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净空法师讲述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錀。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此段解文是劝愿劝行。大师说净土之所以殊胜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一般说,断尽见思,证小乘阿罗汉果,或大乘七信位菩萨,别教七住菩萨才能超越轮回。当今之世没有一个人能作到。倓虚老法师说过,他一生看到参禅得禅定者有,开悟的一个也未见到。参禅不开悟,不能出三界。得禅定不过生四禅天而已。黄念祖老居士说,密宗在大陆近四十年来十亿人口中,学密有成就者只有六个人,不成比例。夏莲居老居士对于禅、密、教都有研究,晚年一切放下,佛不离口,珠不离手,人家说他迷在佛号中,他听而不闻,真是好榜样。

  西方世界不止带业即可往生,横出三界,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其他方便、实报、寂光三土也同时生到,因四土是平列的。方便土是断尽烦恼者所生处,实报土是法身大士所居,寂光土是如来果地。我们带业往生,一品烦恼未断,怎能一下子就圆净四土?此皆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所致。“开显四教法錀”,到了西方,一切法门均能听到学到,知此事实,应放下一切经论。西方有阿弥陀佛是老师,诸大菩萨是同学道友,环境优越,学必有成,何苦在此间苦苦的去追求?纵然有时间读这些大经大论,真能懂吗?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李老师说:“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还能解佛的意思吗?”这是真话。我劝大众念无量寿经,先念三千遍,每天三遍,念三年,心就定了。念时心要专要静,其他经典一律放下。无量寿经比阿弥陀经讲的详细,阿弥陀经言简义赅,不容易懂。无量寿经可帮助建立信心。我近三年的工力完全用在无量寿经上,不仅口念,要把经中教训时时刻刻记住,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念的愈多,体会的愈深且广,经中义理无有穷尽,你用一生的时间念这部经,其中义理皆无止境。用此经启蒙,兼以奠定三资粮的基础。“四教法錀”即无量寿经的发扬光大。

  “众生圆净四土”,比上面“横具四土”要高要深。圆净四土至少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圆满无欠缺,即经中所讲“一生补处”。此“一生”二字是双关语,“一生”是不要等第二生,又“一生”是一生到西方即得到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种讲法是合理的,有经文可作证明,即“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及“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以下称“善人”,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佛介绍这个法门如此详细透彻,听了之后再不相信,乃是善根福德不足,业障深重,应熟思之。下面两段经文说明如何往生,能否往生,非常重要,希特别注意。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在一般经论所说,修到十地法云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且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娑婆世界一生补处者只有弥勒菩萨一人,在兜率内院,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降世成佛。西方世界后补佛无量无边,十方世界如有佛入灭,即往补其缺。西方世界如同后补佛的培训所。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阿鞞跋致”,梵语,不退义。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已于前面玄义中详为解释。如果就娑婆世界说,藏教初果,通教见地(等于声闻乘之预流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四教修行到此地位,名位不退。但只是在断惑方面相等,智慧不等。藏教初果比不上通教见地,通教见地比不上别教初住,别教初住比不上圆教初信。智慧功德不一样。

  通教菩萨,别教十回向菩萨,圆教十信菩萨,名行不退(行不退中无藏教)。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名念不退(念不退无藏通二教)。此亦仅就断惑言,都是平等的,智慧功德完全不同,圆教初住比别教初地超越甚多。

  “五逆十恶”,造极重罪,佛在一切经中说在一生中必堕地狱。五逆者:第一、出佛身血。提婆达多蓄意害佛,由山顶上推一大块石头砸佛,护法神由空中接住,但碎片掉下来把佛足碰出血。若害佛是结罪于一切众生,佛是三界导师,使一切众生闻法得度的机缘断掉,罪过弥天。第二、杀阿罗汉。罗汉是得道之人,教化一方,如害之乃是断多数人之慧命。真善知识影响千年万世,如孔老夫子在世并不出名,未作大官,一个普通不得志之人,不得已回家以教学为务,遵其教训必定得福,其所传是人天福报,功德尚且不可思议,何况佛的教化是世出世间无比的功德利益。第三、第四:杀父、杀母。父母对我们恩德至大,杀害父母乃属性罪,自然堕无间地狱。地藏经述之极详。第五、破和合僧。僧团乃培养佛教弘法人才之所,若破坏之其罪过亦堕无间地狱。诸佛出世也救不了,无间地狱时间亦为无量劫。十恶为: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造十恶之人看其用心如何,分上中下三品,亦皆有资格入地狱。如今这些罪恶之人皆能十念成就,下下品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此实不可思议。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腊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教”是经典,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道”是道理。如是凡夫,绝不是圣人,若是声闻缘觉,决定不是菩萨,阶级分的很清。“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异生”即别教的三贤位,“同生”是圆教的初住位。同与别是讲的真心本性,明心见性与佛所用的心是一个心,用真心,即谓之“同生性”。未见性前用识心,与佛不一样,谓之“异生性”,此即同生性与异生性的差别。别教三贤位的菩萨用识心,别教初地就用真心。造作五逆十恶的人生到西方即证三不退,三不退即同生性,比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超过太多了,在道理上讲不通,念不退非复异生,念不退是圆初住别初地,是同生性,绝不是异生性。“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这几句话,大家都能体会。“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在佛教称“大妄语”。“进步则舍故称”,如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菩萨。又如中学生考取大学,即称为大学生,证得初果即圣人,不是凡夫,证得行不退即菩萨不是二乘。“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讲的是正常现象,但在极乐世界就讲不通了。烦恼未断,本来是凡夫,一生到西方即是三不退法身大士,究竟是凡夫还是法身大士,说他是法身大士,他烦恼未断,说他是凡夫,他证了三不退。所以说俱非又是俱是。十方刹土没有这种现象,亦无此类阶位。若不是心性之极致,用真心本性达到了极点,指能念的心,是心性之极致,非同小可。持名的奇勋再加上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一品罪业未消,生西后即与圆初住别初地的菩萨地位平等。

  上边这几句话说得这样透彻,无怪乎印光大师赞叹这部要解说:如古佛再来为弥陀经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一般人轻视念佛法门,因其所说太玄太妙,很难令人相信。但佛讲此经时特向当机众之代表舍利弗述说全经,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见须有很高的智慧才能接受此法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往生,文殊在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普贤德行第一,在无量寿会上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此法门须有智慧德能兼优之人才有资格接受,足证任何法门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个地方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重要问题,罗什大师所译弥陀经有一句经文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是直译,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后人对一心不乱提出很多意见。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是圆初住、别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读了这一段解文,对罗什大师所译的一心不乱就没有疑惑了。五逆十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三不退,三不退是理一心不乱。为什么?不知道。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加持,有以致之。

  “一生补处”即后补佛,其成就与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位,弥勒是此世界的补处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生到西方世界要多少时间能证得补处菩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因有一“多”字,证明在十劫中补处菩萨的数字已超过一半,依此推论,一至六劫往生者均已升到补处菩萨地位。估计其修行期限不过五、六劫而已,若与娑婆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相较,几无可比拟。“释迦一代时教”,此处说“释迦”…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