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

  淨空法師主講

  前言

  壹、印度國寶楞嚴經東傳

  貳、略談楞嚴經古今之注解

  參、介紹經題

  肆、四種清淨明誨

  一、修行最重要的綱領——戒· 定· 慧叁學

  二、戒淫

  叁、斷殺生

  四、戒盜· 斷貪

  五、斷妄

  六、總結

  前 言

  方丈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一次學人有機會來到寶刹,應老和尚之命,與諸位同修說一點佛法結結法緣。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正逢貴寶刹的講堂落成,這好像是諸佛菩薩爲我們做了最好的安排。

  道場的建立,第一部應當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有了地,要從心理上來建設;講堂落成,第一部確實應當要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中國,自古以來佛門常說:“開智慧的楞嚴。”所以講堂建立了,第一步當然是要開智慧。如此看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感應。今天,雖然我們不能講全部的《楞嚴經》供養給諸位,但是我們宣講《楞嚴經》裏面最重要的一段經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頂首楞嚴的精神,這的確值得我們珍惜。

  下午老和尚帶我來參觀講堂,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歡喜。這個講堂是標准的現代化,有圓滿的現代化設備;這不僅是高雄第一道場,實在也是我們本省第一個講經的道場。如果我們放眼看大陸,那可以講:到今天爲止,這是全國現代道場中的第一道場。我們有幸今天來參加第一次盛會,我們都感到非常的幸運,我們感謝老和尚的賜予!這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老和尚大福報的庇護之下,才有這樣殊勝莊嚴的講堂出現在此地。

  壹、印度國寶楞嚴經東傳

  《楞嚴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的經典!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古時候,中國有許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學、取經,他們沒有見到這部經典;玄奘大師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沒有看到過《楞嚴經》。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帶了不少經典到中國來,也沒有《楞嚴經》。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當時印度的國王吝法,他們把《楞嚴經》看作是國寶,其他的經典外國人可以學,也可以傳到外國,《楞嚴經》不可給外國人學。中國法師到印度,是外國人呀!他們不肯給外國人學,也不讓外國人知道,更不容許這一部經流傳出境;所以,很長很長的時間裏,都沒有人知道有這部經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師始有所聞。(唐朝初年是中國佛法的黃金時代,大乘八個宗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對于中國佛教的影響,非常的深遠。)

  智者,是天臺宗的大師,雖然天臺宗不是他創建的,但是天臺宗確實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們講天臺大師,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們講華嚴宗一定講賢首大師一樣。其實賢首在華嚴宗是第叁代,爲什麼稱他呢?爲什麼把杜順、雲華都忘掉了呢?因爲華嚴在賢首才真正完全。

  天臺大師他老人家創立叁止叁觀的教義,這可以說是他從經典裏面悟出來的、發明的。在那個時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臺山拜訪智者大師,聽到智者大師講叁止叁觀,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給智者大師說:“你老人家所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的教義,非常的接近。”這時候,我們中國人才曉得印度還有一部寶典叫《大佛頂首楞嚴經》。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騎馬,路途非常遙遠,想得到這部經談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聽說有這部經,當然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給自己做個印證;看看自己發明的止觀跟佛所講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于是在天臺山築了一個拜經臺,每一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到中國來。他每一天禮拜,一天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圓寂,總共拜了十八年。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則天執政的時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谛,終于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諸位要曉得,他們國家是禁止這部經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幾次才成功。前面幾次他將這部經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時候,就像現在的海關一樣有嚴密的檢查,他被查到了,當然不准出境。畢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國家,對他還有一點禮遇,沒有處罰他,警告就是了——你怎麼可以把國家的違禁品偷渡出國。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發現了。有這二次紀錄,法師一出國,關口就特別留意。到第叁次,他老人家想了一個方法,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然後把經典卷起來,將自己的胳膊剖開,將經典藏在裏面,等傷口長好了,再申請出關。這一次沒有被檢查出來,其實他把經典藏在肉裏面。他是用這個方法把經帶到中國來。他從海路到中國廣州登陸,登陸之後,他見了廣州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們就說,他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我們中國這些法師聽了就非常喜歡。爲什麼呢?《楞嚴經》的大名,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智者大師在拜經臺拜了十八年,沒有見到這部經典;所以他們一聽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了,當然非常興奮!經典在哪裏呢?法師又要把手臂剖開,把經典取出來;不曉得他用什麼東西將血水洗掉,就在廣州從事翻譯。可見得這部經典傳來非常不容易!

  法師是守法之人,把國家的禁品傳出去了,一定要受國家法律的製裁,他並不逃避。經典傳到中國來,在中國翻譯完成,他老人家趕緊回去,向國王報告:《楞嚴經》我偷到中國去了,願意請求處分。實在不得了!所以本經不像過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帶來,是般剌密谛用這樣的苦心,把這一部寶典送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展開經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谛大師。

  再說譯場的殊勝。譯場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過武則天的宰相,後來得罪了帝王,被降級貶官,到廣州來做地方官,他正好遇到這件事情,于是他從事于譯場裏面的紀錄“譯官”。所以《楞嚴經》的文字是出自于房融宰相之手;這是一代的大文學家,在所有一切大乘經典裏面,如果講文字之美,《楞嚴經》當屬第一,沒有任何經本能夠跟《楞嚴經》相比的。這是我簡單的敘述,把這部經的曆史介紹給諸位。

  貳、略談楞嚴經古今之注解

  這部經自古以來注疏很多,我知道的總共有一百多種注解。過去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我主修的就是《楞嚴》,所以對于《楞嚴經》的注解我搜集很多,當時搜集了叁十多種,都是權威的注解。現在在臺灣流通最廣的是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圓瑛老法師他在序文裏面寫得很清楚,他從二十五歲發心學《楞嚴》,就對《楞嚴》很留意了,一生可以說是專攻《楞嚴》。他在上海建立一個道場,叫做“圓明講堂”,辦了一個佛學院,叫做“楞嚴專宗學院”(白聖老法師就是楞嚴專宗學院的學生),由此可知圓瑛法師對于《楞嚴》所下的功夫。《楞嚴經講義》在他七十多歲時完成的,“經文”是老和尚講解,由侍者明旸法師筆記。這部講義在臺灣,由于白聖老法師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們對于《楞嚴》有興趣,初學入門,我覺得還是圓瑛老法師的《楞嚴經講義》適用;因爲他老人家的注解深入淺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學《楞嚴》入門的注解。雖然老法師的講義仍然不能夠擺脫古大德所講的範疇,但是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明了:這一部經典確實有他相當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要想透徹的明了,確實很困難。圓瑛老法師他主要的依據,是明朝交光大師的《楞嚴經正脈》。今天我們這個科判,就是摘自《楞嚴經正脈》。

  交光大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楞嚴經正脈》前的序文,說明他注解《楞嚴經》的緣起。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大概是往生的緣成熟,他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忽然想到《楞嚴經》自古以來注解很多,但都不透徹,沒有能夠真正把佛的意思說出來,他有意把這部經重新作個注解,于是向阿彌陀佛告假,等他把這部經注解完了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准了假。阿彌陀佛走了,他的病就好了,于是注了這部大經,我們通常就稱爲新注。古注裏面以《長水疏》爲代表,《長水疏》是天臺家的,依天臺家的說法解《楞嚴》。這個不能細說,說起來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在此要了解《楞嚴經》是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議的大經,翻譯成中文之後,受到中國佛教界,無論哪一宗、哪一派普遍的重視。不但佛門重視,中國從前的讀書人,雖然不標榜是佛教徒,他也喜歡看佛經,特別是《楞嚴經》。所以《楞嚴經》在世法裏面,這些士大夫階級,對他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這部經典的價值。

  參、介紹經題

  這部經,諸位已經拿到了,經典上面有科判,這是明朝交光大師所做的,就是《楞嚴經正脈》。那科判記在經文上面,我們一看,經文的內容就一目了然。但是,今天是開講的第一天,按照規矩,必須把經題跟各位作個簡單的介紹。

  本經的經題相當的長,我們這個本子是用簡略的題目,他的全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總共有二十個字。依照中國古人的說法,有七種原則安立經題。那七種呢?人、法、比喻叁種;還有二個合起來,人法、法喻、人喻,這就有六種;第七種是具足立題,就是題目裏面人、法、喻統統具足。本經的經題是屬于具足立題:“大佛頂”是比喻,“如來”、“菩薩”是人,“密因”跟“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這都是法。經裏面有如來、有菩薩,如來是證了果的人,菩薩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裏面有修因證果。如果細說,“法”裏面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通常講的教、理、行、果。“密因”是屬于理法,“修證了義”是屬于教法,“萬行”是屬于行法,“首楞嚴”是屬于果法。“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一句是講如來果位上的教理;“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菩薩因位當中的修證,所以這個題非常圓…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