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P6

  ..續本文上一頁這一首以下一直到第九首,說出他自己的願望,就是發願。發願在學佛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學佛,世間法也不例外。“願”是一個人一生努力的指標。因爲有願望,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世間法講“立志”,人要是沒有志向,就像船在大海中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一樣。學佛如果沒有願望,修學決定得不到成果,所以願望非常重要。我們看看法藏比丘學佛,發的是什麼願,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今天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這樣就能有成就。

  “願我得佛清淨聲”。願自己像佛一樣,普遍利益一切衆生。佛以音聲爲佛事。佛如是,中國孔夫子當年在世,也是以音聲作爲教學的唯一手段。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法布施”教學的功德,廣大不可思議。積功累德,在中國孔夫子是第一人。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人的果報能跟孔夫子相比。一直到今天,孔夫子的後代,孔德成先生,仍爲世人所尊敬。曆代帝王將相很多,後代都湮沒不彰,沒人曉得。唯獨孔夫子的後代,孔德成先生到美國,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特別優待他,特別招待他。夫子之德是什麼?一生教學。釋迦牟尼佛跟孔夫子一樣,也是一生教化衆生,所以佛的大德,世間所尊,才稱爲“世尊”。彌陀之德就更不必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上自如來、下至六道衆生,沒有不尊敬阿彌陀佛的,因爲阿彌陀佛教化衆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向佛學的地方,首要立志得佛的清淨聲,以清淨心求佛菩薩加祐。

  “法音普及無邊界”。法藏發心,就跟別人不一樣,“無邊界”就不是一個、兩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他的願是法音普遍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真正普度一切衆生。佛教一切衆生什麼?佛佛道同,今佛猶如古佛之再來,絕對不會違背古佛。佛與衆生說法,說得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六和。底下這句,就把教學的內容宣布出來。

  “宣揚戒定精進門”。前面講“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麼?這句說出法音就是“宣揚戒定精進”。六度裏爲什麼不用其他的,特別提倡“精進”?叁學裏講“戒、定”,把慧省了,六度裏只取一個精進,用意很深。學佛從那裏學起?首先要曉得佛是什麼,佛法真實的內容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周邊的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跟環境的真相。這是《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就是本人跟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了,就是“開悟”;不認識真相是“迷”,迷惑顛倒。真相搞清楚,就稱爲大澈大悟。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知道事實真相,我們迷失了真相。不同的地方就在此。

  我們迷得太久了!無始劫來一直到今天都在迷惑顛倒。要怎樣才能覺悟?迷是迷自性,悟還是悟自性。別人能不能幫忙?老實說,幫不上忙。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迷了,還得自己悟才行。佛雖然悟了,不能幫助我悟;菩薩覺悟了,也不能幫助我悟。佛菩薩能幫得上忙的,只是把前因後果說出來,這就是“理”。把覺悟的方法告訴我們,方法是他開悟的經驗,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作參考。我們依他的經驗、方法修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大澈大悟。這些理論,經上講得很多。

  方法就是“戒、定、慧”。這是決定沒有辦法改變的,若想用其他方法代替,絕不可能。戒是什麼?我在講席中常常提示同修們,戒就是“守規矩”。能守規矩,心才能得定,心才定得住。不守規矩,心裏胡思亂想,七上八下,定不下來。戒是戒律。佛爲我們製定的戒條是“根本戒”,一定要遵守。根本戒只有五條,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學佛,一定要遵守的。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基礎,所以五戒是根本戒。真正詳細跟大家講解五戒的機會不多;講經的機會很多,大家常常能聽到。

  我講經講了叁十叁年,講戒好像只有兩次。一次講《梵網經》,另外一次講《在家律要》,裏面一部分是《璎珞戒》的戒本,就是在家同修所受的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爲什麼講戒的人少?說實在話,講經津津有味、有說有笑!講戒講到自己沒做到的地方,慚愧!講不出來,不好意思講,幹脆不講了。不講行嗎?不行!因爲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叁皈依,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五戒也要細講,每一條戒律,包括的範圍非常深廣。五戒,前四條:殺、盜、淫、妄是屬于“性罪”。什麼是性罪?也就是蓋覆自己的本性,使本性的光明、德用不能現前,原因是這四大障礙。酒是“遮戒”,不是性戒。本身沒有罪,是你喝醉犯了前面四條戒才有罪,不犯前面四條戒,則沒有罪。佛家把酒列入根本大戒,是因爲酒醉之後迷惑顛倒,自己不能控製,決定破戒。所以,戒酒是防患,本身沒有過失。前面四條,受戒,犯了是有罪的;不受戒,犯了還是有罪的。不能說,不受戒犯了就沒罪,沒這個道理。受不受戒,犯了都有罪。

  第一是不殺生。不殺生包括不殺所有一切動物,這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因爲殺害生命,就具足貪、嗔、癡叁毒。譬如殺豬、殺羊、殺雞、殺鴨,是不是嗔恨心?不是的。跟它無冤無仇,不是因嗔恨殺它,是要吃它的肉,是貪心而殺的,所以貪也犯殺戒,喜歡到極處就要把它吃掉。貪與嗔都帶著愚癡,愚癡是糊塗。他要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貪心也沒有,嗔恨心也沒有。不但殺生,殺、盜、淫、妄四條戒,都是以貪、嗔、癡爲根本。貪、嗔、癡是“叁毒煩惱”,所有的惡業都是從這裏發生的。所以,不但不殺生,連惱害衆生,菩薩都不會做。換句話說,使衆生生煩惱,都是菩薩的過失,絕對不可以。衆生喜歡菩薩,菩薩爲他講經說法;衆生不喜歡菩薩,菩薩就悄悄的離開。爲什麼?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菩薩度衆生不急在一時,機緣沒有成熟,反而增長他的罪業,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等他善根、福德成熟,菩薩示現爲他作圓滿的增上緣,叁個條件就具足了。所以,菩薩出現是慈悲,不出現也是慈悲。菩薩心清淨、平等。

  戒律有叁大類,律儀戒是佛製定的,有經文依據。饒益有情戒,只要對衆生有利益的,能保障社會大衆安全的,像國家法律、一切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是佛經裏沒有的,我們都要遵守。這些法律,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也不同。臺灣的法律跟美國的法律不一樣。到那個地區,就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遵守當地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才能跟人家和睦相處,才能把佛法介紹給大衆。由此可知,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有在經文裏的,有不在經上的,都應該知道。不可以因爲經上沒有,就不遵守,那不是一個持戒的人,不是一個守法的人。

  尤其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法講善惡的定義,最低限度,凡是能利益衆生的,就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就是惡。初學的人聽前面一句會點頭,沒問題,聽後面一句,就不甘心。對自己有好處的都是惡。對自己沒有好處,我還做什麼?佛爲什麼要這樣說,要知道佛法的深義。佛法的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爲什麼不認識?爲什麼迷惑顛倒?佛說,因爲有兩大障礙使我們迷失了自性。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什麼是妄想?貪、嗔、癡、慢是妄想。什麼是執著?我執、法執是病根。起心動念都爲我,增長我執。我執要是不破,不要說成不了佛菩薩,阿羅漢都成不了。不但阿羅漢成不了,小乘初果也不能證得;因爲證初果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破“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絕對不是這一生才修。如果這一生才修行,怎麼可能相信這部經,怎麼可能坐在此地聽上一個半鍾點,不可能。今天喜歡這部經,能把這部經從頭念到尾,就是經上說的,你曾經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爲什麼搞到今天還混成這個樣子?就是從來沒有一次把“我執”破掉。換句話說,無量劫來修行,沒有一次破我執。起心動念都爲我,這怎麼得了!所以佛的善惡標准是這麼定的。

  學佛的人,一定要在這一生成就,來生不再搞六道輪回。如果搞六道輪回,必定墮叁途。自己要真正警覺,不可再墮叁途。叁途的罪不好受!時間非常長久,的確恐怖。證得阿羅漢有宿命通,他知道過去五百世自己生生世世的狀況。五百世中曾經墮過阿鼻地獄,想起阿鼻地獄的恐怖,身上都流血汗。佛講流的汗是紅色的血汗,心有余悸,想到那時狀況還是恐怖。我們迷惑顛倒,過去生墮阿鼻地獄,現在忘了,糊裏糊塗過日子。在六道裏,阿鼻地獄是老家,因爲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住在那裏。到外面來,是餓鬼、畜生、人、天,就像是出去觀光旅遊,晃一下又回地獄去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的情形。好不容易種一點善根,到叁善道,但是在叁善道裏無惡不作,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講的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佛講戒學,我們不能不重視。

  戒學是唯一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就能破無明,能把妄想化除掉,能破“法執”。禅定可以破“我執”,實在講是“伏”我執,不能破。唯有慧開了,才能破我、法二執,所以“定”是修行的樞紐。定是什麼?就是叁皈依時跟大家說的“覺、正、淨”,這叁個字都是定。“覺”是大澈大悟,是定;“正”是正知正見,也是定;“淨”是清淨心,當然是定。這是我們修學的方針,要把心定下來,靜下來。特別是淨土法門,修“一心不亂”。二心就亂,就迷了。一心就覺醒,一心就是清淨心。戒律就教我們得定。這一代人學佛,爲什麼成就不如古代?我們看《高僧傳》、《居士傳》,從前在家、出家修行,開悟、得定…

《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