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事”。八爱、九取、十有这三条,就是现在这一生的造作,第一个是“爱”,爱甚么?贪爱,“爱男女金银等事”。爱的范围太广了。“爱”就是“无明”,就是“迷惑”。爱了之后就有行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爱之后就“取”,“是见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欢的,要把它占有,这是“取”。不喜欢的,要叫它离开,也是“取”,都是取著。这叫造业,造作。起心动念造作都是属于这个字。所以“爱”跟“取”,“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这就有了业习种子,造业后面就有“有”。“有”甚么?阿赖耶识里面善、恶种子种下去了。有了种子,来生就要受报。所以我们今生的造作“爱、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来因缘,属业道,如过去无明、行。
“十一。未来受生事”。第十一“生”。生是“未来受生”。来生还要轮回,还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后,永远轮转,这叫轮回。你要晓得为甚么有轮回?轮回的道理是甚么?十二因缘就是给你解答这问题。为甚么有轮回?轮回是自己造的,轮回的现象就是这样可怕,这是我们要觉悟。觉悟之后要如何离开轮回?实在讲,离开轮回,果上是离不开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去自杀。自杀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果报上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因”跟“缘”上解决,把“因”跟“缘”断掉。我们晓得“爱”是缘,你能够一切不爱了,你生死轮回就断掉,也脱离轮回。大概权教以下,权教菩萨,缘觉声闻,都从这两个地方下手断掉的。利根的菩萨,大乘菩萨、实教菩萨,从“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爱取不断,但心里头不落印像”,这最高明。跟诸位说:“密宗就是从这里断。”我们想想,有没有这个本事?“爱取不断,心地清净,不落印象”,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断爱、断取,已不容易;断“有”是非常不容易。那是大乘菩萨才做得到,叫做游戏人间,那才真正得大自在。有“爱”、有“取”,没有“有”,他不会堕落轮回。我们今天做不到,只有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我们也“有”,我们“爱”“取”“有”都有,我们爱阿弥陀佛,取阿弥陀佛,心里有阿弥陀佛。这样就带业往生了。
因为这“阿弥陀佛”,六道轮回里找不到 — 三恶道里头没有,阿修罗、人道、天道里也都没有阿弥陀佛。所以你在阿弥陀佛上搞“爱”“取”“有”,六道里头都没有办法受报,只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受报去。这个妙啊!所有一切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这一个法门妙。我们今天“爱”“取”“有”三条都断不掉,换一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所以我劝同学们,天天看阿弥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不可以一天中断,真正要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样就好。
“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这是把四谛展开,成为十二因缘,“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这跟“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从“苦谛”悟入。“缘觉”是从“集谛”断惑。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这里我们讲流转,随顺十二因缘流转,就是生死轮回。如果要超越六道轮回,你把十二因缘反过来看就明白了,这叫还灭门。“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那“行”就灭了。“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你反过来看的时候,就是智慧。就把这个宇宙人生看破。所以“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他的断证跟声闻是一样的。他比声闻聪明,所以“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声闻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缘觉习气都断了。所以比阿罗汉的功夫要高。
习气是甚么呢?佛经里有一个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现在你把酒瓶中的酒倒得干干净净,里面确确实实没有酒了,你再用干布把它擦干净,可是闻闻还有酒味,用酒味比做习气。所以佛弟子当中,有很多是富贵子弟,跟佛出家,富贵人都有傲慢的习气,他证了阿罗汉果,傲慢确实断掉,真没有了,但是有的时候那个骄慢的态度还在,这就叫习气。是不是真有?真的没有,他对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习气还在。所以说烦恼容易断,习气难断。但是习气往往会引起别人误会,因此要学谦虚、恭敬、礼让,学这些来断习气。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虽然十二因缘,讲得比较详细,归纳起来不外四谛。四谛是讲“苦、集、灭、道”。“集谛”就是起惑造业,“无明”是过去的烦恼,“爱”、“取”是现在的烦恼,所以这三支都是属于烦恼,就是惑业苦中的迷惑。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记住,无明是过去世的事情,是无可奈何。现在对于一切法要是生了“贪爱”,要是想“执取”,“执取”就是占有,这都是迷惑颠倒,这些是烦恼道。“行”是属于过去世造的业。“有”是现在的,是这一生当中造的业。既然有业,当然就有果报。所以“行”与“有”,这两支就是造业,是属业道。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占有欲”,(现在心理学上讲“占有欲”),就是佛门讲的“造业”,善业自有善果,恶业定有恶报,恶报是在三恶道,善果是在三善道。总而言之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业实在不能造。
不造业,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甚么?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这怎么得了!所以一切法门,都是在帮助我们断惑、消业、出离六道轮回。在一切法门当中,最简单、最容易、最快速、最稳当,无过于“念佛法门”。我们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心里面想佛、念佛,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要把这一句佛号忘掉,这也是在造业,这造甚么业?造净业,就是造念阿弥陀佛的业。这个业还算不错,为甚么?三界六道里头没有这个果报,三善道里面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也没有阿弥陀佛。所以叫做净业。造净业,将来的果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除这一条路之外,实在找不到第二条路好走了。善恶业都不能造,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为,专念弥陀,求生净土,这样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
所以“无明”、“爱”、“取”、“行”、“有”,就是四谛里头的“集谛”。除这五支之外,其余的七支皆是“苦谛”。从“识”到“受”是这一生的果报。过去世造的因,现在得受报;“爱”、“取”、“有”,是现在造的因;“生”、“老死”是来生受的果。所以你要问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十二因缘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流转门”。“流”甚么?按著这十二因缘顺序来走,按顺序走,这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如果反过来呢?就叫“还灭门”。
“灭前十二因缘之智为道谛”。人为甚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生有甚么好处?生的后果就是老死。那为甚么有生?因为有“取”,为甚么有取呢?因为有“爱”。这样翻过来往上去找它的原因,这是智慧。十二因缘中,只要你能断一条,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从那里断?要从“因”、“缘”上断;“果”上是断不了的。
有些愚痴的人,觉得活得很痛苦,误以为自杀就可以了断,自杀是从果上断,是断不了的。因为自杀之后,没几天又投胎来了,活得更苦,还干六道轮回。所以自杀是没完没了,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愈搞愈糟,来生比这一生不晓得要苦多少倍。这是做不得的。必须要在“因、缘”上断,就是“集谛”上断,“苦谛”上没有办法断的,苦是果。
我们晓得“无明”、“行”,是过去生中的因缘,过去世的怎么能断呢。只有从现在生中去断,现在生中,查查十二因缘,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就这三支中如果能够断一支 ─ 或者你把“爱”断掉、或“取”断掉、或“有”断掉。这三支断一支,就行了,就可以出离六道轮回,这叫“还灭门”。你有这个智慧,知道事实真相,晓得从那里下手,这就是“道谛”。“道”是修行的方法门道,你找到了。依此修行超越轮回生死,就是“灭谛”。证“寂灭理”为“灭谛”。这是说明十二因缘,不出四谛。
“缘觉”虽然度众生,实在跟阿罗汉差不多,他不是主动的去度化众生,而是众生去求他,他才肯教。众生不去求他,他不会去找人的。不像菩萨,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他度的众生不多也不广,因此把缘觉合在声闻一起,我们称它做小乘。如果讲三乘呢,那么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十二因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