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事无碍。理是心性,永远清净,事是万象,世间事作得更圆满。在现代弘法,必须用开放的方法。目前无论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闻利养,你若说学佛要放弃名利,没人学了。要辅导众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求取称心满意的名闻利养。这并不违背佛法,佛法本来就是叫人离苦得乐的。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样样都求得到。熟读并遵循净土三经的指导,即能达到这个目的。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也是一个名词,亦假名,离开名字相,即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时候见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头即二心,再有分别即三心。无相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虚妄相,没有念头。“即”字是说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只能受用它,一切万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执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舍弃,舍弃又执著空。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是说明不落两边,寂与照可以互为体用。实相即心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静,一念不生,即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照是明了,宇宙万事万物清清楚楚。体是非寂非照,本来说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别。世出世间圣人都叫我们用中,决不偏于一边,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如如不动”是寂,“清清楚楚”是照,这个理论太重要了。实相难以形容,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言语说不出来,思维想像也都测不出来。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非实相之体,寂照对实相都加不上,但它确有寂照之意义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净,通达十方三世,谓之照,又称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种能力非诸佛所专有,一切众生均有,可惜丧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均属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张纸就看不见。听的能力亦复如是。此能力如何丧失?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碍就迷,愈迷愈深。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复清净心,在华严唯识六经十二论中说的最详细。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虚情假意,会变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来,永远不变,是真情。佛法不用这个情字,用另外一个名词叫慈悲,慈悲由寂照里生出不会变。
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五个字,“清净平等”是寂,“觉”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两句就是我们的本性、一念心性,也就是诸佛如来的身土。身土不二,因寂照不亡,寂照可以互为体用,这是最原始的理论依据。常寂光土与清净法身均属于心性之本体。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是从体起用,比较容易体会。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是自己,身也是万法之一,此义非常难懂。佛常用梦幻作比,梦中有现象,梦中也总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楼台殿阁,诸多人物。梦中境界从何而来?梦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其他景象也都是这个妄心变现出来的。因此可以领悟到整个的梦原来就是自己,全梦即心,可以肯定。我们现在正在作梦,十法界依正庄严,山河大地皆是自心变现出来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与大菩萨对此事实认识清楚,证得法身,所以他对众生是一律平等对待,因虚空法界与自己是一体,不谈什么条件。佛菩萨对于众生是自己对自己,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人不知,罗汉辟支佛与权教菩萨都不了解。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亲证事实真相才了解,其思想见解想法看法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此之谓“入佛知见”。
“寂照强名报身”。寂照是功夫,清净心起作用,充满智慧,成智慧之报身,看尽虚空遍法界是寂灭的现象。“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此从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圣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修德不同,佛菩萨有修行,事实真相他明白,佛菩萨对我们讲,我们疑信参半,甚至于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见色,耳闻声。寂、如如不动,在境界上未起心动念,此谓“自受用身”。如如不动,绝无烦恼,样样清楚,充满智慧,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
我们日子过得艰苦,烦恼这么多,没有寂。心里胡思乱想,而对外面什么都不晓得,没有照。帮助别人要寂照,自己要如如不动。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才能指导别人。自己如如不动,才不会被人牵著跑,就得大自在。只有照没有寂,度众生与众生接触,名闻利养全来,生出贪嗔痴慢,就被众生度跑了。应化身是他受用身,帮助别人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宇宙万有,原来是平等一相,其中无有差别。金刚经说大千世界是一合相。万物之基本物质是一个,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同,所以宇宙万法是平等的,都是一合相无差别。科学家若是读佛经,一定对于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到事实真相,平等无二,如再起分别执著,是非善恶,乃大错特错。有人怀疑,既然万法平等无二,佛为什么还说真心妄心?应知佛说真心妄心乃方便说,若真实说则不开口。四十九年所说都是方便说,要由方便说中悟入真实,但不可执著佛所讲的名相。听经要由清净心听,可不能想,一想就把悟门关闭了。把佛法当作世间法学习就变为“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要开悟,要学清净心,要学寂照。先把原理说出来,然后再落实在事项上。体是实相即心性,依是依报,正是身体。法是法身,报是报身,亦自性变的。自是自己,他是别人。自他不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是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能度”是诸佛,“所度”是众生。“能信”是我的心,“所信”是此法门。“能愿”是自己的向往和希望,“所愿”是西方极乐世界。“能持”是身口意,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所持”是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能生”是能往生的条件,即信愿行,“所生”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有四种净土,而四种融合在一齐,一生一切生,唯西方有此殊胜。“能赞”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赞”是西方净土。这些都是实相,佛为我们说法唯一的凭借即是实相。兹再次向各位同修说明,此理通于一切所有大乘经,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如此,世出世间一切法也都能通达,因为无有一法不是由心性变现出来的。圆教初住菩萨有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明白此理,修学的心就定了,不会再想天台也很好,或者禅宗也不错,都想学学。宗门教下任何宗派,如能契入,都能成就,但必须要专修,专修容易成就。古来大德虽所修法门不同,而方向目标则同,彼此赞叹。现在学人往往赞叹自己,毁谤他人。
符按:蕅益大师要解,文义颇深,幸赖法师剖析入微,方略领大意。上文系五重玄义中之辨体,似仅举实相为体,未及其他。大师在文中亦说大乘皆以实相为正体,而每部大乘经之体亦应各有特性。在下认为阿弥陀经大部份述说极乐国土之功德庄严。就大处言之,此经固以实相为体,若专对本经而言,以西方国土,依正庄严为经体较为切题。爰不揣鄙陋,将五重玄义用现成经文草拟简明小标题,以资初学易懂。是否有当,敬请师父鉴核斧正。
1、释名 阿弥陀佛,无量光寿。
2、辨体 西方国土,依正庄严。
3、明宗 信愿持名,一乘妙果。
4、明力用 往生不退,圆证四土。
5、判教相 最极圆顿,普被三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参 解经玄义 二、辨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