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 淨空法師著

  序

  經題

  會集人

  法會聖衆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大誓願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願作佛第十

  國界嚴淨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衆無量第十叁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贊第二十叁

  叁輩往生第二十四

  序

  往年韓瑛老居士在美國舊金山,曾依黃智海居士的《彌陀經白話解》,節要改寫成爲《彌陀經易解》。出版之後,很受大衆歡迎,確能契合當代衆生機宜。

  一九九五年,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應當再爲《無量壽經》作一易解。廣度衆生,功德無量。”韓老居士歡喜受命。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一再托付淨空,務必滿此大願。又請求道:“最好能將大華嚴經,也作一易解流通。”淨空許之,于是韓老居士隨阿彌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韓老居士于往生前二年,即將護持正法之使命囑托給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負所托,于新加坡成立“淨宗學會”,創辦“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延請淨空任教席。于是即將《無量壽經科會》作爲培訓班第二期重點課程,又將《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作爲第叁期教程,由全體學僧共同撰寫初稿,再由淨空刪增成書。今書成,大衆敬以此紀念韓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訓班第四期將啓講《華嚴》全經,仍令學僧撰寫《華嚴經科注易解》,希望能在叁年內圓滿。淨空以完成此舉,以爲報答方師(東美)接引,章嘉大師、雪廬(李炳南)老人十叁年之慈悲教誨;暨韓老居士叁十年護持之深恩。

  尤望此書將來能廣流通,利益初學。此書放棄著作權,歡迎翻譯、翻印,向全球大衆,普遍介紹諸佛如來廣度衆生當生圓滿成就的第一法門。

  深望有緣讀者,如貧得寶,如經所說:“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普願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滿,各各事業順利成功。社會祥和,人皆親善,互助合助,共存共榮。國皆富強,世界永久和平。這是此經惠予衆生的真實利益。

  謹于此書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緣起與願望如是。願我同倫賢達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一九九八年四月淨空謹序于新加坡

  夏蓮居大士會經 沙門釋淨空注解

  ◎經題

  佛(1)說大乘(2)無量壽(3)莊嚴(4)清淨(5)平等覺(6)經(7)

  《解》釋迦牟尼佛爲一切衆生說,大乘法中,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無量美好,說之不盡;以及當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淨心、平等心,徹底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教導我們如何求生淨土的一部經。

  《注》

  (1)(佛)印度話佛陀耶、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一個對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稱爲“佛”。這裏是指釋迦牟尼佛。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運載許多人,從這個地方到達那個地方。這是比喻佛的教學可以幫助不明白的人成爲明白的人。

  (3)(無量壽)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一切的無量—智慧、光明、壽命、才藝等等,樣樣無量。明白了,這些無量就都得到了。這裏只取無量壽作代表,因爲一切無量中壽命最重要。有無量的壽命,其他的無量才能受用。

  (4)(莊嚴)是說生活環境和身相都具足無量的美好,沒有絲毫缺陷。

  (5)(清淨)是遠離貪心、嗔心、驕慢、疑惑等種種心靈、身相以及環境上的汙染。

  (6)(平等覺)“平等”是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覺”是覺悟。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佛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與物。

  (7)(經)指所說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永遠是正確的教科書。

  ◎會集人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解》此經傳來中國,先後有十二次翻譯,七種譯本失傳,現在大藏經中存有五種譯本。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會集本,因爲他們的會集未能盡善,所以才有此本。

  這個本子是在一九叁二至一九叁五年,由受過菩薩戒的佛弟子,山東省郓城縣夏蓮居居士(法名慈濟),根據大藏經中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全經總共分爲四十八品(中國古書分大段爲篇、章,佛書稱爲品)。

  ◎經文易解

  【法會(1)聖(2)衆(3)第一】

  《解》這一品經文,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衆殊勝。

  《注》

  (1)(法會)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大會。

  (2)(聖)指聽衆中的聲聞(羅漢)、菩薩等人。

  (3)(衆)一般的大衆。

  如是我聞(1)。一時(2)佛(3)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4)比丘(5)衆萬二千人俱(6)。一切大聖(7),神通已達(8)。

  《解》這一部依據事實真相而說的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個時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參加此次大會的大比丘衆有一萬二千人,同聚在一起。這些人都是大菩薩、聖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對于世間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達明了。

  《注》

  (1)(如是我聞)“如”是事實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實真相而說的稱爲“是”,“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指此經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

  (2)(一時)是佛講這部經的時間,也就是衆生根性機緣成熟的時候。

  (3)(佛)釋迦牟尼佛。

  (4)(大)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

  (5)(比丘)有叁義:1、乞士—乞食養身,乞法養心。2、破惡—破貪、嗔、癡等煩惱惡。3、怖魔—魔的驕慢嫉妒心很重,時時擔心別人超勝過他;比丘發心修道,一心希求出離叁界,所以魔見了心生恐怖。

  (6)(俱)同聚。

  (7)(大聖)已經斷了妄想、分別、執著的人。

  (8)(神通已達)智慧能力廣大無邊,于一切事理明了而沒有障礙。

  其名曰,尊者(1)憍陳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連(4),尊者迦葉(5),尊者阿難(6)等(7),而爲上首(8)。

  《解》他們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陳如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法門;尊敬的舍利弗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連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神奇通達第一;尊敬的迦葉長老,他代表禅宗;尊敬的阿難長老,他代表禅宗以外的教下。

  《注》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對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稱呼。今人稱爲“尊敬的”。

  (2)(憍陳如)印度話,翻譯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說法時,第一位成就的學生。他在本經排名第一,代表這部經是佛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

  (3)(舍利弗)印度話,“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親)的兒子。他是佛陀學生當中智慧第一,在這裏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這一部經。

  (4)(大目犍連)印度話,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類,說明他們世代務農,所以用“采菽”爲姓。“大”是區別同姓。他是佛陀的學生當中,具有神奇通達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經代表學習這部經,就能得到很強的能力。

  (5)(迦葉)印度話,華譯“飲光”,是贊歎他的光明超過別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貴人家。是佛陀學生當中苦行第一。也是禅宗的初祖,在這裏代表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禅功。

  (6)(阿難)也是印度話,華譯“慶喜”,就是慶祝歡喜,因爲佛成道的喜訊傳到他家時,正好他出生,所以用“慶喜”爲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後是佛的侍者,他是多聞第一。在這裏代表“教下”(在中國佛法十大宗派裏,除禅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統稱爲教下)。

  (7)(等)指在坐的還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聽衆的前排(首席)。

  又有普賢菩薩(1),文殊師利菩薩(2),彌勒菩薩(3),及賢劫(4)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解》還有普賢菩薩在此大會中代表淨密不二,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禅淨不二,彌勒菩薩代表當來的承傳,以及賢劫這個大世紀中,先後有九百九十五位將要在此世間出世成佛的這些菩薩們,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會。

  《注》

  (1)(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最善。此菩薩心願行及身口意,無一不平等;且普遍對一切人、事、物真誠純一妙善,所以稱號“普賢”。“菩薩”是印度話,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稱爲菩薩。普賢菩薩在此代表“密淨不二”。

  (2)(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印度話,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他在菩薩衆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夠歡喜相信本經所說的道理與事實,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經代表“禅淨不二”。

  (3)(彌勒菩薩)“彌勒”是印度話,中文叫做“慈氏”,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譯爲“無能勝”,合起來就是“慈悲無人能勝過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沒有人能超過他。他現在是菩薩,再過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後,將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也是本經主要的聽衆,所以將來成佛時,必定弘揚這部經。

  (4)(賢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計時單位,有大、中、小叁種計算法。以我們這個世間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爲標准,每一…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