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精進第五
前一品是講發願。李老師在《眉注》裏講,這一品是“解”,他判的是信、解、行、證。古德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你要想成就佛道,“佛道”兩個字要搞清楚。道是道路,就是凡夫成佛的一條正路。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覺而不迷,這就是佛道,佛道就是一條覺悟的大道。你要想能覺悟,一定要先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的意思,你要有覺悟的心。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不迷,這個很難,不是容易的事。迷、覺的標准又是什麼,講起來很多,很難講,也很不容易聽懂。
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講得簡單明白,讓我們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說得的確是好,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注解“發菩提心”這一句,都沒有蕅益大師講得那麼明白,那麼容易懂。他怎麼說?“發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此說,我們聽了很容易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說實在話,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注解菩提心,沒有這種說法,只有蕅益大師一個人這麼說,說得真好。我們仔細想一想,他說得妙絕了!除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任何思想、見解都是迷惑,爲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都是幻妄虛假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真在那兒?真在無量壽!一切真實中,壽命是第一。種種殊勝莊嚴,有壽命才能享受。世界很美好,但是壽命太短,也無可奈何。十方世界的情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有比我們這個世間壽命長的,像《無量壽經》講世間自在王如來當年在世,壽命是四十二劫。四十二劫跟無量壽不能相比,太短了!所以無量壽是西方世界無量莊嚴中的第一德。
只有求生淨土的心是真實的,絕對正確。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那是真正覺悟。還不肯老實念佛,這個人還沒有覺悟。雖然也聽經、念經、念佛,若有若無,若斷若續,這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不能說他不覺,有一點小覺悟,這個覺悟靠不住,要徹底覺悟,究竟覺悟。所以,在一切經裏就學這一部經,一切法門裏只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
有不少同修來找我,問我,佛要怎麼念法,要不要出聲念,不出聲可不可以,到底念四個字還是念六個字,用什麼樣聲音來念?問我這些,實在講,我在講經的時候都講過。這個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不講求任何形式,所以你念佛,喜歡大聲就大聲,喜歡小聲就小聲,喜歡默念不出聲在心裏念,都一樣。古人固然說過,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你要仔細看看他是對什麼人說的,是有特殊對象,應機而說的。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經上沒有,我們就參考而已,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固執。經典上沒有這個說法,我們就曉得是祖師應機而說。大聲念,對治煩惱的效果大,也就是能把我們妄想雜念趕掉,全部精神集中振作起來了,有這個作用。小聲念、默念,有的時候昏沈,打瞌睡,什麼時候睡著,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念佛要自己會調節,當昏沈,妄念多的時候,大聲、高聲念,妄想、昏沈就沒有了。精神飽滿的時候就小聲念,保持自己相續的力量。所以,要會調節。
共修時有繞佛,就是經行,像散步一樣,走累了就坐下來念(止靜),坐久了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還有拜佛念,這都是調身。所以諸位要記住,念佛沒有一定的儀式,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原則,一定要念得自己心很安靜,妄念不生,這是念佛的目的。我念佛,心愈念愈清淨,煩惱、妄想愈念愈少,愈念愈有智慧,這就對了,念佛就有功夫。假如念佛,愈念愈煩惱,愈念妄想愈多,就錯了,是念的方法有問題,你不會調心,不會調身。所以,要著重調身調心,心要安、要靜,身要活潑、要健康,身心都健康,這個很重要。
“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人要修行,先要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然後功夫就能得力。立願必定要願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悟無生。
“至心精進”,至是到了極處,至誠,無上的清淨心。本經經題上就講得很明白,要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來念佛,以念佛的方法達到清淨、平等、覺,相輔相成。用這個心念,念念相續來圓滿清淨平等覺,這才是精進。精是不雜、不疑。若有懷疑、夾雜,就不精了。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
這一句是總結前文,前面說了十首偈。偈的大意是贊佛發願,請佛證明。說完之後,又向佛說:
我今爲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先看看他發的願,再想想自己,這樣才是修行,這樣才有用處。不要念的是“阿彌陀佛”,佛的因地與我們自己毫不相幹,那有什麼用處?經是白念了,阿彌陀佛才不要聽。所以,念經是爲自己念,念給自己聽的,不是爲別人念。念了要想一想,人家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應該如何去學,這樣念經才有功德。不這樣念經,你一天念十遍、二十遍,念一百遍、二百遍,說老實話,一點功德都沒有,只比你口裏講閑話、罵人好一點,其他的好處沒有,諸位要懂這個意思。
你看看,法藏比丘說“我今爲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度衆生,爲菩薩道就是爲度一切衆生。他發的願不是爲自己,是爲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不是爲自己!在前面偈子裏我們看他的願心,他有這樣的願心,所以才有以後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他的大願落實,人家本來的存心就是這樣。我們存的是什麼心?我們今天學佛,要學阿彌陀佛,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想想自己的心、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比一比,像不像。他發願是作佛,我們今天爲什麼學佛?許多人來學佛,是爲了自己煩惱太多,生活太苦,希望自己的家庭平安、升官發財,目標就在此。
我學佛四十多年,沒聽說那一位同修進佛門來,發心要作佛,沒有遇到一個。問他爲什麼要學佛?說了一大堆,都是爲自己,多半都是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健康長壽,爲求這些的。沒有聽說他想當菩薩、他想作佛,所以他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薩,修了一輩子還搞六道輪回,因爲輪回心沒有舍掉。他的目標就是在人天兩道求福報,還未必能求得到,因爲他求的方法錯誤了。每天在佛菩薩面前念經,以爲念經,佛菩薩就喜歡他,就好像佛菩薩的乖寶寶,每天功課都做得不錯,每天供點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賄賂佛菩薩,這樣就可以得人天福報。完全錯了!
佛菩薩在經典裏教訓我們,要我們學他,才真正會得到利益。學他發心,學他的願心。他發願要作佛。作佛就是作一個真正對宇宙人生徹底覺悟明白的人,作九界衆生的好榜樣,一點都不迷惑。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徹底通達諸法實相,就是佛,就是菩薩,所以佛菩薩不是神仙。神仙還是六道衆生,對于諸法實相還是迷惑顛倒,沒搞清楚,唯有佛菩薩清楚。這是發無上心。四弘誓願裏,“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發的是這個心,這個目標遠大,這個目標真實究竟。他有這樣一個目標,諸位想一想,這個人還會造罪業嗎?還會有壞念頭嗎?沒有!還會被誘惑嗎?也不可能被誘惑,他要求大的,小的東西誘惑不了他。世間有人來請他當總統,他不要當,他要成佛!天上大梵天王現在退休,請他去當大梵天王,他也不願意去做。他的目標、方向純正,才能不受一切誘惑。
我們今天一心一意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願是有了,怎樣做才能成佛?要學法門。所以,四弘誓願是從後面說起的。怎麼學法門?先斷煩惱。成佛道是果,修法門是因;修法門是果,斷煩惱是因。你看經文的次序,就是這樣的。“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是指“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求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此句是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大覺,真正徹底覺悟。不是真正徹底覺悟,不肯堅決奉持,換句話說,他不肯照做。“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是徹底覺悟的態度,徹底覺悟的樣子。我們今天若問同修,這部經典,你做到幾句?那幾句用在自己生活上?天天念經,一句也做不到,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不覺。覺悟的人一定照做,依教修行。自己的行爲、思想、見解、造作,跟經上講的不一樣,要依照經中的教訓,把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修正過來,這才是修行。
譬如我們在此地讀到,法藏比丘聽佛說法,他就奉持,如法修行。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聽了佛法,讀了佛經,經是經,自己生活是自己生活,毫不相幹,沒有如法修行,經是白念了,念一生也得不到結果。得不到結果,回頭就謗佛,說佛經不靈,佛菩薩沒有保佑他。謗佛、毀謗叁寶,就墮到阿鼻地獄。殊不知,不是佛不靈,也不是經不好,是自己搞錯了,你沒有能依教奉行,把“依教奉行”當作是每天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這錯了。是要把經裏的教訓做到。
這一句是法藏對佛,就是對老師表明求學的態度,如果不能真正奉行,如法修行,老師就不教。教你幹什麼?講了半天白費力氣,講了你也做不到。所以,老師教學生,一定會看看,學生能做到多少,他就教你多少。能做一分,他就教你一分,不會教你兩分。爲什麼?你只能做到一分,另外一分就白教了,老師願意省省力氣少說幾句。如果你能做到十分,老師不能教你九分,教九分對不起你。你可以做得到,一定要教你;你做不到,不必教你。這是教學的態度,絕對不是老師偏心,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若有這樣想法,你就錯了,就冤枉老師了。老師觀察學生,那個學生能做多少就教多少,沒有私心,沒有偏愛,這要知道。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輪回心造輪回業。迷惑的衆生,誰不是勤苦修六道輪回,修貪嗔癡,修是非人我,這就是輪回的根本。法…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