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聞思修;因爲,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法門。所以,我們特別要從這個慧學裏頭,跟諸位講菩薩叁妙慧。這個叁妙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聞即深信,這個是聞慧。這一點相當相當的難。這“思”,執受在懷;修慧是持守不失。我要跟諸位說說這個事情。這個法門,是有名的難信之法;你譬如說,像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人家喜歡;爲什麼呢?講道理啊!愈研究愈有味道。今天,給你講阿彌陀經,勸你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信得過嗎?你聽了,你不說它是烏托邦,不說它是假理想,就算你很不錯了。果然能夠真信,深信不移,這樣的人,到那兒去找去?我自己學佛,學了七年,才相信這個法門。雖然相信,說老實話,假如從五根五力來講,我連個信根都沒有;談不到力量啊!只是相信,不再誹謗了,不再說它是老太婆教了,不再說它是迷信了。七年以後,觀念上才轉移啊!真正相信,是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啊!才真正看中了這個法門。我所發現的彌陀經就是華嚴經裏,一真法界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是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是,念佛是能入啊!一真法界是所入啊!拿到這一個一把鑰匙,這才能入一真法界的這個大門啊!的的確確是個難信之法。所以,你要是一利耳根,就能夠深信不疑,曉得持名這個辦法;這一種修學方法確實能夠了生死,超叁界,證入一真法界;像華嚴經裏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不是聞慧,是什麼?執持,這兩個字,就是思慧與修慧。“執”,所謂是執受在懷,心裏頭真有了,有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真正有了,這是執。孔老夫子跟我們講:“擇善固執”。我們現在要擇善固執。不錯!大乘佛法是講破執著。那麼,我們是想一想看,我們的人我執、法我執,能破得了嗎?破不了啊!人我執不善,人我不善,法我也不善。所以,孔老夫子教我們擇善固執。什麼是善呢?前面講過,善中善,福中福,就是阿彌陀佛。那你爲什麼不執著這個呢?的確啊,你要把這個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它就是善中善、福中福,你要搞清楚了,可不簡單。這個裏面有很大的學問,有很深的學問在裏面。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很短,沒有辦法詳細跟諸位來介紹。但是,可以提醒諸位,希望諸位從此之後,能夠認真地修學念佛法門,讀誦大乘經論。雙管齊下,行解相應,這是最有善根福德的人了。所以,我們這一句名號,聽在耳裏頭,存在心上;常常念著阿彌陀佛,他的大願大行,無量功德,攝受十方一切念佛衆生,往生西方世界,這個是思慧啊!我教學、講經,時常提醒大家,一個真正覺悟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這個心量小,窄小,就是迷惑,就是顛倒。他念佛很難成就。所以說,我們的學佛,我們弘法利生,決定不是爲個人的名聞利養,也不是爲我們自己的一個道場,叫別人來贊歎,那都錯了。你說,我們今天在那邊做,爲什麼呢?我們什麼都不爲!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法喜充滿啊!勉強爲利益一切衆生,像金剛經裏面講的“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而得度者。”爲什麼呢?度,還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我度你嘛!我能夠幫助你的,只不過是增上緣而已。你看看,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全是你自己;誰度誰呀?自己度自己。人要是把身心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擺脫掉了,得大自在啊!你要不能擺脫掉,那你就是苦海無邊,沒有邊際啊!弘法利生也沒有目的,沒有目的就是目的。看一切人都覺悟,看一切衆生都解脫了,都往生佛國土了,都見佛聞法了,這是多麼開心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盡心盡力在這兒做的,歡歡喜喜在這兒做的。如果,你是爲名來做,做了多少年,名也沒有得到,那你多苦惱呢?爲利去做,你做了多少年,也沒有人來供養你,那你不氣死了。什麼都不爲,這多自在啊!衆生有福報,有緣份的,他相信,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他離苦得樂了。福報少的人,他聽到了,聽了不信,不願意照這個做,也好;“一利耳根,永爲道種。”跟前面故事裏頭所講的一樣,一稱南無佛,他後來遇到釋迦牟尼佛,他也證阿羅漢果,那有什麼不好呢?所以這個叫思慧。我們念念爲度一切衆生,不能著度衆生的相,就像前面金剛經裏所說的一樣,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啊!那麼,我提倡,勸大家的四句話,就是說,于事無求,世出世間法裏頭我們都不求。于人無爭,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個裏面,有真正之樂,有真正的法喜,有真實的受用。那麼,講到修慧,“修”就是持。“持”是什麼呢?保持,不讓它失去,保持在心裏面。心,它會表現在行爲上,這個叫真正的持。如果是行爲上作得很像樣,心裏面沒有,那不叫持,那是假的,只有外表,沒有內容。所以,這個持,是用在心上。這一句名號,古德所謂是“萬德洪名”,念念在心裏面;同時,我們又曉得這一句佛號的涵意,是無量覺。持這一句名號,我們的身心,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無所不覺;無論是逆境、順境,決定不迷,與這一句佛號就相應了。所以,這正是佛地論裏面所講的“菩薩屢叁妙慧,淨土往還。”這就是這一句裏頭所說的。菩薩屢叁妙慧,淨土往還。那麼,這一邊所講的,以聞思修得入淨土,這個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下面呢?簡單跟諸位說,本經要緊的是叁資糧—信願行。又信願行就是聞思修,就是聞、執、持。前面這個表解裏面,我們看到。所以,聞是信,思是願,修是行。所以,聞佛,聞說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信字,叁資糧的信資糧;執受在懷,這個就是願資糧;你要沒有願,不甘心情願,你怎麼會執受在懷。守持不失,就是行資糧,這個就屬于行。這是叁而一、一而叁,所以說,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圓圓滿滿地具足了叁慧叁學。那他怎麼不入淨土呢?
再給諸位講,這執持名號,這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說,這是四種念佛之一,就是持名念佛。這種修行方法,能夠叫我們得到一行叁昧。這一行叁昧,就是一心不亂。一行,六祖大師,壇經裏頭說過。本經,專主執持名號,正是對機之教。以佛號投于雜心,雜心不得不純。這個是特別偏重于本經修學上來說的。龍樹菩薩,在毗婆沙論裏頭說,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如同這個世間的道路一樣,有遠、有近、有難行、有易行。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裏面的易行道。正因爲行門太容易了,而且成就又是那麼樣的殊勝,所以信的人就難了。世間人總是認爲經過一番苦難而得來的,他相信;輕而易舉得來的,他反而不容易相信。
那麼,底下這一條,跟諸位說的:又但稱名號,不假參究。這個就是講只要念佛,不必要去參禅;換句話說,不必禅淨雙修,專修淨土,就好了。專修就好了,不要假借這個參禅。過去,空谷禅師,他老人家有句話說:不必參念佛是誰,只要我們直而純一念去,亦有開悟之日。這個幾句話很重要,爲什麼呢?參禅的目的,就是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麼,也許有人,他這個目的,是在此地,你叫我念佛?我念佛能大徹大悟嗎?我念佛能明心見性嗎?給諸位說,能!你要曉得,你爲什麼不能夠大徹大悟?爲什麼不能夠明心見性?那是因爲你有障礙,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障礙是煩惱,是你的心雜亂,所以,你不能明心、你不能見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了,不亂不雜了,純一了,當然大徹大悟,當然明心見性。所以,禅師講,也有開悟的一天啦!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那麼也許有人問,永明大師,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就是禅淨雙修。他有幾句話也很有名的。淨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他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求生作佛祖。”那麼,你們聽了這幾句話,唉喲!我現在修念佛法門,那我還得去參個禅呀!可是諸位要曉得,永明大師這個話,是爲誰說的?說話時候的背景如何?你要了解,他是爲那些參禅人而說的;不是爲專修念佛的人而說的。如果,你專修念佛法門,他老人家一句話都沒得說。你修禅,他看到你在禅上不會有成就,可是,要叫你舍棄禅來修淨土,面子上也過不去,于是乎就教你什麼?禅不錯,很好啊!最好再加一點淨土進去,禅淨雙修啊!那你的成就一定很快。勸勉參禅人的話,這是我們要記住的。如果你真的,要想在念佛當中帶一點禅觀,那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能另外去參話頭,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到。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正在你念佛的時候,你就能夠反觀,能念之心。“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佛。”這樣能所雙忘,心佛相即,這種觀照與禅家的參究是相同的;而且在成就上來講呢?比這個禅家的觀心,或者是參話頭,還要來得殊勝,這是諸位要特別把它記住的,能夠用得上這個方法,當然是太好了。這就是正念佛的時候,即念反觀;注重這四個字,就在這一念上反觀,這個觀是觀照般若;就是心經裏面講的,觀自在那個“觀”,也就是照見的意思,就在這個念頭上照見;照見什麼呢?上面一句所說的,能念之外,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爲什麼呢?你所念的這個佛啊,是你自己心性裏變現出來的;所以,是你自己念自己。所念的佛外,這兒講境界,無有心能念于佛。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是“能所雙亡,心佛相即。”我在前面跟諸位提示:你念佛的時候,全心是佛,全佛即心。要這樣念法才行,這樣念法,這個感應特別地殊勝。那麼,底下這個兩對“能念之心,離形絕相;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像楞嚴經,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尊者去找心,七處征心;覓心了不可得,所以說不可言有。一天念到晚,念阿彌陀佛;不能說有念。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不可言有說。“能念之心,它又靈靈不昧;所念之佛,他又曆曆分明。”你看,不可言無啊!你也不能說空,不能說無念。有念、無念,兩邊都不立。不能說有念,不能說無念,空有不立。空有是兩邊,兩邊不立,心佛一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體,能所就不二啊!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能所不二啊!“如是持名,則通實相。”你念佛,要是這個念法,與禅宗的這個參究,實在上講,就沒有兩樣了。這個念法,在念佛上講呢?這叫作理念;換句話說,你要求理一心不亂,求這個念佛叁昧當中,快快開智慧,你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非常地有效。
那麼前面也跟諸位提過。這四種念佛,這個地方是講到實相,講到持名,持名再通實相,這是念佛四種方法裏頭的兩種;那麼,除這個之外,還有一種叫觀像念佛。觀像是什麼意思呢?那真是要有很大的福報必需有人奉養他,自己也清閑,沒有事情。家裏頭,有個佛堂;很莊嚴的佛堂,供的有佛像。自己一天到晚,在這佛堂裏,不離開,看著佛像,這叫做觀像念佛。使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相好莊嚴的形像,深深地印在自己心上,我們講,印在自己腦海裏,這個叫觀像。但是,你要是離開了佛像呢?那你就觀不成了。另外一種叫觀想;觀想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也就是十六觀經裏面的方法來觀想。這個兩種,都不太容易。這四種,是以持名最容易、最方便。但是,觀像、觀想,與實相不同,很不容易跟實相相應。而持名很容易與實相相應。這個法門真正妙極了,無怪于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提倡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人不弘揚這個法門。這是我們要好好地去想一想,去記取。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