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兒童,往往在害一次大病之後,這個人整個就變樣子了。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兒子,非常地聰明伶俐,他說在八、九歲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發高燒,時間相當之長,等到病好了之後,這個小孩漸漸就很癡、很呆,變成這種情形;他說與小的時候,活潑、伶俐、聰明,完全不相同,變成呆頭呆腦。那麼由此可知一場大病都能夠使人癡呆,像喪失了記憶,何況生死?生死之苦比這個病苦,要嚴重得太多太多。
佛在經裏頭有一個比喻說形容死之苦,有如生龜脫殼。那麼諸位想想,活的烏龜,把它的殼拔下來,他說人投胎出生之苦,就像生龜脫殼一樣,這這個生死之苦,死是個大苦,生又是一個大苦,所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道理在此地。也有極少數的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大修行人,他不昧因果,像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在他母親肚子裏頭懷胎十個月啊!可是他的福報大、神通大,他在母親的胎胞裏面,依然在講經說法,沒有這些苦的感受,這是福報大,所以他生生世世的事情都不會忘掉,那麼這個是大修行人。那麼第二個類型的,是屬于奪胎的,什麼叫奪胎?就是住在母親胎胞的這個人,他在一出生下來的時候就死了,另外一個人的靈魂,他剛剛好去投胎,就借著他這個身體;實際上他是兩個,一個身體是兩個人,前面那個人,他坐了十個月的胎,坐滿之後,一出生,他就死了,第二個人,奪了他的身體作爲自己的身體,這叫奪胎,因爲他沒有受十個月胎獄之苦,所以奪胎的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這個在我們中國曆史筆記小說裏頭都有記載,這當然不是很多的事情,不是一個正常的,也不是多見的,那麼這屬于奪胎,才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所以死、生就是苦。那麼還有一種情形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這個生究竟是苦還是樂?特別是小孩,小孩不懂事,天真瀾漫,他這個苦樂,馬上表現在面孔上;不像成年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這個是小孩做不到的。那麼你看看小孩出世的時候,一出生,你看他是不是滿臉笑容,啊!很喜歡,哈哈大笑出生了,那個生就是樂啊!我們看見小孩出生下來,那個面孔都是愁眉苦臉,一生下來就哭,那哭,苦才哭嘛!樂他就會笑了,他就不哭了,所以一生下來,你就看到他哭得痛苦,可見得他很苦啊!這是我們能看到的,也能夠證明生不是樂,是苦。一出生就哭,一出生口裏頭就叫苦,如何能夠脫離叁苦、八苦呢?
第二是“老苦”,老之苦,我們不要多說,年歲大了,像我這種年齡,就已經感覺到老之苦了。年輕的人尚且不能體會,但是觀察那些老人,老態龍鍾,耳也聾了,眼睛也昏了,也花了,動作也不靈了,處處需要人照顧,這是老之苦啊!在中國,如果兒孫孝順,這個晚年還算是幸福;假如兒孫不孝順,老年的確是相當可憐。在西方,這一種情形更爲普遍,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到臺灣來觀光,對于中國的社會非常地羨慕,道理就是在此地。中國的家庭,叁代同堂的還相當之多,這在外國是見不到的,換句話說,對老人的照顧,在今天全世界而言,依舊是在中國。
第叁種是“病苦”,病苦的經驗,我想每個人都有,縱然你沒有大病,有的時候也要生一點小病,病的滋味你嘗試過。如果是得過大病的人,他對于病苦感受的,那就更深了。
第四種“死苦”,死之苦就是神識離開自己的身體,像前面所講的,佛所說的,如同“生龜脫殼”,投胎跟舍報,這個是最大的苦難;投胎的時候迷迷糊糊來投胎,投胎雖然不苦,可是坐胎就苦啦!這十個月在胎胞裏面,這個苦啦!死的時候,四大分離,你的神識離開你的軀殼,這個時候非常非常地痛苦,那麼生、老、病、死誰沒有呢?古人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這個四種苦人人都具足,那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避免。
除這個之外,在我們依報環境當中,還有叁類苦,那就是:第一個是“愛別離”,無論是你所愛的人或者你所愛的物,總是不能夠長久得到的,他會跟你離開,聚的時候你很歡喜,離開的時候你就悲傷。其次一類,“怨憎會”怨家對頭,不希望遇到偏偏朝夕共室,所以是:不是怨家不聚頭,怨憎會的苦啊!第叁種是“求不得”,在這個世間,自己有欲望,始終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求名求利,縱然得到了,又怕失掉,有患得患失之苦。這個叁種也是每一個人所不能夠避免。
末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前面七條是指的果報,我們現前的感受,不外這七大類,後面這個一條是業因,也就是苦因,前面是苦果,這一條是苦因。五陰熾盛,五陰煩惱在裏面就像火燒得很猛烈,很旺盛。所以前面這個七種苦果延蔓不斷,苦苦相牽,如果沒有辦法超脫,沒有辦法解決,這一種苦果必定是一生比一生深,一生比一生更苦,這種道理,這個事實,我們很冷靜地去想一想,可以能夠想到幾分,而且在常理的推測上,必然如是啊!衆苦我們簡單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這些名詞希望大家要注意到,要記住,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前面七種是果,後面這一種是因。
那麼再給諸位講這個“壞苦”,什麼叫“壞”呢?“壞”是到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了,譬如我們叁界之內的色界天,色界天裏面,色界天人,都有相當禅定的功夫,他有色身,他也有物質上的享受,但是他因爲沒有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他斷了,斷了五欲,所以這些苦他沒有,他是離開了。色界天的壽命相當之長,他這個壽命怎麼說呢?完全是禅定的功夫,他的定功要一失掉,他就要墮落了。所以定功失掉,當墮落的時候,他感覺到苦,壞苦,他的色身、他的宮殿都壞了,他又要到六道裏頭去輪回、去投胎。
無色界天,連色身都不要了,他沒有色身,他就沒有壞苦,可是無色界天人,這個壽命也是依定力而說的。譬如說他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失掉了,失掉之後必定往下面墮落,爲什麼呢?他沒有往上面去的,他要往下面墮落,這個時候感覺到苦。那麼這種苦給諸位說,爲什麼不叫壞苦?因爲他沒有色身,他有色身這叫壞苦,沒有色身叫“行苦”,他這個定功不能夠常住。
實際上說來,欲界衆生這叁種全部都有,譬如到老的時候、死的時候,壞苦現前。我們的青春不能夠永駐,這是行苦,一天一天地衰老,這是屬于行苦。所以佛告訴我們,教我們要覺悟,人生所享受的無非是苦而已呀!實在沒有樂,所謂樂,不過是這些苦暫時地停止,那麼你感覺得好像很樂,實際上那有樂呢?何況樂極生悲呀!由此可知的確沒有樂,苦是真實的,樂是假的。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全部沒有,八苦沒有,壞苦、行苦都沒有。沒有這些苦,我們才說它做樂,真正沒有這些衆苦,這個樂是真樂,我們稱之爲極樂。極樂國度有四土,同居土中無有此苦,全部都沒有,諸位要特別注意到,同居土裏面,帶業往生之人,這些苦已經永遠離開了,不會再有了。他所受的不老,自在之樂,這是我只舉了兩條,因爲我們世間人無法避免的老苦,他那裏不老,青春永駐,長生不老,我們這個世界求不得的,他那裏有,我們這個地方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不自在啊!他那個地方沒有這些,得大自在,得自在之樂。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古德告訴我們,念佛人或者我們講學佛人,當他沒有得到無生法忍的時候,決定不能夠度衆生,爲什麼呢?自己沒有能得度,怎麼能度人呢?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我常年講經,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學佛的諸位同修們,我們一定要記住,學佛有兩個目標,這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要求開悟,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求證果。如果要想接引衆生,幫助別人,最低限度,我們要得到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達成了,那度衆生是更圓滿了。如果說是第一個目標都沒有達到,那要是講度衆生,恐怕是辦不到的。
古德的標准相當之高,那麼這個講到說要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在禅宗裏面說就是明心見性;在念佛人來說,則是得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我們在此地要作一個詳細的說明。那麼這是我在這裏特別用紅線給你畫出來“未得無生法忍,必定不能度生”。
這個附帶地跟大家介紹,清朝慈雲灌頂大師,他是乾隆時間的人,他老人家在我們佛教也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法師,有很多的著作,而且都寫得非常之好,流傳在世間。那麼他講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二土修行難易;這兩個地方比較起來,我們修行,在我們這個世界難,在西方極樂世界容易,那麼這是怎麼說法的呢?這個十條底下舉了。此土是指我們這個世界,彼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曉得,學佛最重要的是老師,頂重要的是老師。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第一要緊的,就是要從明師受戒,那麼最好的老師當然是佛,而我們這個世間到那裏去找佛呢?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間真是太少太少了。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記載的,就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來說,他老人家所示現、住世只有八十年,壽命跟一個普通人一樣,不太長,而他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也就是說他教化的影響只有一萬二千年,那麼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要等到下面一尊佛再出世,這個世間才有佛法,下一尊佛是彌勒佛,什麼時候出世?彌勒下生經裏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十六億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度生。那麼諸位要想想,五十六億年跟一萬二千年,不成比例呀,這個短短一萬二千年當中有佛法,而五十六億年,這麼長的期間沒有佛法,縱然這一萬二千年有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法運還分叁個時期,正法只有一千年,像法也只有一千年,末法則是一萬年,我們現在是在末法第二個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