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事無礙。理是心性,永遠清淨,事是萬象,世間事作得更圓滿。在現代弘法,必須用開放的方法。目前無論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聞利養,你若說學佛要放棄名利,沒人學了。要輔導衆生用正確的方法去求取稱心滿意的名聞利養。這並不違背佛法,佛法本來就是叫人離苦得樂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樣樣都求得到。熟讀並遵循淨土叁經的指導,即能達到這個目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也是一個名詞,亦假名,離開名字相,即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時候見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頭即二心,再有分別即叁心。無相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虛妄相,沒有念頭。“即”字是說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只能受用它,一切萬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執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舍棄,舍棄又執著空。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寂而恒照,照而恒寂。”這是說明不落兩邊,寂與照可以互爲體用。實相即心性,心性之體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說心性之體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靜,一念不生,即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照是明了,宇宙萬事萬物清清楚楚。體是非寂非照,本來說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別。世出世間聖人都叫我們用中,決不偏于一邊,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如如不動”是寂,“清清楚楚”是照,這個理論太重要了。實相難以形容,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言語說不出來,思維想像也都測不出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非實相之體,寂照對實相都加不上,但它確有寂照之意義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淨,通達十方叁世,謂之照,又稱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種能力非諸佛所專有,一切衆生均有,可惜喪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均屬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張紙就看不見。聽的能力亦複如是。此能力如何喪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礙就迷,愈迷愈深。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複清淨心,在華嚴唯識六經十二論中說的最詳細。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虛情假意,會變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來,永遠不變,是真情。佛法不用這個情字,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慈悲,慈悲由寂照裏生出不會變。
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五個字,“清淨平等”是寂,“覺”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別、執著、憂慮、牽挂統統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兩句就是我們的本性、一念心性,也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身土不二,因寂照不亡,寂照可以互爲體用,這是最原始的理論依據。常寂光土與清淨法身均屬于心性之本體。佛的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是從體起用,比較容易體會。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自己,身也是萬法之一,此義非常難懂。佛常用夢幻作比,夢中有現象,夢中也總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樓臺殿閣,諸多人物。夢中境界從何而來?夢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其他景象也都是這個妄心變現出來的。因此可以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全夢即心,可以肯定。我們現在正在作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山河大地皆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此事實認識清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衆生是一律平等對待,因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談什麼條件。佛菩薩對于衆生是自己對自己,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人不知,羅漢辟支佛與權教菩薩都不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親證事實真相才了解,其思想見解想法看法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之謂“入佛知見”。
“寂照強名報身”。寂照是功夫,清淨心起作用,充滿智慧,成智慧之報身,看盡虛空遍法界是寂滅的現象。“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此從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聖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修德不同,佛菩薩有修行,事實真相他明白,佛菩薩對我們講,我們疑信參半,甚至于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見色,耳聞聲。寂、如如不動,在境界上未起心動念,此謂“自受用身”。如如不動,絕無煩惱,樣樣清楚,充滿智慧,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
我們日子過得艱苦,煩惱這麼多,沒有寂。心裏胡思亂想,而對外面什麼都不曉得,沒有照。幫助別人要寂照,自己要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才能指導別人。自己如如不動,才不會被人牽著跑,就得大自在。只有照沒有寂,度衆生與衆生接觸,名聞利養全來,生出貪嗔癡慢,就被衆生度跑了。應化身是他受用身,幫助別人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宇宙萬有,原來是平等一相,其中無有差別。金剛經說大千世界是一合相。萬物之基本物質是一個,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同,所以宇宙萬法是平等的,都是一合相無差別。科學家若是讀佛經,一定對于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
見到事實真相,平等無二,如再起分別執著,是非善惡,乃大錯特錯。有人懷疑,既然萬法平等無二,佛爲什麼還說真心妄心?應知佛說真心妄心乃方便說,若真實說則不開口。四十九年所說都是方便說,要由方便說中悟入真實,但不可執著佛所講的名相。聽經要由清淨心聽,可不能想,一想就把悟門關閉了。把佛法當作世間法學習就變爲“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開悟,要學清淨心,要學寂照。先把原理說出來,然後再落實在事項上。體是實相即心性,依是依報,正是身體。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亦自性變的。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他不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能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能度”是諸佛,“所度”是衆生。“能信”是我的心,“所信”是此法門。“能願”是自己的向往和希望,“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是身口意,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所持”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能生”是能往生的條件,即信願行,“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有四種淨土,而四種融合在一齊,一生一切生,唯西方有此殊勝。“能贊”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贊”是西方淨土。這些都是實相,佛爲我們說法唯一的憑借即是實相。茲再次向各位同修說明,此理通于一切所有大乘經,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如此,世出世間一切法也都能通達,因爲無有一法不是由心性變現出來的。圓教初住菩薩有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明白此理,修學的心就定了,不會再想天臺也很好,或者禅宗也不錯,都想學學。宗門教下任何宗派,如能契入,都能成就,但必須要專修,專修容易成就。古來大德雖所修法門不同,而方向目標則同,彼此贊歎。現在學人往往贊歎自己,毀謗他人。
符按:蕅益大師要解,文義頗深,幸賴法師剖析入微,方略領大意。上文系五重玄義中之辨體,似僅舉實相爲體,未及其他。大師在文中亦說大乘皆以實相爲正體,而每部大乘經之體亦應各有特性。在下認爲阿彌陀經大部份述說極樂國土之功德莊嚴。就大處言之,此經固以實相爲體,若專對本經而言,以西方國土,依正莊嚴爲經體較爲切題。爰不揣鄙陋,將五重玄義用現成經文草擬簡明小標題,以資初學易懂。是否有當,敬請師父鑒核斧正。
1、釋名 阿彌陀佛,無量光壽。
2、辨體 西方國土,依正莊嚴。
3、明宗 信願持名,一乘妙果。
4、明力用 往生不退,圓證四土。
5、判教相 最極圓頓,普被叁根。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二、辨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