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儿童,往往在害一次大病之后,这个人整个就变样子了。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儿子,非常地聪明伶俐,他说在八、九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发高烧,时间相当之长,等到病好了之后,这个小孩渐渐就很痴、很呆,变成这种情形;他说与小的时候,活泼、伶俐、聪明,完全不相同,变成呆头呆脑。那么由此可知一场大病都能够使人痴呆,像丧失了记忆,何况生死?生死之苦比这个病苦,要严重得太多太多。
佛在经里头有一个比喻说形容死之苦,有如生龟脱壳。那么诸位想想,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他说人投胎出生之苦,就像生龟脱壳一样,这这个生死之苦,死是个大苦,生又是一个大苦,所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道理在此地。也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记得前生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大修行人,他不昧因果,像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在他母亲肚子里头怀胎十个月啊!可是他的福报大、神通大,他在母亲的胎胞里面,依然在讲经说法,没有这些苦的感受,这是福报大,所以他生生世世的事情都不会忘掉,那么这个是大修行人。那么第二个类型的,是属于夺胎的,什么叫夺胎?就是住在母亲胎胞的这个人,他在一出生下来的时候就死了,另外一个人的灵魂,他刚刚好去投胎,就借著他这个身体;实际上他是两个,一个身体是两个人,前面那个人,他坐了十个月的胎,坐满之后,一出生,他就死了,第二个人,夺了他的身体作为自己的身体,这叫夺胎,因为他没有受十个月胎狱之苦,所以夺胎的人,记得前生的事情。这个在我们中国历史笔记小说里头都有记载,这当然不是很多的事情,不是一个正常的,也不是多见的,那么这属于夺胎,才能够记得前生的事情,所以死、生就是苦。那么还有一种情形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这个生究竟是苦还是乐?特别是小孩,小孩不懂事,天真澜漫,他这个苦乐,马上表现在面孔上;不像成年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这个是小孩做不到的。那么你看看小孩出世的时候,一出生,你看他是不是满脸笑容,啊!很喜欢,哈哈大笑出生了,那个生就是乐啊!我们看见小孩出生下来,那个面孔都是愁眉苦脸,一生下来就哭,那哭,苦才哭嘛!乐他就会笑了,他就不哭了,所以一生下来,你就看到他哭得痛苦,可见得他很苦啊!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也能够证明生不是乐,是苦。一出生就哭,一出生口里头就叫苦,如何能够脱离三苦、八苦呢?
第二是“老苦”,老之苦,我们不要多说,年岁大了,像我这种年龄,就已经感觉到老之苦了。年轻的人尚且不能体会,但是观察那些老人,老态龙钟,耳也聋了,眼睛也昏了,也花了,动作也不灵了,处处需要人照顾,这是老之苦啊!在中国,如果儿孙孝顺,这个晚年还算是幸福;假如儿孙不孝顺,老年的确是相当可怜。在西方,这一种情形更为普遍,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到台湾来观光,对于中国的社会非常地羡慕,道理就是在此地。中国的家庭,三代同堂的还相当之多,这在外国是见不到的,换句话说,对老人的照顾,在今天全世界而言,依旧是在中国。
第三种是“病苦”,病苦的经验,我想每个人都有,纵然你没有大病,有的时候也要生一点小病,病的滋味你尝试过。如果是得过大病的人,他对于病苦感受的,那就更深了。
第四种“死苦”,死之苦就是神识离开自己的身体,像前面所讲的,佛所说的,如同“生龟脱壳”,投胎跟舍报,这个是最大的苦难;投胎的时候迷迷糊糊来投胎,投胎虽然不苦,可是坐胎就苦啦!这十个月在胎胞里面,这个苦啦!死的时候,四大分离,你的神识离开你的躯壳,这个时候非常非常地痛苦,那么生、老、病、死谁没有呢?古人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个四种苦人人都具足,那一个人也没有办法避免。
除这个之外,在我们依报环境当中,还有三类苦,那就是:第一个是“爱别离”,无论是你所爱的人或者你所爱的物,总是不能够长久得到的,他会跟你离开,聚的时候你很欢喜,离开的时候你就悲伤。其次一类,“怨憎会”怨家对头,不希望遇到偏偏朝夕共室,所以是:不是怨家不聚头,怨憎会的苦啊!第三种是“求不得”,在这个世间,自己有欲望,始终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求名求利,纵然得到了,又怕失掉,有患得患失之苦。这个三种也是每一个人所不能够避免。
末后一条,叫“五阴炽盛苦”,前面七条是指的果报,我们现前的感受,不外这七大类,后面这个一条是业因,也就是苦因,前面是苦果,这一条是苦因。五阴炽盛,五阴烦恼在里面就像火烧得很猛烈,很旺盛。所以前面这个七种苦果延蔓不断,苦苦相牵,如果没有办法超脱,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种苦果必定是一生比一生深,一生比一生更苦,这种道理,这个事实,我们很冷静地去想一想,可以能够想到几分,而且在常理的推测上,必然如是啊!众苦我们简单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这些名词希望大家要注意到,要记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前面七种是果,后面这一种是因。
那么再给诸位讲这个“坏苦”,什么叫“坏”呢?“坏”是到变坏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苦了,譬如我们三界之内的色界天,色界天里面,色界天人,都有相当禅定的功夫,他有色身,他也有物质上的享受,但是他因为没有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他断了,断了五欲,所以这些苦他没有,他是离开了。色界天的寿命相当之长,他这个寿命怎么说呢?完全是禅定的功夫,他的定功要一失掉,他就要堕落了。所以定功失掉,当堕落的时候,他感觉到苦,坏苦,他的色身、他的宫殿都坏了,他又要到六道里头去轮回、去投胎。
无色界天,连色身都不要了,他没有色身,他就没有坏苦,可是无色界天人,这个寿命也是依定力而说的。譬如说他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失掉了,失掉之后必定往下面堕落,为什么呢?他没有往上面去的,他要往下面堕落,这个时候感觉到苦。那么这种苦给诸位说,为什么不叫坏苦?因为他没有色身,他有色身这叫坏苦,没有色身叫“行苦”,他这个定功不能够常住。
实际上说来,欲界众生这三种全部都有,譬如到老的时候、死的时候,坏苦现前。我们的青春不能够永驻,这是行苦,一天一天地衰老,这是属于行苦。所以佛告诉我们,教我们要觉悟,人生所享受的无非是苦而已呀!实在没有乐,所谓乐,不过是这些苦暂时地停止,那么你感觉得好像很乐,实际上那有乐呢?何况乐极生悲呀!由此可知的确没有乐,苦是真实的,乐是假的。
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全部没有,八苦没有,坏苦、行苦都没有。没有这些苦,我们才说它做乐,真正没有这些众苦,这个乐是真乐,我们称之为极乐。极乐国度有四土,同居土中无有此苦,全部都没有,诸位要特别注意到,同居土里面,带业往生之人,这些苦已经永远离开了,不会再有了。他所受的不老,自在之乐,这是我只举了两条,因为我们世间人无法避免的老苦,他那里不老,青春永驻,长生不老,我们这个世界求不得的,他那里有,我们这个地方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不自在啊!他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得大自在,得自在之乐。
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古德告诉我们,念佛人或者我们讲学佛人,当他没有得到无生法忍的时候,决定不能够度众生,为什么呢?自己没有能得度,怎么能度人呢?俗话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我常年讲经,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学佛的诸位同修们,我们一定要记住,学佛有两个目标,这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要求开悟,第二个阶段,我们要求证果。如果要想接引众生,帮助别人,最低限度,我们要得到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达成了,那度众生是更圆满了。如果说是第一个目标都没有达到,那要是讲度众生,恐怕是办不到的。
古德的标准相当之高,那么这个讲到说要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在禅宗里面说就是明心见性;在念佛人来说,则是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我们在此地要作一个详细的说明。那么这是我在这里特别用红线给你画出来“未得无生法忍,必定不能度生”。
这个附带地跟大家介绍,清朝慈云灌顶大师,他是乾隆时间的人,他老人家在我们佛教也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法师,有很多的著作,而且都写得非常之好,流传在世间。那么他讲西方极乐世界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二土修行难易;这两个地方比较起来,我们修行,在我们这个世界难,在西方极乐世界容易,那么这是怎么说法的呢?这个十条底下举了。此土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彼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我们晓得,学佛最重要的是老师,顶重要的是老师。我们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第一要紧的,就是要从明师受戒,那么最好的老师当然是佛,而我们这个世间到那里去找佛呢?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间真是太少太少了。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记载的,就以本师释迦牟尼佛来说,他老人家所示现、住世只有八十年,寿命跟一个普通人一样,不太长,而他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也就是说他教化的影响只有一万二千年,那么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了。要等到下面一尊佛再出世,这个世间才有佛法,下一尊佛是弥勒佛,什么时候出世?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五十六亿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在人间,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度生。那么诸位要想想,五十六亿年跟一万二千年,不成比例呀,这个短短一万二千年当中有佛法,而五十六亿年,这么长的期间没有佛法,纵然这一万二千年有佛法,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法运还分三个时期,正法只有一千年,像法也只有一千年,末法则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第二个一…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