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事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在此地看到,世间自在王如来不怕他的弟子跑掉。不但不怕他跑掉,还鼓励他们去跟阿弥陀佛学,跟他比跟我好,跟我寿命只有四十二劫,跟他就得无量寿。这是真正善知识,所以说“今正是时”。你有成就,我们大家都有福,成佛的机会成熟了。
汝应具说。令众欢喜。
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深深体会,认真学习,决定不能妨害一个人的前途。他要遇到真正善知识,真正高人,我们要鼓励他亲近,赞叹他随学,不可以阻扰,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扰别人修学证果的因缘,那罪业就造大了。“令众欢喜”。要法藏说出他自己修学的成就,同学们听了一定会代他欢喜,分享他的喜悦与成就。更进一步,同学里善根真正成熟的,就发心跟阿弥陀佛,就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了。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为什么说“亦令”?有一些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感情很重,因为一向都跟世间自在王如来,舍不得离开他。阿弥陀佛那儿虽然好,我跟这位老师这么多年,这样离开不好意思。那就没法子了。这是善根尚未成熟,这一生成佛的机缘还没到,佛不会勉强。世间自在王佛不会强迫你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强迫一个人赶紧到极乐世界。他不会拉人,要你自己真正发愿。
“大善利”真实的意思,是欲令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九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这是弥陀的本愿,实在讲也是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本愿。但是一切诸佛当初没有想到这个妥善的方法,被阿弥陀佛想出来,想出来之后,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在办佛教大学,每一尊佛都希望把他自己的徒弟送到那里去求学。我们知道每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作教主,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唯独阿弥陀佛的教区是尽虚空遍法界。现在十方世界诸佛怎么教众生?都是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办大学,十方诸佛都成为弥陀在各地的招生委员,都替阿弥陀佛招生。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真正了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们选择净土,才会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再不会怀疑,再也不会动摇了。这一生那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佛刹”指西方极乐世界,“修习”是指一切往生的人,这才满足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度生的大愿。大众闻法得利益,普遍发弥陀之愿,学法藏之行摄取佛刹。满足大愿就是满足往生净土一愿,所有一切的志愿都满足了,生一佛土就等于生一切诸佛刹土,见一尊佛等于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读经读到此处,要从这里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真正明了佛用什么方法度众生,佛用什么方法教我们成佛。法门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是教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唯独这个方法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所谓平等,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一律平等成佛。这个法门到那里去找?你去查《大藏经》,除这部经典之外,找不到第二部。我在讲解经题时报告过,这是平等成佛的经典,使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方法。它的纲领都显示在经题上,经题上明白告诉我们,这是大乘,古来大德赞叹此经是大乘之大乘。如果你说大乘之上还有一乘法,古德又说,这是一乘中的一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赞叹到极处。一点都不过分,是真的。
我们所求的是无量寿,无量寿是所求。“无量寿”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无量寿包括一切的无量,无量的无量。无量的无量中,以寿命为第一义!尽虚空遍法界你圆满得到了,一样也不欠缺,这才是无量。今天我们讲欲望,没有比这更大了,这是最大的欲望。你们所求的只一点点,太小了!我们所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样都不欠缺。庄严是美好,清净平等觉是修因,无量寿、庄严是果报,因果不二。修清净、修平等、修觉,这一部经就是清净平等觉的阐扬、解说。你在生活中如何修清净平等觉,你处世待人接物怎样修清净平等觉,此经即是为我们讲这些事理,我们要把它认清楚。
昙鸾法师是净宗早期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很遗憾,他没有被选为祖师,其实祖师的身分他当之无愧,一生专修专弘。昙鸾法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往生论注》是他作的)里说:“和盘托出诸佛心髓”。法藏五劫的精勤求索,只为众生能真实发起往生西方净土的意愿,我们想想昙鸾大师这话说得过不过分?他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那里学了千亿岁,又用五劫修行,结得大愿,造成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一个愿望,希望十方众生求生他的净土。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确实如此!目的非常单纯,愈是单纯,就愈简单、愈容易、愈快速、愈稳当,究竟圆满。我们把这个意思体会到,明白了,我们今天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其他东西不要学了。学些拉拉杂杂的东西,把西方极乐世界耽误了,去不了,那不是诸佛的意思。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以后,再向他要求我要学无量法门,这才是正确的。因为你寿命无量,学东西有的是时间,决定来得及。我们在这个世间寿命短促,学什么都来不及。昙鸾大师真的一句话,把一切诸佛度众生的心髓为我们说出来,所以我们只要求生净土,就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四十八愿,我们要不要一条一条去学?生到净土就都具足,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了。你想想看,四十八愿就在一句名号之中,菩萨万德万行也在这一句佛号之中,真的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到最后就变成这一句“阿弥陀佛”,究竟圆满,这真正是不可思议。
我们在这一生能遇到,遇到了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是希有的因缘,真是彭际清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遇到之后,要紧的就是要把它抓住,要保持住,我们这一生决定成佛。没有搞清楚,还想学这个、学那个,心还不死!真正搞清楚,就死心塌地再没有第二个妄念,晓得这一部经就是一切经,这一部经就是《大藏经》,这一部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的大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那个经就是这一部,没有第二部,这才生无量的欢喜心来接受,依教奉行。
《无量寿经讲记 至心精进 第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