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事每一個地方都有!我們在此地看到,世間自在王如來不怕他的弟子跑掉。不但不怕他跑掉,還鼓勵他們去跟阿彌陀佛學,跟他比跟我好,跟我壽命只有四十二劫,跟他就得無量壽。這是真正善知識,所以說“今正是時”。你有成就,我們大家都有福,成佛的機會成熟了。
汝應具說。令衆歡喜。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深深體會,認真學習,決定不能妨害一個人的前途。他要遇到真正善知識,真正高人,我們要鼓勵他親近,贊歎他隨學,不可以阻擾,不可以爲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擾別人修學證果的因緣,那罪業就造大了。“令衆歡喜”。要法藏說出他自己修學的成就,同學們聽了一定會代他歡喜,分享他的喜悅與成就。更進一步,同學裏善根真正成熟的,就發心跟阿彌陀佛,就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了。
亦令大衆。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爲什麼說“亦令”?有一些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感情很重,因爲一向都跟世間自在王如來,舍不得離開他。阿彌陀佛那兒雖然好,我跟這位老師這麼多年,這樣離開不好意思。那就沒法子了。這是善根尚未成熟,這一生成佛的機緣還沒到,佛不會勉強。世間自在王佛不會強迫你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強迫一個人趕緊到極樂世界。他不會拉人,要你自己真正發願。
“大善利”真實的意思,是欲令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刹土的九界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這是彌陀的本願,實在講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度衆生的本願。但是一切諸佛當初沒有想到這個妥善的方法,被阿彌陀佛想出來,想出來之後,十方一切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在辦佛教大學,每一尊佛都希望把他自己的徒弟送到那裏去求學。我們知道每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作教主,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唯獨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現在十方世界諸佛怎麼教衆生?都是勸一切衆生念佛求生淨土。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在辦大學,十方諸佛都成爲彌陀在各地的招生委員,都替阿彌陀佛招生。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真正了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們選擇淨土,才會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再不會懷疑,再也不會動搖了。這一生那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于佛刹。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佛刹”指西方極樂世界,“修習”是指一切往生的人,這才滿足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度生的大願。大衆聞法得利益,普遍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行攝取佛刹。滿足大願就是滿足往生淨土一願,所有一切的志願都滿足了,生一佛土就等于生一切諸佛刹土,見一尊佛等于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我們讀經讀到此處,要從這裏細心去體會,然後才真正明了佛用什麼方法度衆生,佛用什麼方法教我們成佛。法門雖多,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是教一切衆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唯獨這個方法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所謂平等,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一律平等成佛。這個法門到那裏去找?你去查《大藏經》,除這部經典之外,找不到第二部。我在講解經題時報告過,這是平等成佛的經典,使一切衆生平等成佛的方法。它的綱領都顯示在經題上,經題上明白告訴我們,這是大乘,古來大德贊歎此經是大乘之大乘。如果你說大乘之上還有一乘法,古德又說,這是一乘中的一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贊歎到極處。一點都不過分,是真的。
我們所求的是無量壽,無量壽是所求。“無量壽”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無量壽包括一切的無量,無量的無量。無量的無量中,以壽命爲第一義!盡虛空遍法界你圓滿得到了,一樣也不欠缺,這才是無量。今天我們講欲望,沒有比這更大了,這是最大的欲望。你們所求的只一點點,太小了!我們所求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樣都不欠缺。莊嚴是美好,清淨平等覺是修因,無量壽、莊嚴是果報,因果不二。修清淨、修平等、修覺,這一部經就是清淨平等覺的闡揚、解說。你在生活中如何修清淨平等覺,你處世待人接物怎樣修清淨平等覺,此經即是爲我們講這些事理,我們要把它認清楚。
昙鸾法師是淨宗早期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很遺憾,他沒有被選爲祖師,其實祖師的身分他當之無愧,一生專修專弘。昙鸾法師在《往生論》的注解(《往生論注》是他作的)裏說:“和盤托出諸佛心髓”。法藏五劫的精勤求索,只爲衆生能真實發起往生西方淨土的意願,我們想想昙鸾大師這話說得過不過分?他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那裏學了千億歲,又用五劫修行,結得大願,造成西方極樂世界,只是一個願望,希望十方衆生求生他的淨土。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確實如此!目的非常單純,愈是單純,就愈簡單、愈容易、愈快速、愈穩當,究竟圓滿。我們把這個意思體會到,明白了,我們今天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其他東西不要學了。學些拉拉雜雜的東西,把西方極樂世界耽誤了,去不了,那不是諸佛的意思。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再向他要求我要學無量法門,這才是正確的。因爲你壽命無量,學東西有的是時間,決定來得及。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短促,學什麼都來不及。昙鸾大師真的一句話,把一切諸佛度衆生的心髓爲我們說出來,所以我們只要求生淨土,就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四十八願,我們要不要一條一條去學?生到淨土就都具足,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了。你想想看,四十八願就在一句名號之中,菩薩萬德萬行也在這一句佛號之中,真的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到最後就變成這一句“阿彌陀佛”,究竟圓滿,這真正是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一生能遇到,遇到了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這是希有的因緣,真是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遇到之後,要緊的就是要把它抓住,要保持住,我們這一生決定成佛。沒有搞清楚,還想學這個、學那個,心還不死!真正搞清楚,就死心塌地再沒有第二個妄念,曉得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這一部經就是《大藏經》,這一部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裏看到的大本,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個經就是這一部,沒有第二部,這才生無量的歡喜心來接受,依教奉行。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