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從那裏來?苦就是從不平等、不清淨、迷惑顛倒來的。樂從那裏?快樂是從清淨、平等、覺而不迷來的。
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目的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現在就離苦,不是將來。如果離不開現前的苦,能離開將來的苦,沒有人會相信。所以,佛法學了馬上就管用,立刻就見效,這是真正的佛法。我們學佛,學了這麼久,爲什麼還不見效?你雖然學佛,你的心不誠,不是真心來學佛,所得的效果不如預期的理想。
“精進”,決定能成就,而且能快速的成就。因爲法藏比丘希望他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要速成,那就要精進。精是精純、簡潔,不多、不雜、不亂。如果你學的太多、太雜、太亂,你想快速成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法教學是教我們精純的進步,一門深入。如是契入之後,于其他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接觸就貫通,就是觸類旁通。可惜的是現代人不相信,認爲修學一定要讀很多很多的經論,才能真正透徹的理解佛法。殊不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佛法絕對不是多聞可以得來的,佛法是從開悟得來的。怎麼能開悟?是修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明心見性,大澈大悟。淨宗講“理一心不亂”,跟禅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同一樁事。只是宗門教下用的名詞不相同,境界是一樣的,這才能通達一切法門。
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是從這個途徑成就的,這是諸位必要知道的。悟後起修,那時候才博學多聞,沒有開悟之前是沒有資格博學多聞,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裏講的。沒有開悟,煩惱沒有斷,多聞都變成了邪見。他講“有解無行”,解就是看得很多、聽得很多;無行,妄想、煩惱沒有斷,沒有修行,“增長邪見”。你所學的都變成邪知邪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道場裏的一些同修,展開經典、注解,叫他講一段給我聽聽,講的都是邪知邪見,爲什麼?用他自己意識來講,把佛經講成凡夫之經,佛知佛見變成凡夫知見。清涼大師講的話沒錯!如果“有行無解”,真正修行,但是不讀經典,清涼大師說“增長無明”,那也不行。因此,祖師大德才教我們一門深入,解行並進。
讀經,我就讀一本。讀一本,我心裏有行又有解,我既不是邪見,也不墮無明,無明邪見兩邊雙破。這個方法好,所以初學教你一門深入。讀經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一切經裏最殊勝的經典,依這部經修行,能精進不止,就是此地講的“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佛道一定能成就,特別是指這一部經,萬修萬人去!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莊嚴。
佛不告訴他,反過來問他,你自己去想一想,要怎樣修,才能成就佛國土的莊嚴?
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裏佛講了叁個“自”。佛道怎麼成就的?是你自悟、自修、自證,不是別人給你的。這叁個“自”字都是直指人心,當人自性,所以這一段經文跟禅宗教學的儀式、義趣完全相同,禅宗裏稱“機鋒”。一切法不離自性,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一個真正學佛人,一定要發起至心。至心就是“是佛之心,作佛之心”,這是真心。真心裏一定含有勝果,花果同時!佛門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花果同時,果是蓮子。不像其他的花,先開花後結果,花果不同時。因裏有果,果裏有因,所謂“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此,只要你用真心精進,永遠保持真誠心,這才是精進。
如果我們聽起來還是很難體會,我們用經題,清淨心、平等心。你能永遠保持心地清淨不染、平等不雜,這是真清淨。心裏起一念就染汙。什麼染汙?貪、嗔、癡、慢染汙。是非人我不平,就退轉,這就不是精進。換句話說,怎樣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此地講的“至心”。這個心是因,這個心也是果,因果都是一個心,真正保持而不失,就是功夫。
佛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就是佛的心清淨、平等、覺,凡夫爲什麼變成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不覺,就是凡夫。所以,你的心一念清淨、平等、覺,就是一念佛!可惜的就是一念成佛,第二念又退到凡夫位上,馬上就退轉,不能把佛保持住。諸佛的本事是能永遠保持不退,我們這一念成佛,第二念就退回來,第叁念就退得更多,愈退愈不像話!大家能從這個地方體會,你才曉得經論中常講“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是什麼意義。
這部經好講,因爲我們的目標、方向、修行的方法,都在經題裏顯示出來。所以,你只要能精進保持,就是經上講的“何願不得”,可以滿願!像經文中叁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是佛教法藏的苦口婆心,意思非常的深廣。古德爲我們略說叁個意義。
第一、是法藏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所以,若沒有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實在講,學佛很難成就。過去生中一定有非常深厚的善根,這一生又有殊勝的增上緣,像法藏所表現的“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他無論在智慧、德行、用功,都超過其他的同學。則“清淨佛國”這一樁事還用得著說嗎?應當自己明了。他有善根、有智慧,不必佛說。這段經文含有這個意義:你自己應當知道怎麼做。這是真正善根成熟的學生,一點就通。法藏確實是有這樣的禀賦,有這樣的天才。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是攝取佛國,就是建立一個道場。極樂世界是一個大道場。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願望,不要說佛,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今天在臺灣有不少法師,每個人依照自己理想去建道場,十方諸佛也是依照他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佛國土。有些佛取穢土,像地藏菩薩的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人家都不願意到地獄去度衆生,他偏偏要到地獄去度衆生。到地獄要現地獄相,因爲你不跟他們現同樣身,就不能度那一類衆生。佛要度人道,他要現人身;度天道,他就現天身;度畜生道,他現畜生身,隨類化身。因此,有些佛在因地取清淨國土,有些佛取穢濁的國土,這是每個人意願不相同。換句話說,世間自在王如來對法藏說,你來問我,你叫我怎麼說?要照我的說法,就不能隨你的意;這是隨你的意,我怎麼能說。所以,佛給他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有這層意義在。
第叁,凡是淨土都有報、有化。法身是本體、是理體,是沒有形相的。從有形、有相來講,報身報土、化身化土,一定要菩薩自家本分去攝取。所以說,“汝自當知”也是爲應自分,這是古德講的。“自分”就是禅家所謂“法身向上之事”,這就超越菩薩所修的範圍。這幾句話的意義顯得非常深、非常廣,不是凡夫所能體會的。法藏在此是示現,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裏示現成佛是一樣的。他久遠劫前早就成佛了,不是十劫之前才成佛的。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情形大致相同。不過,我們這個國土是五濁惡世,他的國土是五清報土,清淨之極。他非常慈悲,裝作不知道。因爲裝作不知道,佛才詳細的說法。如果他在此地一下就開悟了,那底下經文都沒有了,《無量壽經》就到此爲止。所以,他還是裝作一個凡夫,裝作我們這個樣子—佛講什麼,我聽不懂。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刹。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是裝作聽不懂,其實他怎麼會不了解?佛一指點,他就徹底覺悟。爲了利益衆生,同時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因爲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假如他在此地表示開悟,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我們對于極樂世界真的是很難相信啊!他們這樣表演,師徒一問一答,我們想想極樂世界是有點道理,非常符合我們現代所講的科學精神,不是憑空想像建造的,四十八願也不是關起門來在家裏發的。底下這段經文,我們就看出來,的確爲我們建立了清淨的信心。
“斯義宏深”。這個意思太深了!深在什麼地方?就是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平等成菩薩,都圓證叁不退。換句話說,都入諸佛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刹土沒有的,所以不是普通菩薩能知道的。
“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應正遍知,是如來十號裏的兩個德號,前面曾經講過。
“廣演諸佛無量妙刹”,這是求佛爲他說法,說明十方一切諸佛修因證果,建立刹土接引衆生這些大事。法藏都希望知道,給自己作個參考,自己然後怎樣來取舍?怎樣來修學?底下這句話很重要,說明自己求學的態度。“若我得聞”。如果我聽了佛爲我說十方一切諸佛的妙刹,無量妙刹的因緣果報,我都知道。“如是等法”,就是指諸佛無量妙刹。我一定思惟,一定修習。“誓滿所願”,就是前面所講的,他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那就是他的本願。十方世界六道衆生生到他的國土,都作菩薩,把他自己求學的目標、方向、態度,全都表明了,老師才樂意教他。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學生真要學,老師就要真教。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間的善知識、好老師,教學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學生認真,老師就認真;學生不認真,老師也不認真。真正善友決定不吝法,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求學的態度,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教我們,我們全部做到。教你放下,有沒有放下?沒放下,下一次就不教。所以,一個真正求學的人,不容易遇到。
我往年在臺中求學的時候,老師就常常感歎找學生不容易,他常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所以,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到那裏去找?以後我在國外講經,常常感覺到一個人非常孤獨,總希望有多幾個同學,做個助緣,…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