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至心精进 第五▪P3

  ..续本文上一页。苦从那里来?苦就是从不平等、不清净、迷惑颠倒来的。乐从那里?快乐是从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来的。

  佛法的教学就是在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现在就离苦,不是将来。如果离不开现前的苦,能离开将来的苦,没有人会相信。所以,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见效,这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不见效?你虽然学佛,你的心不诚,不是真心来学佛,所得的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

  “精进”,决定能成就,而且能快速的成就。因为法藏比丘希望他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要速成,那就要精进。精是精纯、简洁,不多、不杂、不乱。如果你学的太多、太杂、太乱,你想快速成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法教学是教我们精纯的进步,一门深入。如是契入之后,于其他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接触就贯通,就是触类旁通。可惜的是现代人不相信,认为修学一定要读很多很多的经论,才能真正透彻的理解佛法。殊不知,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佛法绝对不是多闻可以得来的,佛法是从开悟得来的。怎么能开悟?是修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明心见性,大澈大悟。净宗讲“理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是同一桩事。只是宗门教下用的名词不相同,境界是一样的,这才能通达一切法门。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途径成就的,这是诸位必要知道的。悟后起修,那时候才博学多闻,没有开悟之前是没有资格博学多闻,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讲的。没有开悟,烦恼没有断,多闻都变成了邪见。他讲“有解无行”,解就是看得很多、听得很多;无行,妄想、烦恼没有断,没有修行,“增长邪见”。你所学的都变成邪知邪见,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道场里的一些同修,展开经典、注解,叫他讲一段给我听听,讲的都是邪知邪见,为什么?用他自己意识来讲,把佛经讲成凡夫之经,佛知佛见变成凡夫知见。清凉大师讲的话没错!如果“有行无解”,真正修行,但是不读经典,清凉大师说“增长无明”,那也不行。因此,祖师大德才教我们一门深入,解行并进。

  读经,我就读一本。读一本,我心里有行又有解,我既不是邪见,也不堕无明,无明邪见两边双破。这个方法好,所以初学教你一门深入。读经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一切经里最殊胜的经典,依这部经修行,能精进不止,就是此地讲的“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佛道一定能成就,特别是指这一部经,万修万人去!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佛不告诉他,反过来问他,你自己去想一想,要怎样修,才能成就佛国土的庄严?

  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这里佛讲了三个“自”。佛道怎么成就的?是你自悟、自修、自证,不是别人给你的。这三个“自”字都是直指人心,当人自性,所以这一段经文跟禅宗教学的仪式、义趣完全相同,禅宗里称“机锋”。一切法不离自性,经上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一个真正学佛人,一定要发起至心。至心就是“是佛之心,作佛之心”,这是真心。真心里一定含有胜果,花果同时!佛门用莲花表法,莲花就是花果同时,果是莲子。不像其他的花,先开花后结果,花果不同时。因里有果,果里有因,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此,只要你用真心精进,永远保持真诚心,这才是精进。

  如果我们听起来还是很难体会,我们用经题,清净心、平等心。你能永远保持心地清净不染、平等不杂,这是真清净。心里起一念就染污。什么染污?贪、嗔、痴、慢染污。是非人我不平,就退转,这就不是精进。换句话说,怎样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此地讲的“至心”。这个心是因,这个心也是果,因果都是一个心,真正保持而不失,就是功夫。

  佛跟我们凡夫不相同的,就是佛的心清净、平等、觉,凡夫为什么变成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不觉,就是凡夫。所以,你的心一念清净、平等、觉,就是一念佛!可惜的就是一念成佛,第二念又退到凡夫位上,马上就退转,不能把佛保持住。诸佛的本事是能永远保持不退,我们这一念成佛,第二念就退回来,第三念就退得更多,愈退愈不像话!大家能从这个地方体会,你才晓得经论中常讲“一念相应,念念相应”是什么意义。

  这部经好讲,因为我们的目标、方向、修行的方法,都在经题里显示出来。所以,你只要能精进保持,就是经上讲的“何愿不得”,可以满愿!像经文中三个自:“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是佛教法藏的苦口婆心,意思非常的深广。古德为我们略说三个意义。

  第一、是法藏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所以,若没有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实在讲,学佛很难成就。过去生中一定有非常深厚的善根,这一生又有殊胜的增上缘,像法藏所表现的“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他无论在智慧、德行、用功,都超过其他的同学。则“清净佛国”这一桩事还用得著说吗?应当自己明了。他有善根、有智慧,不必佛说。这段经文含有这个意义:你自己应当知道怎么做。这是真正善根成熟的学生,一点就通。法藏确实是有这样的禀赋,有这样的天才。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是摄取佛国,就是建立一个道场。极乐世界是一个大道场。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愿望,不要说佛,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今天在台湾有不少法师,每个人依照自己理想去建道场,十方诸佛也是依照他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佛国土。有些佛取秽土,像地藏菩萨的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家都不愿意到地狱去度众生,他偏偏要到地狱去度众生。到地狱要现地狱相,因为你不跟他们现同样身,就不能度那一类众生。佛要度人道,他要现人身;度天道,他就现天身;度畜生道,他现畜生身,随类化身。因此,有些佛在因地取清净国土,有些佛取秽浊的国土,这是每个人意愿不相同。换句话说,世间自在王如来对法藏说,你来问我,你叫我怎么说?要照我的说法,就不能随你的意;这是随你的意,我怎么能说。所以,佛给他说“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有这层意义在。

  第三,凡是净土都有报、有化。法身是本体、是理体,是没有形相的。从有形、有相来讲,报身报土、化身化土,一定要菩萨自家本分去摄取。所以说,“汝自当知”也是为应自分,这是古德讲的。“自分”就是禅家所谓“法身向上之事”,这就超越菩萨所修的范围。这几句话的意义显得非常深、非常广,不是凡夫所能体会的。法藏在此是示现,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里示现成佛是一样的。他久远劫前早就成佛了,不是十劫之前才成佛的。他在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情形大致相同。不过,我们这个国土是五浊恶世,他的国土是五清报土,清净之极。他非常慈悲,装作不知道。因为装作不知道,佛才详细的说法。如果他在此地一下就开悟了,那底下经文都没有了,《无量寿经》就到此为止。所以,他还是装作一个凡夫,装作我们这个样子—佛讲什么,我听不懂。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这是装作听不懂,其实他怎么会不了解?佛一指点,他就彻底觉悟。为了利益众生,同时还有一个很深的意思,因为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假如他在此地表示开悟,极乐世界就圆满了。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真的是很难相信啊!他们这样表演,师徒一问一答,我们想想极乐世界是有点道理,非常符合我们现代所讲的科学精神,不是凭空想像建造的,四十八愿也不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发的。底下这段经文,我们就看出来,的确为我们建立了清净的信心。

  “斯义宏深”。这个意思太深了!深在什么地方?就是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平等成菩萨,都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都入诸佛报土,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没有的,所以不是普通菩萨能知道的。

  “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应正遍知,是如来十号里的两个德号,前面曾经讲过。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这是求佛为他说法,说明十方一切诸佛修因证果,建立刹土接引众生这些大事。法藏都希望知道,给自己作个参考,自己然后怎样来取舍?怎样来修学?底下这句话很重要,说明自己求学的态度。“若我得闻”。如果我听了佛为我说十方一切诸佛的妙刹,无量妙刹的因缘果报,我都知道。“如是等法”,就是指诸佛无量妙刹。我一定思惟,一定修习。“誓满所愿”,就是前面所讲的,他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那就是他的本愿。十方世界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都作菩萨,把他自己求学的目标、方向、态度,全都表明了,老师才乐意教他。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学生真要学,老师就要真教。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间的善知识、好老师,教学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学生认真,老师就认真;学生不认真,老师也不认真。真正善友决定不吝法,问题是在我们自己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态度,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我们全部做到。教你放下,有没有放下?没放下,下一次就不教。所以,一个真正求学的人,不容易遇到。

  我往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老师就常常感叹找学生不容易,他常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所以,师资之道,可遇不可求,到那里去找?以后我在国外讲经,常常感觉到一个人非常孤独,总希望有多几个同学,做个助缘,…

《无量寿经讲记 至心精进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