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是证了义之后发三用之一,这种情况,修行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议乃佛家术语,谓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议,二众生不可思议,三龙不可思议,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用根不用识,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众生根性不同,楞严修行法门分二十五大类,文殊观察世间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时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全是讲经叫大家听。春秋时代,孔老夫子亦以讲说教学训示弟子们。所以文殊菩萨选择法门时,教我们用六根,不用六识,特选耳根,最契合众生之机。古时人老实,尊师重道,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现代人不如古人,对任何人所说都打一个问号,所以现在人一生所学是知识而非智慧。知识与智慧有很大差别。你仔细研究《六祖坛经》,六祖没念过书,开悟之后,世出世间什么事都通达。他的智慧是开悟后得到的,所谓一修一切修。
从性起修,没有阶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对耳识,不用识而用耳根之闻性。在眼则用见性。现在难题来了,闻性与耳识差别在那里。知道以后才可以学。唯识学中说,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著,第八识的作用,以现代话说是记忆,在佛经中说含藏种子。佛告诉我们把识舍掉,用根中之性。性与识不一样,性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如镜子照东西清清楚楚,而绝不落印象。用识如用照相机,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万法决定平等,心才清净,清净心叫了义。今天采用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念佛、佛号从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根再听进去,与耳根圆通也有密切关系。用这种方法念,容易摄心。果然净念相继,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浅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乱。
五、诸菩萨万行——缘因助修。缘是增上缘,六度万行帮助我们修学。十信在圆教中并无地位,因其进进退退。初住菩萨在大乘法中即证得三不退,为真正的佛弟子。十行位菩萨修六度万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如布施是断自己的悭贪习气,自己悭贪习气完全断掉了即是修行圆满。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为,为的是明心见性,显发自性、性体、性德、性量。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三贤位圆满之后,有四加行,修圆满之后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种修行方法,其目标是泯心佛而灭数量,使自己的心达到清净的地步,把一切念头都灭掉,如心中还有佛或其他数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净,心清净才能登地。登地以后才能显出真如本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等破了之后即达妙觉,自性完全显露叫作成佛。圆顿行人功夫行业惟在初发心,所以说初发心即成正觉,在理上说是对的,事上说烦恼习气未断。干慧以后即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干比如水干,佛法以贪爱比作水,以嗔恚比作火。干即是没有七情五欲。爱水干了,智慧即现前,已达三空之境。干慧是在十信与初住之间,俟破一分无明之后,即证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后即任运自然,与法性相应,入如来妙庄严海,不会退转。止观并运亦称妙禅那。在经中阿难提出他所了解的三种定为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定是修学过程中三个阶段,至修行圆满大定,阿难不知道。佛告诉他这三种定之外,还有一个圆满大定称为首楞严大定,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其他是菩萨证的,奢摩他罗汉就能证得,菩萨可以证到三摩地及禅那。
六、首楞严。佛形容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世出世间万事万法皆有变化,即使是西方极乐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坚固。自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一切现象是所变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幻化的。宇宙如何产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学家哲学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间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来到世间。佛说真的我们不容易懂。佛说所有现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真话,一切现象从心想生。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森罗万象是由心想生,开悟之后一切事实真相就全明白了。《法华经》说:世间相常住。就是没有生灭,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事相迁流,何以说没有生灭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后念,念念相续不停,一切现象都是由相续心想中生出来的,但这种真话我们听不懂。七趣中除六道外,又加一仙道。五魔由于我们有五阴,《楞严》说有五十种阴魔,障碍我们的身心修持。如你知道他,他就不会妨碍你。
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三种定是清净心程度不同而假设的名称。例如清净心被染污了十分,若去掉两三分叫奢摩他,去掉六七分叫三摩地,去掉八九分叫襌那,十分全去掉叫首楞严。一分清净有一分功德,等到究竟圆满即首楞严究竟坚固。
交光大师是明朝人,与莲池大师同时代,也是修念佛求生净土。他写了一本注疏名《楞严经正脉》,解释《楞严》与古德说法不同。前面我曾提过,当年智者大师发明三止三观,有印度来华高僧见到智者大师,认为大师三止三观之说与《楞严经》修行方法颇为相似。因此以后历代学者均以天台止观配合《楞严经》所说的三种定,把奢摩他看作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比作止观不二。以三止三观附和《楞严》。交光大师一反旧说,认为三止三观是以意识心修的,而《楞严》则是用根中之性修的,发挥了《楞严》真正的意义。他在作注疏时生一场病,见到阿弥陀佛来接他往生,他对阿弥陀佛说:自古以来的注解都没有把《楞严》真实义发挥出来,我现在正在作《楞严经》的注解,我想等注解作好再去,佛就准他了。他对楞严大定解释为性定,其说法是: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众生本性。并未失掉,真心不动,把迷情认为是真心,乃是认贼作子。觉是不动,迷是动的,此之谓妙定。
(2)此是圆定,前面说过,万法无非实相,皆是本来不动。
(3)此是大定,一切凡夫个个不无。佛的心未动,我们的心也未动。《楞严经》有很长的一段经文即十方显见,我们的见性不动,见性不迷,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即本性。眼识是动的,见性是不动的。解悟以后要修行,把妄想习气淘汰干净,性德全体大用可完全现前,信心可不动摇,对念佛往生决无疑惑。
七、经(略)
符按:法师讲经数十年,每讲经题时必讲“经”字,众弟子耳熟能详,所以法师讲到“经”字即略而不谈。但首次听到录音带者亦不乏其人,简单说明,似仍有必要,兹略补述之。“经”字是通题,“经”字梵语叫修多罗,译成中文叫契经。契者、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经”字又有贯、摄、常、法四义。贯者贯穿全经所说之义理,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教义,如用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一样。摄者摄持众生应度之机。众生善根机缘成熟,一闻此经即能信受奉行。常者常住不变,万古常新,不论到任何时代都能适应,普度众生。法者法则规矩也,上下古今均可遵照,依教奉行,均可得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启教之人也。念佛修净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萨每人不同,大势至教我们专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他是净宗初祖,夏莲居老居士首先在《净宗捷要》一书中提出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在虚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门只有大势至菩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改变,成佛之后还是念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也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称之为净宗初祖,名实相符。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一般说圆教七八九地菩萨才证到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借任何方法帮助,心开即与禅宗大彻大悟相应,与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相应。自得心开是理一心不乱,入三摩地是证得首橙严大定。大势至与观世音两位大菩萨现居此娑婆世界,对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生净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间聪明人未必有智慧。聪明是世智辩聪,为八难之一,八难中任何一难均障碍修道,障碍出三界,障碍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妙智所证之理圆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释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思益经》云:“我(大势至菩萨自称)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思益经》的全名是梵天问思益经。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是由菩萨威势而建立的,他在西方三圣中表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才有最殊胜威德,这种威德能震动大千世界,也震动了魔宫殿。《观经》上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意思是说菩萨智慧威德与《思益经》相仿佛。此皆就菩萨自利方面说的。《悲华经》说:“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得大势。”这是说菩萨的大愿。
佛在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将来也有般涅槃的时候,其时间非常长。佛说假如十方世界众生都证得辟支佛,皆有大神通如目犍连,尽万亿岁也计算不出来阿弥陀佛的寿命。极乐世界非常奇妙,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与灭法时期。阿弥陀佛入灭之后,观世音马上成佛接任。观音入灭,大势至接著成佛。如有人怀疑,佛也入灭,我们去到那里作什么?所谓入灭乃是应身入灭,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在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应身,实报庄严土见到的是报身,常寂光土见到的是法身。世尊在经中常说,凡夫修成佛果须三大阿僧祗劫,生到西方即得无量寿,所以不必怕阿弥陀佛入灭。
《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以慈悲利他说,《楞严经》说大势至有三大德,即能念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