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普贤第二
净空法师讲述
【德遵(1)普贤第二】
《解》这些大菩萨们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贤菩萨的十大修行纲领(十大愿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并以导归极乐为目的。
《注》
(1)(德)道德行为。(遵)遵守、依照,也是榜样的意思。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1),所谓善思惟菩萨(2),慧辩才菩萨(3),观无住菩萨(4),神通华菩萨(5),光英菩萨(6),宝幢菩萨(7),智上菩萨(8),寂根菩萨(9),信慧菩萨(10),愿慧菩萨(10),香象菩萨(10),宝英菩萨(11),中住菩萨(12),制行菩萨(13),解脱菩萨(14),而为上首(15)。
《解》这一段的(贤护菩萨〉是与释迦佛同时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萨,其他十五位菩萨则是他方世界来此参加法会的菩萨。由前面十四位菩萨的名号含义中,让我们认识这部经典的殊胜,第十五位(制行菩萨〉教我们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后一位是代表修行的果报。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菩萨的上首。
《注》
(1)(贤护)即能保护自己纯正的思想行为,又能乐于护持他人的意思。他是释迦佛在家修学净土的学生,地位与普贤、文殊相同。(等十六)就是连以下列出的十五位来自他方世界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有证的在家菩萨。(正士)“正”正知正见,“士”知识分子。知见同佛的知识分子称为正士,亦称大士,是菩萨的别号。
(2)(善思惟菩萨)他的思想见解都是纯善的。代表专修净土的人具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与阿弥陀佛相应。
(3)(慧辩才菩萨)有智慧、有口才,能把净宗教理说得让人相信。
(4)(观无住菩萨)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在此代表修净土的人对一切法,心不执著、不留恋,念佛才能往生。
(5)(神通华菩萨)表灵活应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学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门介绍给广大群众,让大众都能明白接受。
(6)(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英发是发挥。表这部经能显发我们深广的智慧。
(7)(宝幢菩萨)“幢”是圆筒形的旗帜。古时候道场有讲经时,就把幢挂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众来听经,所以“幢”表宣扬佛法。“宝幢”表宣扬最殊胜的佛法,在此表宣扬本经的法缘最是无比的殊胜。
(8)(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学本经就能得到无上的智慧。
(9)(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净是修行的根本,在这里代表依照这部经修学就能身心清净。
(10)(信慧菩萨)表能深信本经。(愿慧菩萨)表肯发愿学习求生净土。能深信发愿,就是有真实智慧的人。(香象菩萨)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这三位菩萨是代表往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信、愿、行。
(11)(宝英菩萨)“宝”是智慧宝藏,“英”是精华。所以“宝英”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华,能令凡夫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决定成佛。
(12)(中住菩萨)“中”中道,“住”安住。把心安住在此经、佛号中,就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
(13)(制行菩萨)“制行”是指控制我们的思想行为。念佛就是制行,在这里代表持戒念佛。
(14)(解脱菩萨)“解”解除烦恼,“脱”脱离六道、十法界。表示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就能往生净土,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得大自在。
(15)(而为上首)是指这十六位大菩萨代表在家菩萨众的上首。
咸共遵修(1)普贤大士之德(2),具足无量行愿(3),安住一切功德法中(4),游步(5)十方,行权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8)。
《解》这一段经文是说,与会的大众,都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学习他的修行十大纲领(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们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贤菩萨同样无量的大行大愿,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上,也就能成就如来果地上一切究竟圆满的功德法。他们都能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注》
(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2)(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无量,说之不尽,总归纳为十大愿王,名目如下: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錀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3)(具足无量行愿)以上参加大会的菩萨们,人人都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也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无量行愿。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动。“一切功德法”是菩萨修行成佛以后的圆满功德。
这里教导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5)(游步)游戏神通。
(6)(行权方便)很善于教导,能随众生不同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指菩萨们的神通游戏、自在游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需要来协助教化他们。
(7)(入佛法藏)对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达明了。“佛”是觉悟、明了,“法”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8)(究竟彼岸)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愿(1)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2)。
《解》他们具备上面所说的智慧与能力,所以都发愿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普度一切众生。
下面是菩萨们示现度众生的情况。他们可以做到随顺众生的愿望,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为众生说法。这里只举出一种最殊胜的佛身来作例子,因为能现佛身,其他的身分就没有不能示现的了。
《注》
(1)(愿)誓愿。
(2)(成等正觉)就是示现成佛。
舍兜率(1),降王宫(2),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3)。以定慧力(4),降伏魔怨(5),得微妙法(6),成最正觉(7)。
《解》这些菩萨们示现成佛,首先要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人间来,他们都选择降生在王宫,身为太子,这样世间一般人希求的一切富贵,他全都得到了。但是这些富贵,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所以又现出家相,去勤苦的修行,寻求解决生死的真理。
这些示现都是为度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而作的表演。菩萨以定和慧的力量,降伏种种的魔怨,到最后彻底明白,唯有一心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才能在一生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意思是告诉我们,人间的富贵荣华并不是最好的,成佛才是最好;也显示我能成佛,一切众生也一样可以成佛。
《注》
(1)(兜率)印度话,中文是“知足”的意思。知足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菩萨修行必须知足才算圆满。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分内院和外院。内院是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外院是天人住处,享受快乐的环境。(舍兜率〉是菩萨示现作佛,八相成道的第一相(第一个示现)—“下生”相,是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这是一切诸佛示现成佛的一般形象。
(2)(降王宫)这一句包括第二相“投胎”到帝王之家,及第三相“出生”为太子。一般世间人所追求的富贵,他全都得到了。
(3)(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这四句是第四“出家”相。这是说明世间富贵达到极处,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才放弃王位,出家苦行学道。“苦行”就是修习艰难勤苦之行,勤苦学道,寻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菩萨示现投胎、出生,然后出家修苦行,这些都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而作的表演。
(4)(定慧力)“定力”是对于种种魔怨,能不受诱惑。“慧力”是对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看得清楚。
(5)(降伏魔怨)有定有慧,才能降伏魔怨。“魔”是折磨障碍的意思。心里有贪嗔痴等烦恼,外面有种种的恶缘诱惑。凡是障碍我们学佛的即是魔障。“怨”是冤家对头。
(6)(微妙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念佛往生不退,一生成佛的方法。
(7)(最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最圆满的佛果。
天人(1)归仰(2),请转法錀(3)。常以法音(4),觉诸世间(5)。
《解》天人知道菩萨示现成佛,他们非常仰慕、欢喜,虔诚恭请佛陀演说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请求,就如同释迦佛为大众说法四十九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四句是转法錀的总相。下面经文是转法錀的详细说明。
《注》
(1)(天人)天界的人。
(2)(仰)仰慕。
(3)(转法錀)“轮”是转轮王的武器,这里比喻佛法的威德,能降伏一切外道,破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所以演说佛法就叫做转法錀。
(4)(常)不间断。(法音)佛的一切教法。
(5)(诸世间)一切众生,包括凡、圣、植物、矿物和自然现象。
破烦恼城(1),坏诸欲堑(2),洗濯垢污(3),显明清白(4)。
《解》佛陀所说的道理教训,可以帮助众生破除贪嗔痴等等坚固的烦恼,降伏众生错误的种种欲望,去除心理、思想、见解的垢污,开显本有自性的清净。这是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
《注》
(1)(烦恼)指贪、嗔、痴三毒。(城)比喻烦恼坚固如城堡。
(2)(诸欲)指种种欲望。(堑)护城河,比喻爱欲情深。
(3)(洗濯)去除。(垢污)心理的污染。
(4)(显明)除邪显正。(清白)自性清净无染。
调(1)众生,宣妙理…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德遵普贤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