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證了義之後發叁用之一,這種情況,修行到了相當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議乃佛家術語,謂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議,二衆生不可思議,叁龍不可思議,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用根不用識,選耳根爲了義中之了義。衆生根性不同,楞嚴修行法門分二十五大類,文殊觀察世間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時四十九年教化衆生,全是講經叫大家聽。春秋時代,孔老夫子亦以講說教學訓示弟子們。所以文殊菩薩選擇法門時,教我們用六根,不用六識,特選耳根,最契合衆生之機。古時人老實,尊師重道,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現代人不如古人,對任何人所說都打一個問號,所以現在人一生所學是知識而非智慧。知識與智慧有很大差別。你仔細研究《六祖壇經》,六祖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什麼事都通達。他的智慧是開悟後得到的,所謂一修一切修。

  從性起修,沒有階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對耳識,不用識而用耳根之聞性。在眼則用見性。現在難題來了,聞性與耳識差別在那裏。知道以後才可以學。唯識學中說,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的作用,以現代話說是記憶,在佛經中說含藏種子。佛告訴我們把識舍掉,用根中之性。性與識不一樣,性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如鏡子照東西清清楚楚,而絕不落印象。用識如用照相機,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決定平等,心才清淨,清淨心叫了義。今天采用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念佛、佛號從心裏生出來,口裏念出來,耳根再聽進去,與耳根圓通也有密切關系。用這種方法念,容易攝心。果然淨念相繼,就是念佛叁昧。功夫淺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亂。

  五、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緣是增上緣,六度萬行幫助我們修學。十信在圓教中並無地位,因其進進退退。初住菩薩在大乘法中即證得叁不退,爲真正的佛弟子。十行位菩薩修六度萬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如布施是斷自己的悭貪習氣,自己悭貪習氣完全斷掉了即是修行圓滿。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爲,爲的是明心見性,顯發自性、性體、性德、性量。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叁賢位圓滿之後,有四加行,修圓滿之後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種修行方法,其目標是泯心佛而滅數量,使自己的心達到清淨的地步,把一切念頭都滅掉,如心中還有佛或其他數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淨,心清淨才能登地。登地以後才能顯出真如本性。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等破了之後即達妙覺,自性完全顯露叫作成佛。圓頓行人功夫行業惟在初發心,所以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在理上說是對的,事上說煩惱習氣未斷。幹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幹比如水幹,佛法以貪愛比作水,以嗔恚比作火。幹即是沒有七情五欲。愛水幹了,智慧即現前,已達叁空之境。幹慧是在十信與初住之間,俟破一分無明之後,即證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後即任運自然,與法性相應,入如來妙莊嚴海,不會退轉。止觀並運亦稱妙禅那。在經中阿難提出他所了解的叁種定爲奢摩他,叁摩地、禅那。這叁種定是修學過程中叁個階段,至修行圓滿大定,阿難不知道。佛告訴他這叁種定之外,還有一個圓滿大定稱爲首楞嚴大定,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其他是菩薩證的,奢摩他羅漢就能證得,菩薩可以證到叁摩地及禅那。

  六、首楞嚴。佛形容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世出世間萬事萬法皆有變化,即使是西方極樂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堅固。自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一切現象是所變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幻化的。宇宙如何産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學家哲學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間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來到世間。佛說真的我們不容易懂。佛說所有現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真話,一切現象從心想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森羅萬象是由心想生,開悟之後一切事實真相就全明白了。《法華經》說:世間相常住。就是沒有生滅,也無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我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事相遷流,何以說沒有生滅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後念,念念相續不停,一切現象都是由相續心想中生出來的,但這種真話我們聽不懂。七趣中除六道外,又加一仙道。五魔由于我們有五陰,《楞嚴》說有五十種陰魔,障礙我們的身心修持。如你知道他,他就不會妨礙你。

  奢摩他、叁摩地、禅那叁種定是清淨心程度不同而假設的名稱。例如清淨心被染汙了十分,若去掉兩叁分叫奢摩他,去掉六七分叫叁摩地,去掉八九分叫襌那,十分全去掉叫首楞嚴。一分清淨有一分功德,等到究竟圓滿即首楞嚴究竟堅固。

  交光大師是明朝人,與蓮池大師同時代,也是修念佛求生淨土。他寫了一本注疏名《楞嚴經正脈》,解釋《楞嚴》與古德說法不同。前面我曾提過,當年智者大師發明叁止叁觀,有印度來華高僧見到智者大師,認爲大師叁止叁觀之說與《楞嚴經》修行方法頗爲相似。因此以後曆代學者均以天臺止觀配合《楞嚴經》所說的叁種定,把奢摩他看作止,叁摩地是觀,禅那比作止觀不二。以叁止叁觀附和《楞嚴》。交光大師一反舊說,認爲叁止叁觀是以意識心修的,而《楞嚴》則是用根中之性修的,發揮了《楞嚴》真正的意義。他在作注疏時生一場病,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他對阿彌陀佛說:自古以來的注解都沒有把《楞嚴》真實義發揮出來,我現在正在作《楞嚴經》的注解,我想等注解作好再去,佛就准他了。他對楞嚴大定解釋爲性定,其說法是: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衆生本性。並未失掉,真心不動,把迷情認爲是真心,乃是認賊作子。覺是不動,迷是動的,此之謂妙定。

  (2)此是圓定,前面說過,萬法無非實相,皆是本來不動。

  (3)此是大定,一切凡夫個個不無。佛的心未動,我們的心也未動。《楞嚴經》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即十方顯見,我們的見性不動,見性不迷,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即本性。眼識是動的,見性是不動的。解悟以後要修行,把妄想習氣淘汰幹淨,性德全體大用可完全現前,信心可不動搖,對念佛往生決無疑惑。

  七、經(略)

  符按:法師講經數十年,每講經題時必講“經”字,衆弟子耳熟能詳,所以法師講到“經”字即略而不談。但首次聽到錄音帶者亦不乏其人,簡單說明,似仍有必要,茲略補述之。“經”字是通題,“經”字梵語叫修多羅,譯成中文叫契經。契者、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經”字又有貫、攝、常、法四義。貫者貫穿全經所說之義理,成爲一個有系統的教義,如用一根線把珠子串起來一樣。攝者攝持衆生應度之機。衆生善根機緣成熟,一聞此經即能信受奉行。常者常住不變,萬古常新,不論到任何時代都能適應,普度衆生。法者法則規矩也,上下古今均可遵照,依教奉行,均可得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啓教之人也。念佛修淨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薩每人不同,大勢至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首先在《淨宗捷要》一書中提出大勢至菩薩爲淨宗初祖,在虛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門只有大勢至菩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變,成佛之後還是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廣度衆生也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稱之爲淨宗初祖,名實相符。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禅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叁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大勢至與觀世音兩位大菩薩現居此娑婆世界,對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叁途,得生淨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間聰明人未必有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爲八難之一,八難中任何一難均障礙修道,障礙出叁界,障礙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性體周遍爲圓,妙用無礙爲通。又妙智所證之理圓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圓通的境界。

  釋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思益經》雲:“我(大勢至菩薩自稱)投足之處,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思益經》的全名是梵天問思益經。大勢至菩薩的名號是由菩薩威勢而建立的,他在西方叁聖中表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有最殊勝威德,這種威德能震動大千世界,也震動了魔宮殿。《觀經》上說:“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意思是說菩薩智慧威德與《思益經》相仿佛。此皆就菩薩自利方面說的。《悲華經》說:“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界故,今當字汝得大勢。”這是說菩薩的大願。

  佛在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將來也有般涅槃的時候,其時間非常長。佛說假如十方世界衆生都證得辟支佛,皆有大神通如目犍連,盡萬億歲也計算不出來阿彌陀佛的壽命。極樂世界非常奇妙,並無正法像法末法與滅法時期。阿彌陀佛入滅之後,觀世音馬上成佛接任。觀音入滅,大勢至接著成佛。如有人懷疑,佛也入滅,我們去到那裏作什麼?所謂入滅乃是應身入滅,法身不生不滅,報身有生無滅。在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應身,實報莊嚴土見到的是報身,常寂光土見到的是法身。世尊在經中常說,凡夫修成佛果須叁大阿僧祗劫,生到西方即得無量壽,所以不必怕阿彌陀佛入滅。

  《觀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以慈悲利他說,《楞嚴經》說大勢至有叁大德,即能念大…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