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但已敘述千億歲,時間很長。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這部經典不僅是我們一生學佛的依靠,實在也是人生在世作人的指南。依照經典教訓去做,經上所講的“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我們才能得到。換句話說,違背經教是出不了業報的;業報就是六道輪回。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在叁惡道的時間必定長久,叁善道的時間短暫,佛在經上常常這樣提醒我們。
我們自己想一想,佛講的話有沒有過分?若冷靜的去思考,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怎麼知道佛說的沒過分?從自己起心動念上觀察,我們從早到晚待人接物,一天起了幾個善念?善念是與大衆、與社會有好處的念頭;有幾個念頭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惡念。不知不覺做了損人利己之事;損人還罷了,損害國家社會,罪過造得就大;破壞佛法,罪業就更大了。佛法裏的結罪,諸位如果讀《戒經》,就會寒毛直豎。我害一個人,結罪只對這一個人,將來冤冤相報就一個人。如果我害一個團體,害一個國家,就要跟那一國人,那一個團體結罪。如果在佛門裏造罪業,所結的罪業是盡虛空遍法界,永遠沒完沒了。
譬如這部經裏講的“盜戒”。盜戒很容易犯。“盜”的定義是“不與取”。沒有得到主人同意就把它拿來,這叫“盜竊”。我們偷一個人的東西,將來當然要還債,欠錢還錢;我只欠他一個人的債,償還一個人。假如政府公共設施,像公用電話是市政府設的,你把它偷去了,將來要還誰的債?市政府的東西是全市老百姓的稅收買的,債主就是全體市民,你欠這麼多人的債,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如果這個公共設施是國家的,那更不得了!這一國人都成了你的債主。所以偷,不如偷一個人的,將來好償還。寺院是十方常住,寺院是道場,道場是十方的,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有分,所以常住物不能盜。盜了常住物,債主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出家人,這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比什麼都重。所以,常住物要愛惜,毀損都有罪過,何況盜取。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會小心謹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看看他是怎麼樣修成的。
他聽經聞法千億歲。“爾時”,在他求學的時候。“聞佛所說”,他聽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講解。“皆悉睹見”,老師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刹土展現在他的面前,他都看清楚,看明白。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因果”,看到因緣果報,要知道這個果是怎樣結成的。善因必定結善果,惡因必定得惡報。我們要想得善果,就要修善因。不願意受惡報,就不能再作惡因。善惡果報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給我們。如果說是有人能給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沒有人能給我們,成了佛也不行,佛的果報也是自己修的。西方極樂世界比別的佛土殊勝,因爲阿彌陀佛因地上修的不一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修的不一樣,所得的果報也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成了佛也沒有辦法把因果顛倒過來,這才曉得修因的重要。他把這些事情看得清楚明白,才發“無上殊勝之願”。
“無上殊勝之願”就是後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可見這四十八願是在千億歲,五劫修行中逐漸發的,不是一次發的。看到十方世界的好處,他發願要學習,他的世界將來跟諸佛世界一樣美好。看到十方諸佛刹土裏有缺陷的、不美滿的,又發個願要防止,他將來建立的世界裏沒有這些惡報。沒有惡報就沒有惡的業因,這個選擇實在太殊勝了。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品經文,必須細細去研究。西方淨土固然講“帶業往生”,須知只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不能說,可以帶業往生,天天造作惡業不要緊,還可以往生,沒有這個道理。惡業,是你發願求生淨土之前所造的可以帶,現在你明白有西方極樂世界,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從今天起就不能再造惡業。“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淨土的真因。
臨命終時才聽到阿彌陀佛,才發願的,也符合這個標准。因爲他過去沒有聽到這個法門,聽到了他就發願,就不再造惡業,雖然時間短,十念之中不造惡業,這樣才能往生,即是帶業往生。我們現在曉得了,到臨命終時再圖僥幸,那是大錯特錯。臨終十念一念往生,我老實跟諸位同修說,我們在座的人都沒有希望,因爲你們至少今天已經聽到這個法門,你不是臨終聽到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于彼天人善惡”,這是講正報。“彼”是指十方叁世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的九界衆生,除佛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下至六道衆生,一切善惡因緣果報。善惡裏有因有果,這是正報的莊嚴。法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國土粗妙”是依報。說一個正報,說一個依報,就把所有一切全包括了,一點都不漏。一切諸佛刹土裏的依正莊嚴,他全部明了,有因也有果。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一心是西方報土的真因。十方世界爲什麼比不上西方世界?第一個因素就是西方世界的人皆是一心不亂。他方世界的人是二心、叁心、多心,叫“叁心二意”。這是它們差別的真正原因。阿彌陀佛一心選擇所欲,此處要特別注意,“一心”是真心在選擇,不是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虛妄心的選擇,有時候會選錯了,真心選擇決定沒有差錯。所以,選擇也要學阿彌陀佛,心地平靜的時候選擇就決定正確。若有妄想、雜念,你去選擇一定有錯誤。妄想、分別、雜念是“迷”,不是“覺”。一心就是覺心,不是妄心選擇。
我們爲什麼比不上佛菩薩?說老實話,是心不清淨。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學佛,乃至于怎麼作人。學佛要清淨心,作人也要清淨心。現在這個世界有許多奇怪的病,常常有些同修來跟我講,家親眷屬得怪病,這些怪病有些鬼神還能治,真的一治就好。有沒有呢?有。你問我相不相信?我相信。爲什麼鬼神一治就好?說實在話,那些病都是鬼神在作祟,你去找他,他一下就把你治好,你就相信他真靈。實在講你沒病,鬼神作祟叫你生病。爲什麼鬼神會找你麻煩?你心不清淨!如果心地清淨,鬼神沾不上邊。
真正念佛人以至誠心、清淨心念佛,經上講得清楚,四十裏範圍之內惡鬼惡神都不敢接近。這是你自己身心清淨,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威神加持,鬼神不能接近。換句話說,鬼神還常常接近你,這是很大的恥辱。也就是說,你學佛一點功夫都沒有,連鬼神都瞧不起你,你的佛號怎麼念的?真正念佛人,鬼神怕,不敢沾你的邊。你天天念佛,鬼神還捉弄你、戲弄你,跟你開玩笑,糟糕不糟糕。原因在那裏?實在講,是你學得不如法。把經典裏的教訓認真去做,就是“如法”。只是口念,心裏還有懷疑,就“不如法”;心裏還有攀緣,就不如法。換句話說,對于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還有貪嗔癡慢,還有是非人我,就不如法。因爲你雖然念,天天念經,也念佛號,與“清淨平等覺”五個字絲毫不相幹,那沒有用,白念了。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每天讀經,每天念這句佛號,就是要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決定不自欺欺人,這才是真正念佛人。
“一心”非常重要,經上教我們修行是“一心稱念”,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我在講《華嚴》的時候也提示同修們,一心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什麼人在一生中就證入一真法界?念佛人!念佛人往生淨土,一生入華嚴世界,就證一真法界。
“結得大願”,這一句就是法藏圓滿的成就,大願就是後面所講的四十八願。“精勤求索”。“精”是精進,“勤”是勤奮不懈。法藏的求索,是爲一切衆生作最殊勝的增上緣,不是爲自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小心謹慎,保持不失,就是後面經文講的“從容中道”,欣欣不厭,沒有絲毫疲厭。“修習功德”,要認真去做,十方諸佛刹土裏一切善因要修,自然得一切善果。一切惡因要斷,自然西方世界就沒有惡的果報。不但沒有惡報,經上講得很清楚,連惡名都聽不到,那有惡事?所以要認真的去修習功德。“修”是修正,“習”就是實習,要在生活中做到。“滿足五劫”。接受老師教學之後,又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有他的精神、他的方式,努力修學,我深信這一生人人都能上上品往生。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古印度數字的一個單位,相當于我們講的千萬。一千萬就是一個俱胝,二十一俱胝就是二百一十億。前面講二百一十億,此地爲什麼要用二十一俱胝?諸位要知道這個經本是會集本,五種原譯本譯文不相同;夏居士的會集,力求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原文,自己不敢改動一個字,是這個本子的好處。二十一俱胝佛土,就是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刹。
這是說他對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依正莊嚴,因緣果報沒有一樁不清楚,沒有一樁不明了,這樣他才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長,建立極樂世界。
所攝佛國超過于彼。
法藏真做到了。“所攝佛國”就是他自己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真的超過一切諸佛刹土,彌陀因地上的大願到此方才圓滿。
這一段經文敘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由,敘述阿彌陀佛修學的經過,我們要在此處認真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小善,也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學習,集小善就成大善。縱然有很小的過失,也不能不明白,小過就要改,不改的話,小過就積成大過,就變成重大的罪業。斷惡修善就從微細的地方下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近代社會型態轉變非常大,從前是農業時代,現在不僅是工業,已經到科技尖端的時代。有些人主張小小戒可以舍,可以馬虎一點。諸位想想,小小戒能不能舍?不…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