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常常听佛讲经说法,他明白了,现在要在生死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要学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人家奋发干这个,这就是“拔”,要把它拔除。这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
“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最后他要证果。这几句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心,真正彻底觉悟,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学佛,首先要发成佛的愿,要发帮助一切众生的愿,这是菩提心。从那里做起?要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断烦恼,就是我们这一生努力的目标方向。学法门,留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开始。我们在这一生不学法门,因为法门太多,寿命太短,学不了。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个目标—断烦恼,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今天劝诸位同修念《无量寿经》,念净土五经,目的在断烦恼,不是在学法门。学法门要亲近善知识,这个世间到那里去找善知识?烦恼断了,我们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就决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西方世界有好老师,有好的同参道友,所有一切经论具足。这个世间,我们想找一部经,有的时候找不到。《大藏经》固然不错,字太小,看起来真伤眼睛,所以放在那里作参考资料而已。真正要读诵,需要从前木刻版的经本,读起来舒服,字都是寸楷,纸张也大,一面六行,一行十六个字,所以从前人一生念书,都不要戴眼镜,不会近视。现在我们没有福报,没有那么好的版本,找一个好的版本找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应有尽有,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以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后面两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这样决定不错。有很多人急著要在这一生中完成,结果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法门学得太多,烦恼断不了,心不清净,把求生净土的机会错过,这个非常可惜,我们要搞清楚。下面我们再看他的弘愿,更殊胜,更不可思议。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法藏的弘愿很特殊,一般学佛,发愿作佛,就很难得。我成佛,也像你这尊佛一样,我们听说过。弥陀此愿,我们没有听说过。“欲”是希望,希望我将来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我的智慧,我的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所教授(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字,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众生,都能听得到。这个愿很奇怪,确确实实一切诸佛在因地没有发这样的愿。这个愿就殊胜,弥陀的智慧、弥陀的光明、名号,“皆闻十方”。
“国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教授名字”分人、分法,他教授的方法是“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教授的名字,就是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在讲,最殊胜的法门,就是最简单的法门。虽然简单,含义之深广,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解。信愿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果地上,对于这个方法、名号的功德才彻底明了,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要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世尊在其他经里告诉我们,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更庄严的,不但有,而且很多。为什么说阿弥陀佛第一?阿弥陀佛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他的方法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而且是真实的成就,确实第一。就这一个角度来看,十方一切诸佛都没有。这是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一切众生依照这个法门平等成佛,因果都平等。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这也是阿弥陀佛第一。他发这个愿,他真做到了。这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在经上有时候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人天,还有声闻,你会生起疑惑,以为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有天人,换句话说,那里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道,还有人道、天道、声闻。现在我们读这一句经文,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十法界。
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所以他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声闻、缘觉、六道决定没有。佛在经上有的时候也说有,本经里解释得很详细,佛说西方极乐世界人天、声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你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们是人道去往生的,佛说他是人;小乘发心求愿往生的是声闻,是这个意思。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决定没有人天、声闻这种称呼。第二个意思,是从修行功夫上比照他方世界。像我们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都还没有断,所以从修行断证上来讲,等于他方世界的人天。如果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有破,就等于他方世界的声闻。说为人天、声闻是这个意思。
其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不但是菩萨,我在讲席中常常跟诸位说,是“普贤菩萨”。因为西方世界的大众,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与《华严经》上所讲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完全相应。所以彭际清居士称本经为中本《华严》,是有道理的,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西方世界每个人都修十大愿王,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那个地方是普贤大士的法界。我们再看看《华严经》,佛在《华严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菩萨最后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修普贤行,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位菩萨(当然都是圆教,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教)、二信位、三信位,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是普贤菩萨,实在是非常希有难逢。
魏源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这是真知灼见。印光大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尤其不可思议。如果他没有把这章经文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我们读《楞严》,往往把《大势至圆通章》含糊笼统念过去,没有留意,看不出它奇妙之处。印光大师把它附在后面,使我对于这一章经就特别留意,这才发现它是净土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宗的心经,可以说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比《般若心经》超过太多太多了。印祖这样一拈出来,使我们体会到了。净宗经论至此究竟圆满了,还要不要再加?到此为止,真的没得加了。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蜎蠕类是畜生。六道里讲了三道,其余的三道不必说,都包括在其中。“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法藏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请教,我立的这个愿超过一切诸佛。法藏在因地所发的大愿,从“欲令我作佛时”一直到“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未曾发过这样的愿。这样的大愿能不能圆满?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愿必成,怕的是你没发愿。不是其他的诸佛做不到,是其他诸佛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发这个愿。他发的这个愿超过一切诸佛。
愿是发了,怎样修学,怎样达到,这是非常大的问题。说实在话,我们读这部经就是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我们只要发心认真的去学,佛就是经,经就是佛,佛就在我们面前,经本一展开,阿弥陀佛就在面前。你不发心学,展开这个经本,阿弥陀佛不在,没有感应。要学他的发心,学他的发愿,学他的修行。问题提出来了,老师怎样回答他,怎样教他?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前面说过,法藏比丘向佛请教,如何修行才能很快的证得无上菩提?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帮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他无限的悲愿才能得到圆满。佛遇到这样的学生,当然非常珍惜,绝对不会让学生失望。我们来看看佛是怎样教导他。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说经的时间长,当然不能把世间自在王佛所说的一切经详细的叙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经四十九年,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你想想看,他要说多少经!此处先设一个比喻,肯定了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必定能圆满,这非常重要。他的愿,前面说得很清楚,他要成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第二大愿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都成菩萨。这一愿比成佛超越诸佛的愿还要难,还要细微,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佛在此地说一个比喻:“譬如大海一人斗量”。一个人用斗来量海水,如果“经历劫数”,这是讲无限长久的时间,他不断的量,海水还是可以量得尽的,“尚可穷底”。海水可以用斗量,这个比喻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决心、毅力,精进不懈,决定可以成就。下面是正说。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我们今天求道,道业不能成就;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就是来听经,听了之后不懂,往往把意思错解,确实是有,而且是多数,不是少数。原因在没有至心。“至心”这两个字怎么讲?事实上,夏莲居居士会集这一品经文,品题用“至心精进”,就是经文这两句。“至心”是真诚心。什么是真诚心?若有一个妄念,这个心就不诚,当然更谈不上“至”。所以,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才是至心。若用一个妄念都没有的心来听经,会开悟的;即使讲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经的人也会开悟。“至诚感通”,会开悟的,所以古人常说“会讲不如会听”,会听很重要。
佛教他“修行要用真心”,也就是本经经题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正净”,用这个心是至心。用至心生活,你的生活就快乐,真正离苦得乐。我们今天生活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有那么多痛苦?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所以生活才有痛苦。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
《无量寿经讲记 至心精进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