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了脫生死超出輪回的衆生,再幫助他們圓滿成就佛道。
《注》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二句是講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
一、“布施”有叁種:
1、財施—用財物幫助一切衆生,果報是得財用無缺。
2、法施—爲一切衆生傳授佛法及世間法,果報是得聰明智慧。
3、無畏施—幫助衆生離開憂慮恐怖,果報是得健康長壽。
二、“戒”即持戒。歸納爲叁種:
1、攝律儀戒—佛教導衆生不應該做的事,如諸惡莫作。
2、攝善法戒—佛教導衆生一定要做的事,如衆善奉行等。
3、饒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衆生爲戒,如普度衆生。
“持戒”引申爲守法。國家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必須尊重、遵守,這都是持戒的範圍。
叁、“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體分叁類:
1、人爲的加害。
2、自然災害。
3、修行中的種種困難等都要忍耐。
“辱”,中國人有“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把辱看得比殺頭還要嚴重。所以譯經的法師特別在“忍”字後面加了“辱”,這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
四、“精進”,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進是前進不退,勇往直前。也有叁類:
1、披甲精進—有大志願,不畏懼種種的難行之事。
2、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厭倦。
3、利樂精進—勸化衆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說:
1、惡事還沒發生,努力不讓它生起。
2、惡事已經發生,努力去消滅,不讓它相續。
3、善事沒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經做了,必須讓它繼續不停地增長。
五、“禅定”,禅是印度話“禅那”的簡稱,定是印度話“叁昧”的華語。外不著相爲禅,內不動心爲定。禅定就是一心專注不散亂,內心清淨,對外境不起妄想執著。
六、“智慧”,印度話“般若”的譯名。般若有叁種:
1、文字般若—佛說的一切經典以及祖師大德的著述,能開啓衆生的智慧。
2、觀照般若—依照經中的義理方法,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觀照。
3、實相般若—是說宇宙萬法的本體,一切諸佛與衆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羅)印度話“波羅密多”的簡稱,中國話譯爲“到彼岸”,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是說依照上面六大綱領修學,就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2)(得度)得到超脫六道輪回。
假令供養恒沙聖(1)
不如堅勇(2)求正覺
《解》佛說假使有人供養像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菩薩、羅漢;還不如自己堅決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勸導我們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
《注》
(1)(恒沙聖)“恒沙”指印度恒河中的細沙。世尊當年在世說法時多在恒河流域一帶,所以常用恒河沙來比喻數量之多。“聖”指佛、菩薩、羅漢。“恒沙聖”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樣多的聖人。
(2)(堅勇)堅決勇猛。
願當安住叁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1)
殊勝莊嚴無等倫(2)
《解》法藏比丘願自己常常安住在叁摩地中,恒放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用自己的修持大願感應得到一個廣大清淨的佛國土,這個佛淨土殊勝莊嚴,是一切諸佛淨土都無法和他相比的。
《注》
(1)(感得廣大清淨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應顯現成就廣大清淨的佛國土。就是現在的極樂世界。
(2)(無等倫)“倫”是同類。這是說在同類中殊勝無比。
輪回諸趣衆生類(1)
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2)
度盡無邊苦衆生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度脫六道輪回中的有情衆生,使他們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廣大清淨的極樂世界,享受究竟的安樂。又常以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幫助衆生,誓願度盡無量無邊的六道苦難衆生。
《注》
(1)(輪回諸趣衆生類)“輪回”指衆生無始以來,輾轉生死于叁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旋轉不停。“諸趣衆生類”指六道中各類衆生。
(2)(拔有情)救拔有情衆生。
我行(1)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2)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我的願行永遠堅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爲我作證明。即使我自身處在種種極苦大災難中,如上所發的大願,也永不會退轉。
這一品經文,說明法藏比丘出家並發大願情形。下一品經文,是說明他依照自己的願心,努力的精進修行。
《注》
(1)(我行)法藏的行願。
(2)(唯佛聖智能證知)“佛”是指世間自在王佛。“聖智”佛的大智慧,“證知”是證明。
【至心(1)精進第五】
《解》以至誠心精進修行。
《注》
(1)(至心)真誠心到了極處。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爲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解》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說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又向佛報告:我現在爲教菩薩示範修道,已經發了真正覺悟的心,發願成佛,願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樣。
願佛爲我廣宣經法(1),我當奉持(2),如法修行(3)。拔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解》希求世尊爲我詳細深說經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斷除貪、嗔、癡等煩惱。希望快速成佛。
《注》
(1)(經法)指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語文字。
(2)(奉持)恭敬接受。
(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說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爲。“修行”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爲修正過來。
(4)(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勞作苦。“生死根本”指貪心、嗔心、癡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
欲令我(1)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2),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甯可得否。
《解》希望我成佛時,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的名號都能傳遍十方諸佛國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衆生,發願來生我的國土,統統都作菩薩。我立的這個願都超過一切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願。
《注》
(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2)(教授名字)指成佛後的名號,以及觀音、勢至菩薩等名號。
世間自在王佛,即爲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1)量,經曆劫數,尚可窮(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3),何願不得。
《解》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比丘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用鬥來量大海的水,經曆了多劫的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如果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勇猛精進,永不中止,決定可以證得佛果。還有什麼願不能成就的呢!
《注》
(1)(鬥)是量米的計量器。
(2)(窮)盡。
(3)(會當克果)“會”必然,“克”得,“果”願望的圓滿。即必然證得佛果。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解》佛說:你自己細心深入的想想,修什麼方便的法門,才能成就佛刹的種種莊嚴。要怎樣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要怎樣建立清淨佛國,也是你自己應當去決定選擇。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1),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2),廣演諸佛無量妙刹(3)。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4),誓滿所願。
《解》法藏比丘回答說:佛所說的義理太深廣了,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願如來應正遍知,爲我廣泛演說諸佛無量無邊的莊嚴刹土。我如果聽聞了佛爲我宣說的妙法之後,我一定認真的思惟學習,來圓滿我所發的大願。
《注》
(1)(斯義宏深)指世間自在王佛以上所說的經義。
(2)(如來應正遍知)“應”應供,“正遍知”是等正覺。這是佛十號當中的叁號,以此代表佛的十號。
(3)(妙刹)指微妙莊嚴的佛土。
(4)(思惟修習)“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習”實習。修正錯誤的行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願深廣。即爲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2)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3),應(4)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解》世間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發的宏願深廣無比,就爲他宣說了十方諸佛刹土的種種功德、嚴淨、廣大、圓滿的無邊妙相。佛爲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還把諸佛世界以神異能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親自見聞。而且還爲他說法,時間長達千億年(那時代人壽很長)。
《注》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二百一十億”並不是具體的數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數字代表大圓滿。此處是代表盡虛空中所有的諸佛世界。
(3)(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諸佛國土中的事理因果。“嚴淨”是指諸佛國土的人事、物質一切的環境清淨美好。“廣大”是指國土的大小。“圓滿”是指諸佛世界的美好而無缺欠。
(4)(應)滿足的意思。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1)。于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選擇所欲,結得(5)大願。
《解》法藏比丘求學的時候,對佛所介紹諸佛世界種種的現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發起了無上殊勝大願;並且對于諸佛世界天人的善惡,國土粗妙等,他都能夠了解得很徹底,于是就一心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清淨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偉大無比的“四十八大願”。
《注》
(1)(殊勝之願)就是下一品所講的四十八願。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