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个帮手。所以,每次回到台中见李老师,都劝他多教几个学生。这话前后至少讲过二十遍,每一次见面我都会提一提,劝他多教几个学生。最后一次他就很不客气说:“这样好了,你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不敢再开口了,为什么?我想,我找不到学生,我到那里去找到一个傻瓜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想一想,真的找不到。现在学生表面听话,转过头来就不是那一套。我才真正体会到李老师从前讲“老师找学生难啊!”太难了,世间自在王佛有福,遇到阿弥陀佛这么好的学生,最听话的,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好学生。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讲他的德行高;“明”是讲他的智慧大,真正有德行、真正聪明。教学是以德行为第一个项目,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诸位晓得什么是教育?第一就是品德的修养,这是列入最重要的科目。第二科是言语。古人有个比喻,“舌头,是一个人一生祸福之门”。说话要谨慎小心!往往我们自己随便说话,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中得罪人,跟人家结下冤仇,自己都不晓得,到后来报复之惨烈,不晓得祸根是何时种下的。所以,言语多么重要!言语列在教学的第二个科目。这是教育的大根本。中国古代的教育,从小就要求学生学应对,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言语,学习这些。自己身心德行的修养,人伦的关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等等关系,都要清楚、要明白。你才晓得怎么做人,然后才能跟人和睦相处,才有一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教育的目的在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的目的。今天社会这么乱,因为家庭乱。家庭怎么乱?因为自身乱,本身没有受教育。所以,教育是以德行列在第一位。你好学,没有德行,老师不会教你的。如果老师教你,你将来能力强,在社会做的坏事更多,所以第一是观察学生的德行。
法藏确实有高尚的品德,有聪明智慧,老师教导不费力气,他领悟得快。“志愿深广”,这一点特别难得,他有大悲的愿力,所以“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二百一十亿是表法,依《华严经》与《大智度论》,二百一十亿代表圆满的数字,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也不漏,代表圆满。密宗里常用二十一代表圆满,二十一的十倍就是二百一十。前面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也是密宗代表圆满的数字。所以此地的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数字就不大了,就漏掉太多了,就不能说是圆满的。这些诸佛刹土里的“功德”,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正报、依报。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修功而后才有德,才能得到!你自己没有修功,那来的德?所以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
现在有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错解了,认为在寺院里捐几个钱就做了很多功德,这是错误的。功德不能用金钱买来的,在寺院里出一点钱,那是种福田,是福德,没有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古代梁武帝当年在世是佛门大护法,他以他的地位、权力、财富,在国境内建了四百八十所寺院,度出家人;就是帮助人出家,有几十万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跟他见了面,就很自豪的说,“我替佛教做这么多的事,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很生气,就不护他的法。达摩祖师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假如达摩祖师点点头说,“你功德很大。”梁武帝是不是就护他的法?假如梁武帝问,“我的福报大不大?福德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啊!功德是戒、定、慧。持戒修定是功德,这不是拿金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要持戒,“戒律”我在讲席中说得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看到持戒这两个字,戒、定、慧三学,看到“戒”不能只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你把戒想得那么狭小,错啦!戒律的意义非常广大。老师的教诫要遵守,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
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师到台湾来,我们谈了很多,谈到从前观宗寺的教学,谛闲老人教人就是一门深入,除了本宗的教学之外,其他任何宗派经典都不准看。那时候演师很年轻,在观宗寺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心里不服,到后来才知道真是有道理。因为他的教学不是教你博学多闻,目的是教你修定,修戒定慧。你能遵守这个方法修行,就容易得清净心。所以,他的目的是在修清净平等觉,不主张广学多闻。等到你心地真正清净,然后再开放参学,广学多闻,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心没有得到清净,绝对不许可广学多闻。换句话说,第一个阶段是品德的修养,第二个阶段是学术的修养,教学分两个阶段。
学生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父母的教诫、朋友的规劝。我们有过失往往自己不知道,朋友看到了,来劝告我们,只要是对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改过,这都是持戒。才晓得持戒的意义是多么深广!乃至于晚辈看到我们有过失,告诉我们,我们也要改过自新。所以,看到“戒”就想到佛在经上讲的戒条,这是死在字句之下,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死在字句里,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净,心清净就能开智慧,这是功德。戒是改过自新,是功德,定是功德,慧是功德,功德是讲的这些。
“严”是庄严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美好,生活环境美好。我们这副长相是自己神识投胎的时候,依照父母相貌变现出来的。因为喜欢父母(你不喜欢就不会来投胎),就自自然然变成父母那个样子。现在人不懂这道理,认为是遗传,不是的,是神识来投胎时取的相。但是诸位要晓得,相能改,不能改得那么快,慢慢的可以改。从那里改起?从心改。所以四十岁以上,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个时候的,是后天的。你在这一生中起心动念,你的心地善良、心地温厚,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慈悲之相;心胸险恶,相貌就不善。所以四十岁以后,相貌就要自己负责,不是你投胎来的。相会变,相随心转。一个真正有修持、有学问的人,你想骗他,骗不了的。为什么?你的心思都挂在相貌上,有学问、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是清净还是污染,是善是恶,都能看出一个大概。
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好心。“相随心转”,心好,相就好,这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境界是环境,环境就好了。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相好是有福!有福的人就住在福地。看风水的人常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福报的人,即使这一块是福地,他也住不下去;他住在这个地方总是别别扭扭的不安,几天就搬走,没有福。这才晓得修福多重要。
佛称为“二足尊”,一是智慧,一是福德。“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成佛,就是福报圆满、智慧圆满,两种都圆满。福慧中,他是第一福德,第一智慧。所以,不可以把他看作两只脚里最尊贵的,那大错特错!由此可知,依正庄严都要从心地上修,修因才能得到果报。庄严要清净,那才是真正的庄严。庄严是美好,美好而不清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天上很美好,但是不清净,所以是有漏的福报。清净是无漏的福报。无漏的福报通常称为功德。因为“净”是功德,“严”是福德,是庄严美好。严净合在一起,福德也变成功德。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含功德。
“广大圆满之相”。广大是讲十方无尽诸佛刹土,太大了。圆满是完完全全讲解给他听,没有漏掉、没有缺失,全部都为他说出来了。
“应其心愿,悉现与之”。不但讲解给他听,佛有神力,把诸佛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参观。换句话说,他不但听佛所说,而且真正见到,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讲《观无量寿佛经》的情形一样,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刹土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看。那时候不只是夫人一个人看见,宫中还有五百宫女同时看到。全都看过之后,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不是释迦牟尼佛主动推荐西方极乐世界的,是把十方世界展现出来,看你喜欢那个世界,我就教你怎么修法,让夫人自己选择。世间自在王佛也是这样的,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展现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让他看。
“说是法时,经千亿岁”,这句我们决定不能疏忽。他告诉我们两句话,“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老师有耐心教千亿岁,这么长的时间,学生也学不疲倦,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学。我们今天修学的时间稍微长些,大家都不肯干,怎么能成就,怎么能跟法藏相比?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短时间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那时候的人寿命长,四十二劫,所以他有这么长的时间来教学。
今天,我劝诸位同修,劝你们一部经学十年,如果你们嫌时间长,则成就就很有限。十年学一部经,说老实话,才能学得透彻,学得彻底!真的把一部经消化,学到了。若是十年学十部经,等于一年学一部,学个皮毛而已。一年学个五部、十部,那更是开玩笑,什么都学不到。善学者,第一部经要花十年,第二部经要两三年,第三部经大概半年,第四部经一两个月就行了。愈学愈快,而且保证你所学的部部都通达,部部都圆满,那才是真正快速成就。你不用这个方法,一切经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这话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这就是持戒,就得定。心里不打妄想,不想再学第二部经,心定了。一门深入就是慧,戒定慧三学立刻就得到。这是真的戒定慧三学,不是假的,虽然是浅一点,确实是真的三学。我们常常念经要注意这些地方,你看看人家教学的精神、耐心,为什么他有成就,道理就在这里。
这一段就是叙说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学,法藏比丘求学的经过。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经文不长,没有几…
《无量寿经讲记 至心精进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