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諸佛刹土,其狀況與娑婆世界略同。除淨土叁經外,一切經講一人在一生中修行圓滿成佛,只有華嚴一部經講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其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每參訪一位,其地位提高一層,五十叁位中等覺菩薩有十一位,參到普賢菩薩時,他就圓滿成佛。善財在華嚴會上參訪摩耶夫人時,他已經是等覺菩薩,摩耶到彌勒十位善知識,他已久居等覺。彌勒介紹他參普賢菩薩,普賢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圓成佛道。我們對于此事,要仔細的思考一下,普賢不但勸善財一人,而且是普勸華藏海會大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求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導師是毗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的左右助手,現在文殊發願求生,普賢普勸海會大衆,這兩位大弟子並未背叛老師,而老師亦未責備他們。這些事我們多想想才會對于淨土法門真正相信,也才會真正發心達到心性極致。至于他的成果,十方世界菩薩都不了解,爲什麼煩惱未斷,罪業極重之人,念幾聲佛號就能生到西方,其智慧德能即與等覺菩薩一樣?殊不知他的德能皆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作增上緣。
我剛才所說五逆十惡往生之人比作圓初住菩薩。大師在此處說五逆十惡之人生西以後,其一切受用與等覺菩薩同。大師說非九法界的衆生以自己的智慧所能明了。“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說的一生成佛之宗旨即在本經,所以本經是華嚴的歸宿與總結。天下古今相信者少,懷疑者多,言語文字對淨宗討論的很多,愈多愈不明顯,有修有證的大德們,他們的著述裏面,對淨宗多有懷疑。例如李長者的華嚴合論,即其一例。華嚴經自古至今只有兩個注解,一個是清涼大師的,一個是李長者的。李長者在清涼之前,他要爲華嚴經作注解,打算找一個清靜地方。上山時遇到一只老虎,他拿著拐杖還敲敲老虎頭,告訴老虎說,我要找一個清靜地方爲華嚴經作注解,你知道不知道?老虎搖搖尾巴即帶他走,走到一個山洞,原來是老虎窩。老虎搬家讓他在該處注經。一天忽然由池塘裏出來兩位小姐,服侍他的飲食,二年後注經快完,他想起這兩位小姐侍候他很久也未知其姓名,此念一動,再找這兩位小姐已不知去向。此乃天人供養。他在合論中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華嚴大,西方小。以李長者之道德修持,對西方淨土尚有此偏見,何況其他。蕅益大師說:“辭繁義蝕”。即暗指李長者而言。
《經》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勸導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華嚴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法門,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根本的歸宿即在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人不能相信,總是善根尚未成熟。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爲我們開導,把這些疑難一層一層解答,明白之後,應當發願求生,才不辜負大師的苦心。此處佛又勸勉我們求生淨土,淨土之殊勝即在“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世間善友少惡友多,鼓勵我們放下萬緣專修這個法門是善友。若勸我們說:華嚴經很好要多看看,法華經也不可不讀,這不是善友。這樣一來就分心也夾雜了。縱然努力也是雜進而非精進。人一生讀這一部經就夠了。不但世緣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能如此無一人不往生。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爲師友。如埙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衆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刹網所不能例。
羅漢菩薩均可稱善人,唯補處菩薩可稱爲“上善”,補處菩薩爲數甚多。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實聖”是真實的聖人,過去有漏業還未斷幹淨,如一般羅漢辟支佛,證到初果之後天上人間還要七次往來,因其有漏業未斷盡,見惑斷盡而思惑未盡,所以他必須要來。“權聖”是權巧方便,大權示現,如觀音勢至地藏菩薩,久遠劫前已成佛,示現在世間,同我們住在一起。如法照見文殊,文殊是大權示現。慈悲叁昧水忏講的迦諾迦尊者是一位阿羅漢,其道場在四川。悟達國師同他有緣見到了。而緣只有一次,向無二次,聖人雖多,如珍如瑞,不能遍國土。在西方就不同了,諸大菩薩可以天天見面。佛在世時,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菩薩衆不計其數,以舍衛大城爲例,有十萬人口,佛在城中講經多年,親自聽佛講經者約有叁分之一,知有佛而未曾見佛者也有叁分之一,其余叁分之一不知道有佛其人。雖然同居在一起,而所作所辦不同,聖人所辦的是求生極樂世界,勸導一切衆生往生。凡夫所辦的是名聞利養,貪嗔癡慢,輪轉六道之事。
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與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大不相同。大師說:“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爲師友。”“無漏不思議業”這幾個字很重要,若指聖人當無問題,若說是下劣凡夫之往生者,恐怕擔當不起,似有所疑。但經上又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上品上生章善導大師爲我們開示的很明白,如果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同他講,他不會相信。他能相信,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更能發願求生是多福德。大師在解文中說:“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此二句極有份量。心性無量無邊,念一聲佛號即有無量無邊的福德。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即心性之極致。彌陀名號也是自性的德號,自他不二,我們用心性極致,名號功德也變成極致的,無漏不思議業,再加彌陀本願功德作增上緣,才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爲師爲友,故成功快速。“如埙如篪”,此是詩經語J“埙篪”是古時樂器,埙音喧,篪音池,兩種聲音相和,形容兄弟和睦,是說生到西方與等覺菩薩如同兄弟一樣友愛,大家在一起,他們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而我們也與他們同盡無明,見思塵沙就不必說了。不只是證叁不退,乃是圓證叁不退,等于等覺菩薩。“同登妙覺”,妙覺是圓教佛果。
五逆十惡乃下等凡夫,生到西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超越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因位,可見生西以後,不需要叁劫四劫很快即證得補處佛位,更可推知西方世界補處菩薩占大多數。帶業往生的凡夫,在一生中即可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在同居土中剛剛往生者,見思未斷,無明未破,仍是凡夫身份不是等覺,所以西方世界即前面所說,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刹網所不能例”,“教網”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未說過此事。一切諸佛刹土亦沒有這種情況。此乃心性之極致,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淨土法門極樂同居超越一切諸佛刹土,今天有幸遇到,只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修學,不久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之大聖人。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于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正與此同。
佛在此經中明白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成就的殊勝莊嚴,時間不長,第一段介紹依報的環境,類似辦學校,在短期內,校園的建設,美侖美奂,設備之齊全,無絲毫欠缺。第二段講到正報的莊嚴,介紹導師阿彌陀佛爲最優秀的老師,聲聞菩薩一生補處,是學生修學的成就。從此兩段經文觀察,十方諸佛刹土不能相比,把極樂世界的好處說盡了,我們既然知道這種實際情況,那有不向往的道理。此節告訴我們一件大事因緣,即生死大事。在六道中想了生死出叁界,不是一件容易事,難在斷煩惱。迷惑造業受苦構成了輪回。受報時不知自省,更加迷惑,愈迷愈深,一世不如一世。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沒有六道,與他方世界之同居土不同,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也沒有十法界。其四土是橫列的,一生一切生,往生之人所帶之舊業,多少不相同,帶的少的,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帶的多的,在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事實上是一真法界。無論那一道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與等覺菩薩平等,無量壽經及四十八願,均如此說。如非一真法界,絕無此種情形。觀經說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念佛四種,十方衆生能生到極樂世界,以持名念佛往生者居多。因其最容易、最簡單、最快速、最穩當,至圓至頓的第一法門。無量壽經中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再看叁輩九品及讀其他大乘經典回向往生者,統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十念成就;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可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彌陀本願作依據。佛在觀經中所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名相這麼多,講都講不清楚,蕅益大師在此給我們說出一個最簡要的定義: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至誠心、深心、直心、回向發願心,大悲心統統包含在這一念之中,大師一語道破。不識字的老太婆,什麼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願,最後她身無病苦,坐著往生。所以大師說:“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大師說的非常肯定,就是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有信有願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與自己真心本性相應。縱有感應亦不必歡喜,只把工夫用在信願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工夫做到家,而信願並不真切,也枉費工夫。有人對世間事放不下,兒女親眷、財富、事業樣樣舍不得,只要有一點牽挂,就去不了。真正工夫是對世間一切法看清看破,此之謂斷德,對西方向往的意志非常強烈,尚有可爲。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