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
他說:“是的。”
我說:“沒錯嘛!就是因爲你一念喜歡神通,跟他兩個套上關系了,你就上他當了。”
所以學佛的人要知道,佛、菩薩、阿羅漢都有神通,但是佛決定不以神通作佛事。
什麼叫作佛事呢?
接引衆生、教化衆生,佛決定不用神通。
爲什麼不用神通呢?
妖魔鬼怪有神通,佛菩薩如果也用神通,那佛菩薩跟妖魔鬼怪混淆不清,我們不能辨別了,你從哪裏分呢!
因此,諸佛菩薩有神通不用,從理論、方法來教導大衆。妖魔鬼怪沒有這個能力,他不懂理論,也不懂方法,他只能夠顯這些奇奇怪怪的來誘惑你,你要好奇就上他當了。你的心要純正,對于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不聞不問,處之泰然,魔對你是一籌莫展,他沾不到你身上,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我們也不可以用這些欺詐的方法,來誘惑在家同修;要知道果報非常可怕!你要是用這些,換一句話說是你自甘墮落啊!你墮落之後,將來在惡道裏出來,還是要還債,沒有說是墮落之後,債不要還了。沒有這個便宜事情,依舊要還債,那又何苦來呢!所以決定不可以。
2、托缽乞食斷貪心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殘生。旅泊叁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這段開示很重要,如果真正能夠依這幾句開示奉行,可以說這個人是真正的覺悟者,真正覺悟了。乞食的製度,在唐朝中葉開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已經不存在了。在史傳裏面記載,這兩位是大菩薩再來的,幫助佛教走向中國化,使印度傳過來的佛教,變成中國式的佛教——我們現在講的本土化、現代化。百丈大師那個時候,即唐朝的現代化、本土化,使出家人的托缽生活,一變成爲自己耕種,自食其力。百丈大師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個跟佛在印度的製度完全不相同,諸位要曉得,這個就是現代化與本土化的精神,使佛教能夠適合于這個地區,在這個地區發揚光大,讓這個地區的人都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由此,我們要懂得佛法的理念、精神、原則,決定不能變,決定要遵守的,至于日常生活當中的方法,一定要隨著時代、隨著生活方式、隨著每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有所修訂的。像法律一樣,它的精神不變(全世界法律精神都不變),可是條文一定是每一個地方不一樣,佛法亦複如是。所以戒律裏面只有這四重戒——殺、盜、淫、妄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古時候、在現代、在印度、在中國,甚至于在外國,決定不會變的。這個殺、盜、淫、妄,決定不是好事情,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所以這四條戒不能夠改變,其他的都可以隨著每一個地區的生活情況加以修訂,這個修訂我們就叫做“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戒律的現代化。
3、不貪供養·廣行布施·示一往還
現在出家人是接受信徒的供養,不自食其力了,因爲唐朝那個時候寺廟有産業,有山、有田地可以耕種,現在寺廟沒有財産了,所以必須要依靠信徒的供養。在中國、外國,幾乎都是這樣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生活方式改變了,但是它的原則“循方乞食”(釋迦牟尼佛訂的)的精神,是斷除貪念,我們要把這個精神掌握住,我們要斷除貪心,所以生活所需簡單,我們每天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可以安心辦道了。多余的呢?不要積蓄;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的。佛在經上常講“積財喪道”,“財”不是個好東西。你看“財”,我們中國名字叫“通貨”,“通”是要流通,你積在那裏,它就不通,不通就臭了。所以財一定要叫它流通,不要積財,我們自己夠用了,多余的輾轉布施。
在現代的社會,臺灣已經走向開發了,可以說人民的生活相當富有、富裕了,在物質上,我們不需要布施了,他都夠了嘛!所需要布施的是精神上的,因爲精神生活太貧乏了。精神生活裏頭最重要的是“正法”。臺灣在現在這個世界,真的是得天獨厚,佛教的經典、善書充滿了每一個角落;錄影帶、錄音帶到處都能夠得到,只要我們認真的去攝取學習,充實我們精神的生活,在臺灣的日子真好過。但是這個地區之外,物質生活我們暫且不談,精神生活是非常的貧乏。做好事,什麼叫真正的好事呢?布施佛法,布施善法,都能夠挽救世道人心,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真的是無量功德。所以我常常勸勉大家要修布施,你修財布施你得財富,一生在財用上不缺乏;你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在任何環境裏面不會迷惑顛倒;你修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你爲什麼不修呢?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什麼人修什麼人一定得到,這個要知道。
我沒有出家之前造的殺業很重,所以我出家學佛之後,我知道因果可怕,盡心盡力的都在修布施。其實這個布施,最早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跟他第一天見面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因爲那個時候,我對佛法稍稍有一點認識了。我說:“佛法真好!我很想學。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就入進去?”
我提出這個問題,他老人家眼睛看著我,一句話也不說,看了半個鍾點(這是他的教學法),聚精會神的看我,我也看著他,這半個鍾頭心真的定下來了,妄念沒有了。
他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說的沒有我這麼快,他每一個字拖很長,他慢慢說:“看得破、放得下。”這個意思我能懂得一點,接著我很快的底下問題又來了。
我說:“請教大師從哪裏下手呢?”
這次就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了,大概也有十五分鍾。等那麼久說了兩個字:“布施。”
所以這個印象之深,這一生永遠不會忘記。跟他老人家往來,言語簡單扼要,一個字一個字都有很大的力量。第一天見面我向他告辭時,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送我到大門口,他拍著我的肩膀說;
“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囑咐我這麼一句。
我真聽話,真的就認真去做六年,六年滿了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不肯修就沒有感應,你肯修真的有感應。
那什麼感應呢?
佛法修學一段期間之後,我就有意思出家,我說:“我在臺灣一個人,沒有家累,我從事這個行業,很適合我的志願。”我向大師報告。
大師告訴我:“很好!你不要去找道場,不要去找師父。”
我說:“那我怎麼能出家呢?”
他說:“你要找師父,這個師父不肯給你剃度,你不就生煩惱了。”
我一想:“沒錯!”
我說:“那怎麼辦呢?”
“求佛菩薩感應。”點我這個。
所以我布施六年,因緣成熟了,果然師父來找我,請我去出家。
請了多少次呢?
一個月當中請了九次。很誠懇啊!我就答應了。
所以我出家在臺灣大概是頭一個——道場師父找我,不是我找他。因此,我出家就可以談條件了。
談什麼條件呢?
我要認真學教。
那個時候,我跟李炳老才一年半,我的學業沒有完成,雖然出家了,我依舊要到臺中繼續修學,要完成我的學業。這個道場都答應了。因爲那個時候,我已經布施得光光了,除了換洗衣服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從臺中到臨濟寺去出家,有一個同修替我買一張火車票(錢不要),只要買臺中到圓山火車站的票,我下火車就到廟裏去了;一分錢都沒有,真快樂!真自在!所以布施完了,這個感應就來了。如果身上有錢,恐怕師父不找我了,道場也不找我了,那真有感應。所以布施是修因啊!這一切受用是果報!
我今天錢財也布施光了,但我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旅行,身上可以不要放錢,走到哪裏人家替我買飛機票,給我准備交通工具,一切招待很周到,確確實實我沒有用錢的地方。我記得我是第叁次,或是第四次到美國,上街去買一點東西,有一個同修說:“師父,我替你買。”
我說:“不必了!讓我花花錢,我很多年沒有花過錢了。”
“花了幾塊錢?”
大概花了九塊不到十塊錢。
我說:“讓我去試試看嘛!從來沒有用過錢嘛!”此時,你才曉得真得大自在啊!
到了大陸也不要花錢。我跟大陸的緣結得很深,前年,我一個人進去,最擔心的是交通工具,住可以住旅館,身上是帶了錢,沒想到到南京,江蘇省宗教局招待,旅館的費用他們統統給我付了,還是沒有花錢。我們的錢要散啊!給一切衆生,結緣啊!我們走到哪裏都有許多人歡迎,比身上裝錢好得多!裝錢,有時候會被扒手扒去,小偷偷去,這種方式很自在啊!這都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只要肯相信,只要肯認真去做,這種殊勝的果報,自己可以得到,這個才叫真正的幸福、自在、快樂。所以幸福是自己找的,自己去求的啊!
這就是一定要“斷貪”。世間法不貪,決定不貪。爲什麼呢?世間法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要貪圖造罪業劃不來。不但世間法不貪,我再告訴同修,佛法也不能貪。爲什麼呢?佛法你要貪了,你就不能專精,你一生的修學只學一些佛法的皮毛、常識,佛法的精髓你決定得不到。要想得到佛法的精髓,古大德常常教我們“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到啊!因此,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也不貪,佛法也要放下。我年輕的時候,不懂這個道理,雖然老師也常常說,但是我不相信,還是喜歡廣學多聞,對于大乘經論,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所以早年我講的經很多,幾乎每一個地方找我講經,要求我講什麼我都會講。這些年來自己逐漸逐漸覺悟了,功夫也用得得力了,才真正明了古大德這一句話的確是苦口婆心,決定不欺騙人;因此,我把所有一切大乘經統統都放下了,學蓮池大師“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予他人行”。你們愛修哪個,行,你們去修,你們去悟,我不幹了,我自今而後,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一門深入。所以在這七年當中,《無量壽經》講了很多遍,我遍遍講的都不一樣,每一遍的境界不相同,每一遍的心得不相同,每一遍的受…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