛的教訓沒有完全做到,這個過失不在佛,不在理論,不在方法;在我們自己,自己學習的心態有問題。佛說這段話,實在是苦口婆心的開導我們。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梵語音譯,義爲“入般涅槃”,就是“入滅”的意思。佛的化緣已盡,將來要入滅,不再住此世間。
“經道”就是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真相,以及離苦得樂的理論與方法。佛所傳給我們的理論與方法,因爲去佛久遠,逐漸變質,最後也會在此世間消失。佛的教學變質了,如現前的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這就是“經道漸滅”。佛法本來是破迷開悟的,現在學佛人愈學愈迷,就是經道漸滅的現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須恢複它教學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行。一定要恢複它現代化與本土化的宗旨,佛法才能再弘遍全世界。這要靠我們四衆弟子一起努力。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收到了相當的成果。當然,我們的努力還是不夠的,還要大力推行。應該教世人認識“佛陀教育”,認清佛法本來的面目,才會真正喜歡佛法,熱愛佛法,大衆一起來修學,來傳播。經道漸滅,這個社會必然産生的現象是:
人民谄僞。複爲衆惡。
“谄僞”就是不老實、不實在,虛僞、欺詐。今天這個社會果然如此,人與人之間不講信用,不守法度。學佛的四衆弟子,同樣的也克製不了自己的煩惱、迷惑、習氣、染濁,也犯大過。
“爲”是造作。此言衆生舊習氣現前,又複造惡,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五痛”是指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燒”指來世地獄苦報。作惡之人,將來墮落叁途的愈來愈多。“久後”就是指我們現在。我們距離佛在世時已有叁千多年,時間這麼長久,造惡受報愈來愈嚴重。這幾句說明今天的社會狀況。怎樣挽救?下文教我們挽救的方法。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這叁句經文是佛在此教導我們挽救世運之道。我們自己得到此經,從這部經典學到自己一生幸福美滿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一切人,個個一生中都幸福美滿。我們有義務把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推薦給大衆,希望人人都能明了。
“如佛經法”。佛在經論裏所講的理論、所教的方法,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決定不違背。社會雖然很亂,學佛的人多了,就會影響社會。學佛的人多,念佛的人多,這個地區的災難就會減輕,就會化解。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化爲無災難。修行不僅幫助自己,實在是幫助社會,幫助廣大的群衆。正因爲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我們自己修學要格外認真,格外努力。
佛的開示到此告一段落。下文是彌勒菩薩代表與會的聽衆,感謝佛的教導。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這兩句話總結前面佛所講的“五燒五痛”。“如是”就是佛所講的完全正確,一點都不錯。今天的社會狀況,確實與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事理因果都說到了,我們不能不佩服。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對于一切衆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幫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衆生。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在此法會中的教誨,真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叁,唯恐我們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誨。我們要記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
“違”是違背;“失”是忘失。佛的教訓決定不能忘記,而且一定要遵守,絕不違背。這樣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幫助這個社會,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確實有責任,也確實有信心。
《無量壽經講記 如貧得寶 第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