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七卷▪P4

  ..续本文上一页的闻思修;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法门,不是小乘法门。所以,我们特别要从这个慧学里头,跟诸位讲菩萨三妙慧。这个三妙慧就是闻慧、思慧、修慧。闻即深信,这个是闻慧。这一点相当相当的难。这“思”,执受在怀;修慧是持守不失。我要跟诸位说说这个事情。这个法门,是有名的难信之法;你譬如说,像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人家喜欢;为什么呢?讲道理啊!愈研究愈有味道。今天,给你讲阿弥陀经,劝你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信得过吗?你听了,你不说它是乌托邦,不说它是假理想,就算你很不错了。果然能够真信,深信不移,这样的人,到那儿去找去?我自己学佛,学了七年,才相信这个法门。虽然相信,说老实话,假如从五根五力来讲,我连个信根都没有;谈不到力量啊!只是相信,不再诽谤了,不再说它是老太婆教了,不再说它是迷信了。七年以后,观念上才转移啊!真正相信,是我在讲华严经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啊!才真正看中了这个法门。我所发现的弥陀经就是华严经里,一真法界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是,念佛是能入啊!一真法界是所入啊!拿到这一个一把钥匙,这才能入一真法界的这个大门啊!的的确确是个难信之法。所以,你要是一利耳根,就能够深信不疑,晓得持名这个办法;这一种修学方法确实能够了生死,超三界,证入一真法界;像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不是闻慧,是什么?执持,这两个字,就是思慧与修慧。“执”,所谓是执受在怀,心里头真有了,有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真正有了,这是执。孔老夫子跟我们讲:“择善固执”。我们现在要择善固执。不错!大乘佛法是讲破执著。那么,我们是想一想看,我们的人我执、法我执,能破得了吗?破不了啊!人我执不善,人我不善,法我也不善。所以,孔老夫子教我们择善固执。什么是善呢?前面讲过,善中善,福中福,就是阿弥陀佛。那你为什么不执著这个呢?的确啊,你要把这个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它就是善中善、福中福,你要搞清楚了,可不简单。这个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我们现在用的时间很短,没有办法详细跟诸位来介绍。但是,可以提醒诸位,希望诸位从此之后,能够认真地修学念佛法门,读诵大乘经论。双管齐下,行解相应,这是最有善根福德的人了。所以,我们这一句名号,听在耳里头,存在心上;常常念著阿弥陀佛,他的大愿大行,无量功德,摄受十方一切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世界,这个是思慧啊!我教学、讲经,时常提醒大家,一个真正觉悟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这个心量小,窄小,就是迷惑,就是颠倒。他念佛很难成就。所以说,我们的学佛,我们弘法利生,决定不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也不是为我们自己的一个道场,叫别人来赞叹,那都错了。你说,我们今天在那边做,为什么呢?我们什么都不为!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法喜充满啊!勉强为利益一切众生,像金刚经里面讲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为什么呢?度,还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我度你嘛!我能够帮助你的,只不过是增上缘而已。你看看,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全是你自己;谁度谁呀?自己度自己。人要是把身心世界,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摆脱掉了,得大自在啊!你要不能摆脱掉,那你就是苦海无边,没有边际啊!弘法利生也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是目的。看一切人都觉悟,看一切众生都解脱了,都往生佛国土了,都见佛闻法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尽心尽力在这儿做的,欢欢喜喜在这儿做的。如果,你是为名来做,做了多少年,名也没有得到,那你多苦恼呢?为利去做,你做了多少年,也没有人来供养你,那你不气死了。什么都不为,这多自在啊!众生有福报,有缘份的,他相信,他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他离苦得乐了。福报少的人,他听到了,听了不信,不愿意照这个做,也好;“一利耳根,永为道种。”跟前面故事里头所讲的一样,一称南无佛,他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他也证阿罗汉果,那有什么不好呢?所以这个叫思慧。我们念念为度一切众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就像前面金刚经里所说的一样,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啊!那么,我提倡,劝大家的四句话,就是说,于事无求,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都不求。于人无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里面,有真正之乐,有真正的法喜,有真实的受用。那么,讲到修慧,“修”就是持。“持”是什么呢?保持,不让它失去,保持在心里面。心,它会表现在行为上,这个叫真正的持。如果是行为上作得很像样,心里面没有,那不叫持,那是假的,只有外表,没有内容。所以,这个持,是用在心上。这一句名号,古德所谓是“万德洪名”,念念在心里面;同时,我们又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涵意,是无量觉。持这一句名号,我们的身心,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无所不觉;无论是逆境、顺境,决定不迷,与这一句佛号就相应了。所以,这正是佛地论里面所讲的“菩萨屡三妙慧,净土往还。”这就是这一句里头所说的。菩萨屡三妙慧,净土往还。那么,这一边所讲的,以闻思修得入净土,这个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下面呢?简单跟诸位说,本经要紧的是三资粮—信愿行。又信愿行就是闻思修,就是闻、执、持。前面这个表解里面,我们看到。所以,闻是信,思是愿,修是行。所以,闻佛,闻说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信字,三资粮的信资粮;执受在怀,这个就是愿资粮;你要没有愿,不甘心情愿,你怎么会执受在怀。守持不失,就是行资粮,这个就属于行。这是三而一、一而三,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圆圆满满地具足了三慧三学。那他怎么不入净土呢?

  再给诸位讲,这执持名号,这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是四种念佛之一,就是持名念佛。这种修行方法,能够叫我们得到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一行,六祖大师,坛经里头说过。本经,专主执持名号,正是对机之教。以佛号投于杂心,杂心不得不纯。这个是特别偏重于本经修学上来说的。龙树菩萨,在毗婆沙论里头说,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同这个世间的道路一样,有远、有近、有难行、有易行。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里面的易行道。正因为行门太容易了,而且成就又是那么样的殊胜,所以信的人就难了。世间人总是认为经过一番苦难而得来的,他相信;轻而易举得来的,他反而不容易相信。

  那么,底下这一条,跟诸位说的:又但称名号,不假参究。这个就是讲只要念佛,不必要去参禅;换句话说,不必禅净双修,专修净土,就好了。专修就好了,不要假借这个参禅。过去,空谷禅师,他老人家有句话说:不必参念佛是谁,只要我们直而纯一念去,亦有开悟之日。这个几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呢?参禅的目的,就是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么,也许有人,他这个目的,是在此地,你叫我念佛?我念佛能大彻大悟吗?我念佛能明心见性吗?给诸位说,能!你要晓得,你为什么不能够大彻大悟?为什么不能够明心见性?那是因为你有障碍,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碍。障碍是烦恼,是你的心杂乱,所以,你不能明心、你不能见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不乱不杂了,纯一了,当然大彻大悟,当然明心见性。所以,禅师讲,也有开悟的一天啦!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那么也许有人问,永明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就是禅净双修。他有几句话也很有名的。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他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求生作佛祖。”那么,你们听了这几句话,唉哟!我现在修念佛法门,那我还得去参个禅呀!可是诸位要晓得,永明大师这个话,是为谁说的?说话时候的背景如何?你要了解,他是为那些参禅人而说的;不是为专修念佛的人而说的。如果,你专修念佛法门,他老人家一句话都没得说。你修禅,他看到你在禅上不会有成就,可是,要叫你舍弃禅来修净土,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乎就教你什么?禅不错,很好啊!最好再加一点净土进去,禅净双修啊!那你的成就一定很快。劝勉参禅人的话,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如果你真的,要想在念佛当中带一点禅观,那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能另外去参话头,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到。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正在你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够反观,能念之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佛。”这样能所双忘,心佛相即,这种观照与禅家的参究是相同的;而且在成就上来讲呢?比这个禅家的观心,或者是参话头,还要来得殊胜,这是诸位要特别把它记住的,能够用得上这个方法,当然是太好了。这就是正念佛的时候,即念反观;注重这四个字,就在这一念上反观,这个观是观照般若;就是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那个“观”,也就是照见的意思,就在这个念头上照见;照见什么呢?上面一句所说的,能念之外,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为什么呢?你所念的这个佛啊,是你自己心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你自己念自己。所念的佛外,这儿讲境界,无有心能念于佛。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是“能所双亡,心佛相即。”我在前面跟诸位提示:你念佛的时候,全心是佛,全佛即心。要这样念法才行,这样念法,这个感应特别地殊胜。那么,底下这个两对“能念之心,离形绝相;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像楞严经,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尊者去找心,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所以说不可言有。一天念到晚,念阿弥陀佛;不能说有念。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天天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可言有说。“能念之心,它又灵灵不昧;所念之佛,他又历历分明。”你看,不可言无啊!你也不能说空,不能说无念。有念、无念,两边都不立。不能说有念,不能说无念,空有不立。空有是两边,两边不立,心佛一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体,能所就不二啊!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能所不二啊!“如是持名,则通实相。”你念佛,要是这个念法,与禅宗的这个参究,实在上讲,就没有两样了。这个念法,在念佛上讲呢?这叫作理念;换句话说,你要求理一心不乱,求这个念佛三昧当中,快快开智慧,你就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非常非常地有效。

  那么前面也跟诸位提过。这四种念佛,这个地方是讲到实相,讲到持名,持名再通实相,这是念佛四种方法里头的两种;那么,除这个之外,还有一种叫观像念佛。观像是什么意思呢?那真是要有很大的福报必需有人奉养他,自己也清闲,没有事情。家里头,有个佛堂;很庄严的佛堂,供的有佛像。自己一天到晚,在这佛堂里,不离开,看著佛像,这叫做观像念佛。使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好庄严的形像,深深地印在自己心上,我们讲,印在自己脑海里,这个叫观像。但是,你要是离开了佛像呢?那你就观不成了。另外一种叫观想;观想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也就是十六观经里面的方法来观想。这个两种,都不太容易。这四种,是以持名最容易、最方便。但是,观像、观想,与实相不同,很不容易跟实相相应。而持名很容易与实相相应。这个法门真正妙极了,无怪于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提倡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人不弘扬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去记取。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七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