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一首以下一直到第九首,说出他自己的愿望,就是发愿。发愿在学佛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学佛,世间法也不例外。“愿”是一个人一生努力的指标。因为有愿望,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世间法讲“立志”,人要是没有志向,就像船在大海中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一样。学佛如果没有愿望,修学决定得不到成果,所以愿望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法藏比丘学佛,发的是什么愿,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这样就能有成就。
“愿我得佛清净声”。愿自己像佛一样,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佛以音声为佛事。佛如是,中国孔夫子当年在世,也是以音声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法布施”教学的功德,广大不可思议。积功累德,在中国孔夫子是第一人。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果报能跟孔夫子相比。一直到今天,孔夫子的后代,孔德成先生,仍为世人所尊敬。历代帝王将相很多,后代都湮没不彰,没人晓得。唯独孔夫子的后代,孔德成先生到美国,美国人听说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优待他,特别招待他。夫子之德是什么?一生教学。释迦牟尼佛跟孔夫子一样,也是一生教化众生,所以佛的大德,世间所尊,才称为“世尊”。弥陀之德就更不必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世界,上自如来、下至六道众生,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因为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向佛学的地方,首要立志得佛的清净声,以清净心求佛菩萨加祐。
“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发心,就跟别人不一样,“无边界”就不是一个、两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愿是法音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真正普度一切众生。佛教一切众生什么?佛佛道同,今佛犹如古佛之再来,绝对不会违背古佛。佛与众生说法,说得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六和。底下这句,就把教学的内容宣布出来。
“宣扬戒定精进门”。前面讲“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么?这句说出法音就是“宣扬戒定精进”。六度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特别提倡“精进”?三学里讲“戒、定”,把慧省了,六度里只取一个精进,用意很深。学佛从那里学起?首先要晓得佛是什么,佛法真实的内容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周边的环境。自己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跟环境的真相。这是《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就是本人跟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认识了,就是“开悟”;不认识真相是“迷”,迷惑颠倒。真相搞清楚,就称为大澈大悟。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迷失了真相。不同的地方就在此。
我们迷得太久了!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都在迷惑颠倒。要怎样才能觉悟?迷是迷自性,悟还是悟自性。别人能不能帮忙?老实说,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迷了,还得自己悟才行。佛虽然悟了,不能帮助我悟;菩萨觉悟了,也不能帮助我悟。佛菩萨能帮得上忙的,只是把前因后果说出来,这就是“理”。把觉悟的方法告诉我们,方法是他开悟的经验,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作参考。我们依他的经验、方法修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大澈大悟。这些理论,经上讲得很多。
方法就是“戒、定、慧”。这是决定没有办法改变的,若想用其他方法代替,绝不可能。戒是什么?我在讲席中常常提示同修们,戒就是“守规矩”。能守规矩,心才能得定,心才定得住。不守规矩,心里胡思乱想,七上八下,定不下来。戒是戒律。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条是“根本戒”,一定要遵守。根本戒只有五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学佛,一定要遵守的。五戒、菩萨戒、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基础,所以五戒是根本戒。真正详细跟大家讲解五戒的机会不多;讲经的机会很多,大家常常能听到。
我讲经讲了三十三年,讲戒好像只有两次。一次讲《梵网经》,另外一次讲《在家律要》,里面一部分是《璎珞戒》的戒本,就是在家同修所受的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为什么讲戒的人少?说实在话,讲经津津有味、有说有笑!讲戒讲到自己没做到的地方,惭愧!讲不出来,不好意思讲,干脆不讲了。不讲行吗?不行!因为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三皈依,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五戒也要细讲,每一条戒律,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五戒,前四条:杀、盗、淫、妄是属于“性罪”。什么是性罪?也就是盖覆自己的本性,使本性的光明、德用不能现前,原因是这四大障碍。酒是“遮戒”,不是性戒。本身没有罪,是你喝醉犯了前面四条戒才有罪,不犯前面四条戒,则没有罪。佛家把酒列入根本大戒,是因为酒醉之后迷惑颠倒,自己不能控制,决定破戒。所以,戒酒是防患,本身没有过失。前面四条,受戒,犯了是有罪的;不受戒,犯了还是有罪的。不能说,不受戒犯了就没罪,没这个道理。受不受戒,犯了都有罪。
第一是不杀生。不杀生包括不杀所有一切动物,这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因为杀害生命,就具足贪、嗔、痴三毒。譬如杀猪、杀羊、杀鸡、杀鸭,是不是嗔恨心?不是的。跟它无冤无仇,不是因嗔恨杀它,是要吃它的肉,是贪心而杀的,所以贪也犯杀戒,喜欢到极处就要把它吃掉。贪与嗔都带著愚痴,愚痴是糊涂。他要是真正明白事实真相,贪心也没有,嗔恨心也没有。不但杀生,杀、盗、淫、妄四条戒,都是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所有的恶业都是从这里发生的。所以,不但不杀生,连恼害众生,菩萨都不会做。换句话说,使众生生烦恼,都是菩萨的过失,绝对不可以。众生喜欢菩萨,菩萨为他讲经说法;众生不喜欢菩萨,菩萨就悄悄的离开。为什么?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菩萨度众生不急在一时,机缘没有成熟,反而增长他的罪业,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等他善根、福德成熟,菩萨示现为他作圆满的增上缘,三个条件就具足了。所以,菩萨出现是慈悲,不出现也是慈悲。菩萨心清净、平等。
戒律有三大类,律仪戒是佛制定的,有经文依据。饶益有情戒,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能保障社会大众安全的,像国家法律、一切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是佛经里没有的,我们都要遵守。这些法律,每个时代不同,每个地区也不同。台湾的法律跟美国的法律不一样。到那个地区,就要遵守当地的法令规章,遵守当地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才能跟人家和睦相处,才能把佛法介绍给大众。由此可知,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有在经文里的,有不在经上的,都应该知道。不可以因为经上没有,就不遵守,那不是一个持戒的人,不是一个守法的人。
尤其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佛法讲善恶的定义,最低限度,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就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就是恶。初学的人听前面一句会点头,没问题,听后面一句,就不甘心。对自己有好处的都是恶。对自己没有好处,我还做什么?佛为什么要这样说,要知道佛法的深义。佛法的目的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现在为什么不认识?为什么迷惑颠倒?佛说,因为有两大障碍使我们迷失了自性。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什么是妄想?贪、嗔、痴、慢是妄想。什么是执著?我执、法执是病根。起心动念都为我,增长我执。我执要是不破,不要说成不了佛菩萨,阿罗汉都成不了。不但阿罗汉成不了,小乘初果也不能证得;因为证初果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破“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们生生世世修行,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如果这一生才修行,怎么可能相信这部经,怎么可能坐在此地听上一个半钟点,不可能。今天喜欢这部经,能把这部经从头念到尾,就是经上说的,你曾经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搞到今天还混成这个样子?就是从来没有一次把“我执”破掉。换句话说,无量劫来修行,没有一次破我执。起心动念都为我,这怎么得了!所以佛的善恶标准是这么定的。
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这一生成就,来生不再搞六道轮回。如果搞六道轮回,必定堕三途。自己要真正警觉,不可再堕三途。三途的罪不好受!时间非常长久,的确恐怖。证得阿罗汉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五百世自己生生世世的状况。五百世中曾经堕过阿鼻地狱,想起阿鼻地狱的恐怖,身上都流血汗。佛讲流的汗是红色的血汗,心有余悸,想到那时状况还是恐怖。我们迷惑颠倒,过去生堕阿鼻地狱,现在忘了,糊里糊涂过日子。在六道里,阿鼻地狱是老家,因为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住在那里。到外面来,是饿鬼、畜生、人、天,就像是出去观光旅游,晃一下又回地狱去了。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情形。好不容易种一点善根,到三善道,但是在三善道里无恶不作,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经》讲的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佛讲戒学,我们不能不重视。
戒学是唯一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就能破无明,能把妄想化除掉,能破“法执”。禅定可以破“我执”,实在讲是“伏”我执,不能破。唯有慧开了,才能破我、法二执,所以“定”是修行的枢纽。定是什么?就是三皈依时跟大家说的“觉、正、净”,这三个字都是定。“觉”是大澈大悟,是定;“正”是正知正见,也是定;“净”是清净心,当然是定。这是我们修学的方针,要把心定下来,静下来。特别是净土法门,修“一心不乱”。二心就乱,就迷了。一心就觉醒,一心就是清净心。戒律就教我们得定。这一代人学佛,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代?我们看《高僧传》、《居士传》,从前在家、出家修行,开悟、得定…
《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