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淨空法師講述
《解》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叁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錀。衆生圓淨四土。圓見叁身。圓證叁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谛研之。
此段解文是勸願勸行。大師說淨土之所以殊勝是“帶業往生,橫出叁界”。一般說,斷盡見思,證小乘阿羅漢果,或大乘七信位菩薩,別教七住菩薩才能超越輪回。當今之世沒有一個人能作到。倓虛老法師說過,他一生看到參禅得禅定者有,開悟的一個也未見到。參禅不開悟,不能出叁界。得禅定不過生四禅天而已。黃念祖老居士說,密宗在大陸近四十年來十億人口中,學密有成就者只有六個人,不成比例。夏蓮居老居士對于禅、密、教都有研究,晚年一切放下,佛不離口,珠不離手,人家說他迷在佛號中,他聽而不聞,真是好榜樣。
西方世界不止帶業即可往生,橫出叁界,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其他方便、實報、寂光叁土也同時生到,因四土是平列的。方便土是斷盡煩惱者所生處,實報土是法身大士所居,寂光土是如來果地。我們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未斷,怎能一下子就圓淨四土?此皆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加持所致。“開顯四教法錀”,到了西方,一切法門均能聽到學到,知此事實,應放下一切經論。西方有阿彌陀佛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學道友,環境優越,學必有成,何苦在此間苦苦的去追求?縱然有時間讀這些大經大論,真能懂嗎?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李老師說:“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還能解佛的意思嗎?”這是真話。我勸大衆念無量壽經,先念叁千遍,每天叁遍,念叁年,心就定了。念時心要專要靜,其他經典一律放下。無量壽經比阿彌陀經講的詳細,阿彌陀經言簡義赅,不容易懂。無量壽經可幫助建立信心。我近叁年的工力完全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僅口念,要把經中教訓時時刻刻記住,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爲。念的愈多,體會的愈深且廣,經中義理無有窮盡,你用一生的時間念這部經,其中義理皆無止境。用此經啓蒙,兼以奠定叁資糧的基礎。“四教法錀”即無量壽經的發揚光大。
“衆生圓淨四土”,比上面“橫具四土”要高要深。圓淨四土至少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圓滿無欠缺,即經中所講“一生補處”。此“一生”二字是雙關語,“一生”是不要等第二生,又“一生”是一生到西方即得到圓淨四土、圓見叁身、圓證叁不退。這種講法是合理的,有經文可作證明,即“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及“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稱“善人”,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佛介紹這個法門如此詳細透徹,聽了之後再不相信,乃是善根福德不足,業障深重,應熟思之。下面兩段經文說明如何往生,能否往生,非常重要,希特別注意。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即圓證叁不退。在一般經論所說,修到十地法雲地菩薩才能圓證叁不退。且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娑婆世界一生補處者只有彌勒菩薩一人,在兜率內院,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降世成佛。西方世界後補佛無量無邊,十方世界如有佛入滅,即往補其缺。西方世界如同後補佛的培訓所。
《解》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叁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叁不退也。
“阿鞞跋致”,梵語,不退義。叁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已于前面玄義中詳爲解釋。如果就娑婆世界說,藏教初果,通教見地(等于聲聞乘之預流果),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四教修行到此地位,名位不退。但只是在斷惑方面相等,智慧不等。藏教初果比不上通教見地,通教見地比不上別教初住,別教初住比不上圓教初信。智慧功德不一樣。
通教菩薩,別教十回向菩薩,圓教十信菩薩,名行不退(行不退中無藏教)。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名念不退(念不退無藏通二教)。此亦僅就斷惑言,都是平等的,智慧功德完全不同,圓教初住比別教初地超越甚多。
“五逆十惡”,造極重罪,佛在一切經中說在一生中必墮地獄。五逆者:第一、出佛身血。提婆達多蓄意害佛,由山頂上推一大塊石頭砸佛,護法神由空中接住,但碎片掉下來把佛足碰出血。若害佛是結罪于一切衆生,佛是叁界導師,使一切衆生聞法得度的機緣斷掉,罪過彌天。第二、殺阿羅漢。羅漢是得道之人,教化一方,如害之乃是斷多數人之慧命。真善知識影響千年萬世,如孔老夫子在世並不出名,未作大官,一個普通不得志之人,不得已回家以教學爲務,遵其教訓必定得福,其所傳是人天福報,功德尚且不可思議,何況佛的教化是世出世間無比的功德利益。第叁、第四:殺父、殺母。父母對我們恩德至大,殺害父母乃屬性罪,自然墮無間地獄。地藏經述之極詳。第五、破和合僧。僧團乃培養佛教弘法人才之所,若破壞之其罪過亦墮無間地獄。諸佛出世也救不了,無間地獄時間亦爲無量劫。十惡爲: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貪、嗔、癡。造十惡之人看其用心如何,分上中下叁品,亦皆有資格入地獄。如今這些罪惡之人皆能十念成就,下下品帶業往生,證叁不退,此實不可思議。
《解》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複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臘等則成大妄。進步則舍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複次。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教”是經典,佛所說的一切經教,“道”是道理。如是凡夫,絕不是聖人,若是聲聞緣覺,決定不是菩薩,階級分的很清。“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異生”即別教的叁賢位,“同生”是圓教的初住位。同與別是講的真心本性,明心見性與佛所用的心是一個心,用真心,即謂之“同生性”。未見性前用識心,與佛不一樣,謂之“異生性”,此即同生性與異生性的差別。別教叁賢位的菩薩用識心,別教初地就用真心。造作五逆十惡的人生到西方即證叁不退,叁不退即同生性,比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超過太多了,在道理上講不通,念不退非複異生,念不退是圓初住別初地,是同生性,絕不是異生性。“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這幾句話,大家都能體會。“躐等則成大妄”,“躐等”在佛教稱“大妄語”。“進步則舍故稱”,如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薩,不是十信位菩薩。又如中學生考取大學,即稱爲大學生,證得初果即聖人,不是凡夫,證得行不退即菩薩不是二乘。“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講的是正常現象,但在極樂世界就講不通了。煩惱未斷,本來是凡夫,一生到西方即是叁不退法身大士,究竟是凡夫還是法身大士,說他是法身大士,他煩惱未斷,說他是凡夫,他證了叁不退。所以說俱非又是俱是。十方刹土沒有這種現象,亦無此類階位。若不是心性之極致,用真心本性達到了極點,指能念的心,是心性之極致,非同小可。持名的奇勳再加上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所以才有這種特殊的現象,一品罪業未消,生西後即與圓初住別初地的菩薩地位平等。
上邊這幾句話說得這樣透徹,無怪乎印光大師贊歎這部要解說:如古佛再來爲彌陀經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一般人輕視念佛法門,因其所說太玄太妙,很難令人相信。但佛講此經時特向當機衆之代表舍利弗述說全經,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見須有很高的智慧才能接受此法門。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發願往生,文殊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普賢德行第一,在無量壽會上諸大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說明此法門須有智慧德能兼優之人才有資格接受,足證任何法門都不能與其相提並論。
這個地方也解答了我們一個重要問題,羅什大師所譯彌陀經有一句經文是“一心不亂”。玄奘大師譯本是直譯,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亂。後人對一心不亂提出很多意見。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是圓初住、別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讀了這一段解文,對羅什大師所譯的一心不亂就沒有疑惑了。五逆十惡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叁不退,叁不退是理一心不亂。爲什麼?不知道。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爲“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加持,有以致之。
“一生補處”即後補佛,其成就與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位,彌勒是此世界的補處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世界的補處菩薩。極樂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生到西方世界要多少時間能證得補處菩薩?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只有十劫,經中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因有一“多”字,證明在十劫中補處菩薩的數字已超過一半,依此推論,一至六劫往生者均已升到補處菩薩地位。估計其修行期限不過五、六劫而已,若與娑婆世界叁大阿僧祇劫相較,幾無可比擬。“釋迦一代時教”,此處說“釋迦”…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