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個幫手。所以,每次回到臺中見李老師,都勸他多教幾個學生。這話前後至少講過二十遍,每一次見面我都會提一提,勸他多教幾個學生。最後一次他就很不客氣說:“這樣好了,你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我不敢再開口了,爲什麼?我想,我找不到學生,我到那裏去找到一個傻瓜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老師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想一想,真的找不到。現在學生表面聽話,轉過頭來就不是那一套。我才真正體會到李老師從前講“老師找學生難啊!”太難了,世間自在王佛有福,遇到阿彌陀佛這麼好的學生,最聽話的,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好學生。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講他的德行高;“明”是講他的智慧大,真正有德行、真正聰明。教學是以德行爲第一個項目,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諸位曉得什麼是教育?第一就是品德的修養,這是列入最重要的科目。第二科是言語。古人有個比喻,“舌頭,是一個人一生禍福之門”。說話要謹慎小心!往往我們自己隨便說話,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言語中得罪人,跟人家結下冤仇,自己都不曉得,到後來報複之慘烈,不曉得禍根是何時種下的。所以,言語多麼重要!言語列在教學的第二個科目。這是教育的大根本。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就要求學生學應對,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言語,學習這些。自己身心德行的修養,人倫的關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等等關系,都要清楚、要明白。你才曉得怎麼做人,然後才能跟人和睦相處,才有一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教育的目的在此。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教育的目的。今天社會這麼亂,因爲家庭亂。家庭怎麼亂?因爲自身亂,本身沒有受教育。所以,教育是以德行列在第一位。你好學,沒有德行,老師不會教你的。如果老師教你,你將來能力強,在社會做的壞事更多,所以第一是觀察學生的德行。
法藏確實有高尚的品德,有聰明智慧,老師教導不費力氣,他領悟得快。“志願深廣”,這一點特別難得,他有大悲的願力,所以“即爲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功德嚴淨”。二百一十億是表法,依《華嚴經》與《大智度論》,二百一十億代表圓滿的數字,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一個也不漏,代表圓滿。密宗裏常用二十一代表圓滿,二十一的十倍就是二百一十。前面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也是密宗代表圓滿的數字。所以此地的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數字就不大了,就漏掉太多了,就不能說是圓滿的。這些諸佛刹土裏的“功德”,功是修因,德是果報,正報、依報。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修功而後才有德,才能得到!你自己沒有修功,那來的德?所以功德兩個字要認識清楚。
現在有很多人把功德兩個字錯解了,認爲在寺院裏捐幾個錢就做了很多功德,這是錯誤的。功德不能用金錢買來的,在寺院裏出一點錢,那是種福田,是福德,沒有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古代梁武帝當年在世是佛門大護法,他以他的地位、權力、財富,在國境內建了四百八十所寺院,度出家人;就是幫助人出家,有幾十萬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梁武帝跟他見了面,就很自豪的說,“我替佛教做這麼多的事,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生氣,就不護他的法。達摩祖師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假如達摩祖師點點頭說,“你功德很大。”梁武帝是不是就護他的法?假如梁武帝問,“我的福報大不大?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啊!功德是戒、定、慧。持戒修定是功德,這不是拿金錢能買得到的,也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要持戒,“戒律”我在講席中說得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看到持戒這兩個字,戒、定、慧叁學,看到“戒”不能只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把戒想得那麼狹小,錯啦!戒律的意義非常廣大。老師的教誡要遵守,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
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師到臺灣來,我們談了很多,談到從前觀宗寺的教學,谛閑老人教人就是一門深入,除了本宗的教學之外,其他任何宗派經典都不准看。那時候演師很年輕,在觀宗寺看到這種教學方法,心裏不服,到後來才知道真是有道理。因爲他的教學不是教你博學多聞,目的是教你修定,修戒定慧。你能遵守這個方法修行,就容易得清淨心。所以,他的目的是在修清淨平等覺,不主張廣學多聞。等到你心地真正清淨,然後再開放參學,廣學多聞,那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心沒有得到清淨,絕對不許可廣學多聞。換句話說,第一個階段是品德的修養,第二個階段是學術的修養,教學分兩個階段。
學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父母的教誡、朋友的規勸。我們有過失往往自己不知道,朋友看到了,來勸告我們,只要是對的,我們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改過,這都是持戒。才曉得持戒的意義是多麼深廣!乃至于晚輩看到我們有過失,告訴我們,我們也要改過自新。所以,看到“戒”就想到佛在經上講的戒條,這是死在字句之下,不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死在字句裏,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淨,心清淨就能開智慧,這是功德。戒是改過自新,是功德,定是功德,慧是功德,功德是講的這些。
“嚴”是莊嚴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很美好,生活環境美好。我們這副長相是自己神識投胎的時候,依照父母相貌變現出來的。因爲喜歡父母(你不喜歡就不會來投胎),就自自然然變成父母那個樣子。現在人不懂這道理,認爲是遺傳,不是的,是神識來投胎時取的相。但是諸位要曉得,相能改,不能改得那麼快,慢慢的可以改。從那裏改起?從心改。所以四十歲以上,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個時候的,是後天的。你在這一生中起心動念,你的心地善良、心地溫厚,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慈悲之相;心胸險惡,相貌就不善。所以四十歲以後,相貌就要自己負責,不是你投胎來的。相會變,相隨心轉。一個真正有修持、有學問的人,你想騙他,騙不了的。爲什麼?你的心思都挂在相貌上,有學問、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是清淨還是汙染,是善是惡,都能看出一個大概。
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好心。“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這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境界是環境,環境就好了。爲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相好是有福!有福的人就住在福地。看風水的人常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福報的人,即使這一塊是福地,他也住不下去;他住在這個地方總是別別扭扭的不安,幾天就搬走,沒有福。這才曉得修福多重要。
佛稱爲“二足尊”,一是智慧,一是福德。“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成佛,就是福報圓滿、智慧圓滿,兩種都圓滿。福慧中,他是第一福德,第一智慧。所以,不可以把他看作兩只腳裏最尊貴的,那大錯特錯!由此可知,依正莊嚴都要從心地上修,修因才能得到果報。莊嚴要清淨,那才是真正的莊嚴。莊嚴是美好,美好而不清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天上很美好,但是不清淨,所以是有漏的福報。清淨是無漏的福報。無漏的福報通常稱爲功德。因爲“淨”是功德,“嚴”是福德,是莊嚴美好。嚴淨合在一起,福德也變成功德。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含功德。
“廣大圓滿之相”。廣大是講十方無盡諸佛刹土,太大了。圓滿是完完全全講解給他聽,沒有漏掉、沒有缺失,全部都爲他說出來了。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不但講解給他聽,佛有神力,把諸佛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自己去參觀。換句話說,他不但聽佛所說,而且真正見到,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皇宮裏講《觀無量壽佛經》的情形一樣,釋迦牟尼佛把諸佛刹土現出來,讓韋提希夫人自己去看。那時候不只是夫人一個人看見,宮中還有五百宮女同時看到。全都看過之後,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動推薦西方極樂世界的,是把十方世界展現出來,看你喜歡那個世界,我就教你怎麼修法,讓夫人自己選擇。世間自在王佛也是這樣的,把十方一切諸佛刹土都展現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讓他看。
“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句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他告訴我們兩句話,“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老師有耐心教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學生也學不疲倦,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修學。我們今天修學的時間稍微長些,大家都不肯幹,怎麼能成就,怎麼能跟法藏相比?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短時間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那時候的人壽命長,四十二劫,所以他有這麼長的時間來教學。
今天,我勸諸位同修,勸你們一部經學十年,如果你們嫌時間長,則成就就很有限。十年學一部經,說老實話,才能學得透徹,學得徹底!真的把一部經消化,學到了。若是十年學十部經,等于一年學一部,學個皮毛而已。一年學個五部、十部,那更是開玩笑,什麼都學不到。善學者,第一部經要花十年,第二部經要兩叁年,第叁部經大概半年,第四部經一兩個月就行了。愈學愈快,而且保證你所學的部部都通達,部部都圓滿,那才是真正快速成就。你不用這個方法,一切經一生都不得其門而入。這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這就是持戒,就得定。心裏不打妄想,不想再學第二部經,心定了。一門深入就是慧,戒定慧叁學立刻就得到。這是真的戒定慧叁學,不是假的,雖然是淺一點,確實是真的叁學。我們常常念經要注意這些地方,你看看人家教學的精神、耐心,爲什麼他有成就,道理就在這裏。
這一段就是敘說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學,法藏比丘求學的經過。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曆史,經文不長,沒有幾…
《無量壽經講記 至心精進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