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P2

  ..續本文上一頁藏常常聽佛講經說法,他明白了,現在要在生死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要學了生死,出叁界,永脫輪回,人家奮發幹這個,這就是“拔”,要把它拔除。這就是四弘誓願裏的“煩惱無盡誓願斷”。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他要證果。這幾句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心,真正徹底覺悟,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學佛,首先要發成佛的願,要發幫助一切衆生的願,這是菩提心。從那裏做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就是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學法門,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始。我們在這一生不學法門,因爲法門太多,壽命太短,學不了。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個目標—斷煩惱,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今天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念淨土五經,目的在斷煩惱,不是在學法門。學法門要親近善知識,這個世間到那裏去找善知識?煩惱斷了,我們念佛叁昧就得到,得到念佛叁昧就決定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法門無量誓願學”。西方世界有好老師,有好的同參道友,所有一切經論具足。這個世間,我們想找一部經,有的時候找不到。《大藏經》固然不錯,字太小,看起來真傷眼睛,所以放在那裏作參考資料而已。真正要讀誦,需要從前木刻版的經本,讀起來舒服,字都是寸楷,紙張也大,一面六行,一行十六個字,所以從前人一生念書,都不要戴眼鏡,不會近視。現在我們沒有福報,沒有那麼好的版本,找一個好的版本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應有盡有,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以後再學法門。四弘誓願後面兩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這樣決定不錯。有很多人急著要在這一生中完成,結果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法門學得太多,煩惱斷不了,心不清淨,把求生淨土的機會錯過,這個非常可惜,我們要搞清楚。下面我們再看他的弘願,更殊勝,更不可思議。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法藏的弘願很特殊,一般學佛,發願作佛,就很難得。我成佛,也像你這尊佛一樣,我們聽說過。彌陀此願,我們沒有聽說過。“欲”是希望,希望我將來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我的智慧,我的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所教授(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字,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的衆生,都能聽得到。這個願很奇怪,確確實實一切諸佛在因地沒有發這樣的願。這個願就殊勝,彌陀的智慧、彌陀的光明、名號,“皆聞十方”。

  “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教授名字”分人、分法,他教授的方法是“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教授的名字,就是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實在講,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法門。雖然簡單,含義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信願持名“南無阿彌陀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果地上,對于這個方法、名號的功德才徹底明了,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要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世尊在其他經裏告訴我們,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更莊嚴的,不但有,而且很多。爲什麼說阿彌陀佛第一?阿彌陀佛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他的方法這麼簡單、這麼容易,而且是真實的成就,確實第一。就這一個角度來看,十方一切諸佛都沒有。這是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的法門,一切衆生依照這個法門平等成佛,因果都平等。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也是阿彌陀佛第一。他發這個願,他真做到了。這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在經上有時候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天,還有聲聞,你會生起疑惑,以爲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天人,換句話說,那裏沒有叁惡道、沒有阿修羅道,還有人道、天道、聲聞。現在我們讀這一句經文,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十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所以他的世界是一真法界,聲聞、緣覺、六道決定沒有。佛在經上有的時候也說有,本經裏解釋得很詳細,佛說西方極樂世界人天、聲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你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是人道去往生的,佛說他是人;小乘發心求願往生的是聲聞,是這個意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決定沒有人天、聲聞這種稱呼。第二個意思,是從修行功夫上比照他方世界。像我們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思煩惱都還沒有斷,所以從修行斷證上來講,等于他方世界的人天。如果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破,就等于他方世界的聲聞。說爲人天、聲聞是這個意思。

  其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不但是菩薩,我在講席中常常跟諸位說,是“普賢菩薩”。因爲西方世界的大衆,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與《華嚴經》上所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完全相應。所以彭際清居士稱本經爲中本《華嚴》,是有道理的,這話不是隨便說的。《無量壽經》稱爲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西方世界每個人都修十大願王,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那個地方是普賢大士的法界。我們再看看《華嚴經》,佛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菩薩最後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修普賢行,所以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從初信位菩薩(當然都是圓教,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教)、二信位、叁信位,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都是普賢菩薩,實在是非常希有難逢。

  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叁經之後,成爲淨土四經,很有道理,這是真知灼見。印光大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的後面,成爲淨土五經,尤其不可思議。如果他沒有把這章經文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我們讀《楞嚴》,往往把《大勢至圓通章》含糊籠統念過去,沒有留意,看不出它奇妙之處。印光大師把它附在後面,使我對于這一章經就特別留意,這才發現它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比《般若心經》超過太多太多了。印祖這樣一拈出來,使我們體會到了。淨宗經論至此究竟圓滿了,還要不要再加?到此爲止,真的沒得加了。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蜎蠕類是畜生。六道裏講了叁道,其余的叁道不必說,都包括在其中。“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甯可得否。

  法藏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請教,我立的這個願超過一切諸佛。法藏在因地所發的大願,從“欲令我作佛時”一直到“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也未曾發過這樣的願。這樣的大願能不能圓滿?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願必成,怕的是你沒發願。不是其他的諸佛做不到,是其他諸佛沒有動這個念頭,沒有發這個願。他發的這個願超過一切諸佛。

  願是發了,怎樣修學,怎樣達到,這是非常大的問題。說實在話,我們讀這部經就是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裏?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我們只要發心認真的去學,佛就是經,經就是佛,佛就在我們面前,經本一展開,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你不發心學,展開這個經本,阿彌陀佛不在,沒有感應。要學他的發心,學他的發願,學他的修行。問題提出來了,老師怎樣回答他,怎樣教他?

  世間自在王佛。即爲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前面說過,法藏比丘向佛請教,如何修行才能很快的證得無上菩提?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難的衆生,他無限的悲願才能得到圓滿。佛遇到這樣的學生,當然非常珍惜,絕對不會讓學生失望。我們來看看佛是怎樣教導他。

  “世間自在王佛,即爲法藏而說經言”。說經的時間長,當然不能把世間自在王佛所說的一切經詳細的敘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經四十九年,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你想想看,他要說多少經!此處先設一個比喻,肯定了法藏比丘所發的大願必定能圓滿,這非常重要。他的願,前面說得很清楚,他要成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第二大願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衆生,生到他的國土都成菩薩。這一願比成佛超越諸佛的願還要難,還要細微,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佛在此地說一個比喻:“譬如大海一人鬥量”。一個人用鬥來量海水,如果“經曆劫數”,這是講無限長久的時間,他不斷的量,海水還是可以量得盡的,“尚可窮底”。海水可以用鬥量,這個比喻就是說,只要你真正有決心、毅力,精進不懈,決定可以成就。下面是正說。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我們今天求道,道業不能成就;不但道業不能成就,就是來聽經,聽了之後不懂,往往把意思錯解,確實是有,而且是多數,不是少數。原因在沒有至心。“至心”這兩個字怎麼講?事實上,夏蓮居居士會集這一品經文,品題用“至心精進”,就是經文這兩句。“至心”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若有一個妄念,這個心就不誠,當然更談不上“至”。所以,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才是至心。若用一個妄念都沒有的心來聽經,會開悟的;即使講經的人沒有開悟,聽經的人也會開悟。“至誠感通”,會開悟的,所以古人常說“會講不如會聽”,會聽很重要。

  佛教他“修行要用真心”,也就是本經經題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正淨”,用這個心是至心。用至心生活,你的生活就快樂,真正離苦得樂。我們今天生活爲什麼不快樂,爲什麼有那麼多痛苦?心不清淨、不平等,迷而不覺,所以生活才有痛苦。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